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力发电分布式接入电网设计(毕业论文).doc

约29页DOC格式手机打开展开

风力发电分布式接入电网设计(毕业论文),风力发电分布式接入电网设计(适合电气及自动化专业毕业论文。全文共13733字。29页。专业的分析,阐述明细。含设计图,通过认证,推荐下载)摘 要分布式发电是指:为满足特定用户需要或支持现有配电网的经济运行,以分散式布置在用户附近,发电功率为数千瓦到数十兆瓦不等的小型模块式且与环境兼容的独立电源。它是与传统集中式供电模式...
编号:20-171657大小:537.00K
分类: 论文>电气自动化/电力论文

内容介绍

此文档由会员 陈海峰 发布

风力发电分布式接入电网设计
(适合电气及自动化专业毕业论文。全文共13733字。29页。专业的分析,阐述明细。含设计图,通过认证,推荐下载)
摘 要
分布式发电是指:为满足特定用户需要或支持现有配电网的经济运行,以分散式布置在用户附近,发电功率为数千瓦到数十兆瓦不等的小型模块式且与环境兼容的独立电源。它是与传统集中式供电模式完全不同的新型供电模式。分布式发电按照所使用的技术类型,可以分为燃气轮机发电、水力发电、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太阳热发电、生物质能发电、燃料电池发电和储能装置等。

目前网内能源消费结构主要以煤炭为主,这不仅给运输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而且带来了不可避免的环境污染。风能是可再生能源,属绿色能源。经统计,我国陆地上10m高度可供利用的风能资源为2.53亿kW(理论上50m高度风能会增加1倍),海上可开发风力资源约7.5亿kW,远远超过可利用的水能资源。我国是世界上能源需求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发展风力发电,可改变和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例,开发利用前景十分广阔。风力发电是风能利用的重大成就和重要组成部分,对环境保护、资源利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风力发电是除水电之外,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中最成熟、最具规模和最有发展前景的发电技术。风力发电技术在减轻环境污染、调整能源结构等方面能发挥突出作用,将成为我国后续能源之一。由于分布式风力发电是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的一种最佳形式,为实现风电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做好风电开发风力发电的分布式发电技术将在全国范围内获得巨大的发展“动能”,电力系统中将会面临数量庞大的分布式风力发电装置并入电网运行。分布式风力发电技术是能源系统技术进步的客观要求,而发展分布式风力发电则需要强大的电网支撑。根据国家电网公司目前电网结构就风力发电分布式接入电网展开研究,推动清洁能源更好上网发电,以突破制约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技术瓶颈。
这里结合内蒙古通辽地区风力资源概况,就内蒙古通辽地区分布式风力发电新能源发展提出设想,在通辽地区全面开发分布式风力发电进行分析和设计。
关键词:风力发电,分布式,新能源,电网
目 录
第1章 前言…………………………………………………………………………… 1
1.1分布式风力发电相对集中式发电的优势………………………………………… 2
1.2分布式风力发电的优点…………………………………………………………… 2
1.3分布式风力发电的发展前景……………………………………………………… 3
第2章 风力发电分布式接入电网的可行性…………………………………………… 4
2.1地区风电资源发展情况…………………………………………………………… 4
2.2地区风能资源概况………………………………………………………………… 5
2.3风电机组分布接入电网的分析…………………………………………………… 6
第3章 电力系统及通辽地区电网现状………………………………………………… 7
3.1 东北电网及通辽电网现况………………………………………………………… 8
3.2 通辽电网发展规划………………………………………………………………… 9
第4章 风力发电分布式接入电网设计………………………………………………… 11
4.1分布式风电电源容量选择………………………………………………………… 11
4.2 通辽地区分布式风电项目规模……………………………………………… 11
4.3风电机组分布接入布点选择原则…………………………………………………12
4.4风电机组布点范围………………………………………………………………12
4.5计算参数……………………………………………………………………………14
第5章 分布式风力发电电站选择及方案…………………………………………………16
5.1 电气主接线选择……………………………………………………………………17
5.2 无功补偿……………………………………………………………………………17
5.3 电气设备参数选择…………………………………………………………………17
5.4接入系统初步方案 …………………………………………………………………17
第6章 结论………………………………………………………………………………20
参考文献……………………………………………………………………………………21
致 谢……………………………………………………………………………………22 附 图……………………………………………………………………………………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