二十世纪的“京旗文学”和满族文学心理.doc

约10页DOC格式手机打开展开

二十世纪的“京旗文学”和满族文学心理,民国初满族社会地位变化导致的心理变动19世纪的中国,封建统治无可奈何地步入衰微,其腐朽性和反动性进一步加剧,而世界性的产业革命和民主革命正如火如荼。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一系列割地求和的卖国条约,使得人民对清政权彻底失去了信心。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民主主义革命运动应运而生,意图推翻清朝政权,建立民主共和国。在这个开始阶段,...
编号:10-149267大小:54.00K
分类: 论文>其他论文

内容介绍

此文档由会员 沐浴春风 发布

民国初满族社会地位变化导致的心理变动

19世纪的中国,封建统治无可奈何地步入衰微,其腐朽性和反动性进一步加剧,而世界性的产业革命和民主革命正如火如荼。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一系列割地求和的卖国条约,使得人民对清政权彻底失去了信心。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民主主义革命运动应运而生,意图推翻清朝政权,建立民主共和国。在这个开始阶段,民族问题就不可避免要放到革命者的议程里。“早在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孙中山先生在日本成立革命团体中国同盟会, 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平均地权,建立民国’为纲领。这个纲领的正面意义是推翻清朝统治,取消满洲特权;其负面影响是以‘驱除鞑虏’来‘恢复中华’,在取消其特权时出现对满族的歧视。这个口号带有狭隘民族主义的色彩。在辛亥革命前后的舆论宣传中,‘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都被扩大化、政治化。这些宣传的一个不幸后果是,在民族关系中出现歧视满族的现象。”
这个问题在辛亥革命成功推翻清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