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全过程控制研究.rar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全过程控制研究,188页摘要自商业银行产生,风险就与之相伴、形影不离。与一般工商企业的最大不同在于商业银行是利用客户的存款和其它借入款作为主要的营运资金进行经营。自有资本占比低这一特点决定了商业银行具有较强的内在风险性.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呈现出更为复杂多变的特征。从对象上看,己经由单一的借贷产生的信用风险演变...
该文档为压缩文件,包含的文件列表如下:
内容介绍
原文档由会员 白痴学东西 发布
188页
摘要
自商业银行产生,风险就与之相伴、形影不离。与一般工商企业的最大不同在于商
业银行是利用客户的存款和其它借入款作为主要的营运资金进行经营。自有资本占比低
这一特点决定了商业银行具有较强的内在风险性.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
所面临的风险呈现出更为复杂多变的特征。从对象上看,己经由单一的借贷产生的信用
风险演变为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在内的多类型风险;从性质上看,从
最初的局部风险演变为全球风险。
在我国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安全以及商业银行的稳健运行是国家经济安全的
重要内容之一。随着我国2006年金融市场全面开放的即将到来,我国的商业银行既面临
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激烈竞争的更大挑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把商业银
行尽快建设成为“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的金融改革目标
也进一步要求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必须进行全过程控制。
我国是市场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商业银行的发展既不规范,抗风险能力又较弱。特
别是2006年我国金融市场全部开放后,我国的商业银行将面临着外资银行的激烈竞争。
在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各种风险中,信贷风险是最重要的,也是最致命的风险.我
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控制,无论是在技术、方法和观念方面,还是在制度方面,都与
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存在较大的差距。更大的问题是:我国的理论界和众多的商业银行,
过于注重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单因素研究、分析与控制,而忽视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
全过程控制的研究。虽然《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出台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提
供了导向,但现实的状况又使化解或处置信贷风险充满了变数和艰辛。
以往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研究,过于注重单一因素或单一环节的研究,
而忽视全过程控制的研究。以我国商业银行风险中最主要信贷风险控制为视角、以《巴
塞尔新资本协议》为导向、以确定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的量化标准为基础、以资
本充足率和信贷定价为起点、以化解不良贷款为关键点、以内部控制为重点、以监管与
市场约束为保障构成了本文的研究主线。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全过程控制的前提和基础是对信贷风险量化标准的确定。通
过对国外商业银行经验的借鉴和根据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既的资本充足率是我国
商业银行控制信贷风险的基本防线,12.5%的不良贷款率是我国商业银行控制信贷风险的
量化标准。
I
东北农业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论文
通过企业破产、提取呆帐准备金、债转股和不良贷款的出售以及资产管理公司托管
等不良贷款处置手段的单一使用或简单交叉使用,依然难以化解我国商业银行巨额的不
良贷款。因此,不良贷款己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化解或处置信贷风险的难点和关键点。以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为导向,补充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金是增强或抵御信贷风险极为
重要的手段,更是全过程控制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起点。
规范法人治理结构以及与其密切相关的严格内部控制制度,是最大限度防范我国商
业银行信贷风险和化解信贷风险的重点:我国诚信体系的建立尤其是监管与市场约束的
加强,是全过程控制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保障。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全过程控制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l·1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研究的目的·····························································
1.1.2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4·········
1.2国内外研究的现状与简要评价·····································
1.2.1国外相关研究的最新发展······································
1.2.2国内研究的现状·········,······················,··········,·······,
1.2.3对国内外研究的简要评价····,·································
1.3本文研究的思路及逻辑框架和方法······························
1.3.1研究的思路································,······,·············,·······
1.3.2研究的逻辑框架·····················································
1.3,3研究的方法···········,······,·····‘··········,······,··················
1.4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及创新点与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1.4.1主要结论············,····························,··,,···········,·······
1.4,2创新点······································,·······,·······,··············
1.4.3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4·······························,..
摘要
自商业银行产生,风险就与之相伴、形影不离。与一般工商企业的最大不同在于商
业银行是利用客户的存款和其它借入款作为主要的营运资金进行经营。自有资本占比低
这一特点决定了商业银行具有较强的内在风险性.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
所面临的风险呈现出更为复杂多变的特征。从对象上看,己经由单一的借贷产生的信用
风险演变为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在内的多类型风险;从性质上看,从
最初的局部风险演变为全球风险。
在我国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安全以及商业银行的稳健运行是国家经济安全的
重要内容之一。随着我国2006年金融市场全面开放的即将到来,我国的商业银行既面临
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激烈竞争的更大挑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把商业银
行尽快建设成为“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的金融改革目标
也进一步要求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必须进行全过程控制。
我国是市场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商业银行的发展既不规范,抗风险能力又较弱。特
别是2006年我国金融市场全部开放后,我国的商业银行将面临着外资银行的激烈竞争。
在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各种风险中,信贷风险是最重要的,也是最致命的风险.我
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控制,无论是在技术、方法和观念方面,还是在制度方面,都与
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存在较大的差距。更大的问题是:我国的理论界和众多的商业银行,
过于注重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单因素研究、分析与控制,而忽视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
全过程控制的研究。虽然《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出台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提
供了导向,但现实的状况又使化解或处置信贷风险充满了变数和艰辛。
以往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研究,过于注重单一因素或单一环节的研究,
而忽视全过程控制的研究。以我国商业银行风险中最主要信贷风险控制为视角、以《巴
塞尔新资本协议》为导向、以确定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的量化标准为基础、以资
本充足率和信贷定价为起点、以化解不良贷款为关键点、以内部控制为重点、以监管与
市场约束为保障构成了本文的研究主线。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全过程控制的前提和基础是对信贷风险量化标准的确定。通
过对国外商业银行经验的借鉴和根据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既的资本充足率是我国
商业银行控制信贷风险的基本防线,12.5%的不良贷款率是我国商业银行控制信贷风险的
量化标准。
I
东北农业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论文
通过企业破产、提取呆帐准备金、债转股和不良贷款的出售以及资产管理公司托管
等不良贷款处置手段的单一使用或简单交叉使用,依然难以化解我国商业银行巨额的不
良贷款。因此,不良贷款己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化解或处置信贷风险的难点和关键点。以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为导向,补充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金是增强或抵御信贷风险极为
重要的手段,更是全过程控制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起点。
规范法人治理结构以及与其密切相关的严格内部控制制度,是最大限度防范我国商
业银行信贷风险和化解信贷风险的重点:我国诚信体系的建立尤其是监管与市场约束的
加强,是全过程控制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保障。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全过程控制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l·1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研究的目的·····························································
1.1.2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4·········
1.2国内外研究的现状与简要评价·····································
1.2.1国外相关研究的最新发展······································
1.2.2国内研究的现状·········,······················,··········,·······,
1.2.3对国内外研究的简要评价····,·································
1.3本文研究的思路及逻辑框架和方法······························
1.3.1研究的思路································,······,·············,·······
1.3.2研究的逻辑框架·····················································
1.3,3研究的方法···········,······,·····‘··········,······,··················
1.4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及创新点与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1.4.1主要结论············,····························,··,,···········,·······
1.4,2创新点······································,·······,·······,··············
1.4.3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