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制造业风险分析报告.doc

约181页DOC格式手机打开展开

船舶制造业风险分析报告,摘 要造船业被称为“面向海洋的装备业”,它主要提供大型矿石和原油轮船、大型集装箱船舶设备。目前,造船业是我国重加工工业中唯一能走在世界前列,与世界先进水平较量的行业。2003—2006年世界造船市场出现了多年难得一遇的爆发式增长。2006年全球造船市场延续了2003年以来的景气高峰:全球新船完工量...
编号:10-177466大小:4.87M
分类: 研究报告>行业研究报告

内容介绍

此文档由会员 金阳 发布

船舶制造业风险分析报告


摘  要
造船业被称为“面向海洋的装备业”,它主要提供大型矿石和原油轮船、大型集装箱船舶设备。目前,造船业是我国重加工工业中唯一能走在世界前列,与世界先进水平较量的行业。
2003—2006年世界造船市场出现了多年难得一遇的爆发式增长。2006年全球造船市场延续了2003年以来的景气高峰:全球新船完工量达8010万载重吨,创历史新高;新接造船订单总额达到创纪录的1055亿美元,增长37%;手持新船订单量突破3亿载重吨,达到3.1亿载重吨。各指标都反映出2006年市场需求的旺盛势头。其中,韩国继续排名世界造船业第一位,日本居第二位,我国居第三位。随着中国造船业的崛起,世界船舶市场份额呈现由日、韩向中国转移的趋势。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造船完工量持续快速增长。1995年全球排名上升至第3位,此后连续12年保持在全球第3位的位置。2006年全国造船完工量145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0%;新接船舶订单4251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50%;手持船舶订单687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73%。以载重吨计,我国造船完工量占世界市场份额的19%,连续12年居世界第三位,与韩国、日本的差距大幅缩小;新接船舶订单占世界市场份额30%,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手持船舶订单占世界市场份额24%。
在2006年出台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国家对壮大船舶工业实力作出了战略部署。按照这一战略部署,中国造船业也已绘就了“十一五”的发展蓝图。预计到2010年,我国造船能力达到2100万载重吨,造船产量占世界市场份额的25%以上,初步形成中、日、韩三足鼎立的世界造船竞争格局。
全球船舶工业正在向中国转移,预测2007年及未来几年这种趋势仍将持续。目前,世界造船格局呈现出韩、日、中、欧四极格局。在这四极当中,从产业周期看,韩国处于成长期的后期,发展潜力有限;日本已进入成熟期,欧洲已进入衰退期,只有中国刚刚进入快速成长期,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世界造船业由高劳动力成本国家向低劳动力成本国家转移是一条普遍规律。与中国其它制造业一样,劳动力资源给造船业提供了极大的竞争优势。近年来,中国造船企业越来越受到欧洲客户的青睐,国际知名海运企业奥芬公司、著名航运企业A.P.穆勒—马士基等也都正成为或已成为中国造船界的最大客户。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造船业已进入广受资本热追的时代,预测2007年及未来几年这种形势仍将持续。造船需要大量资金,这不仅表现在新造船融资方面,还表现在新船厂的建设、旧船厂的改扩建以及配套工厂的兴建等方面。近年来,在造船完工量直线上升的同时,各种资本也在不断涌入。在国内资本中,不仅国有资本表现活跃,投资长江口、珠江口、环渤海湾三大造船基地的建设,民间资本也十分积极,而香港地区的资本更是也对内地造船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另外,在国外资本中,韩国、日本的造船企业是投资中国的主力军,新加坡等地的资本也对投资中国造船业充满热情。
2006年,我国船舶生产企业总计有888家。江苏、浙江、上海、山东、广东、辽宁6省市在企业数量、销售收入、利润占比上都位于全国前6位,6省市企业数量占比达到74.32%,销售收入占比87.53%,利润总占比96.63%。
我国造船业基本被中船集团、中船重工集团和地方船厂3大集团垄断。2006年,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完工602万吨,占全国比重的42%;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完工267万吨,占全国比重的18%;地方船厂完工583万吨,占全国比重的40%。
未来几年,世界经济总体趋势仍然乐观,中国经济继续保持较高增速,带动全球海运量继续增长,国内、国际船舶市场需求持续旺盛。据预测,“十一五”期间,中国新船需求量为3100万载重吨,年均需求量约为620万载重吨。紧紧抓住全球造船产业国际转移的历史机遇,把中国建成世界第一造船大国、强国,是中国造船界的共同目标。
从总体上看,中国船舶工业的国际竞争力呈现出上升趋势,但是我国造船工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尤其是与韩国、德国等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大而不强的问题,我国船舶工业高附加值配套产品主要依赖于国际进口。
中国经济的发展、贸易量的扩大已成为影响全球海运市场和造船市场的重要因素。预测2007年及未来几年,我国VLCC需求50艘左右,LNG船需求在25艘以上,集装箱船需求100多艘,另外20万吨以上干散货船需求也将大增。而这仅是国内需求,更大的需求来自国外。截至目前,手持订单中85%为出口订单,我国船舶已出口到包括美、英、德、日、法等发达国家在内的132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一半以上出口到欧洲。有能力相信,经过10到15年的发展,我国船舶工业的综合竞争力接近日韩当时的水平。在造船总量上,到2015年达2400万载重吨,占世界市场份额的35%,在吨位方面达到世界第一。由此可见,我国船舶工业市场潜力巨大,前景乐观,2007年及未来几年,仍是我国造船业的繁荣期。

目  录
第一部分 行业运行分析及预测 1
第一章  2006年世界船舶制造业状况 2
第一节 2006年世界船舶制造业发展状况 2
一、2006年世界造船业主要指标 2
(一)新船完工量指标 2
(二)新船成交量指标 2
(二)新造船订单指标 2
(四)手持订单量指标 3
(五)新船船价指标 3
二、各船型成交情况 3
(一)油船成交情况 3
(二)散货船成交情况 3
(三)大型集装箱船成交情况 3
(四)气体运输船成交情况 3
(五)海洋工程和其他特种船成交情况 3
三、推动因素 4
第二节 主要造船国状况 5
一、韩国 5
二、日本 5
三、中国 5
四、国际竞争 6
(一)世界船舶工业产业转移趋势 6
(二)中国造船业加速发展 7
第三节 制约世界造船业发展的四大因素 8
一、世界资本缺乏对海上运输这个传统行业的超前投资意识 8
二、船用原材料价格暴涨加重了造船业负担 8
三、造船大国自身配套能力有限也是加大造船成本的主因之一 8
四、出口运行模式也是制约造船业发展的因素 8
第四节 世界造船业潜在危机 9
第五节 2007年世界造船业发展展望 10
第二章  2007年我国船舶制造业供需分析及预测 11
第一节  2006年我国船舶制造业供需状况 11
一、生产状况分析 11
(一)概况 11
(二)特点 12
二、需求 14
(一)成交情况 14
(二)需求结构分析 14
(三)需求预测 16
第二节  2006年船舶制造业进出口分析及预测 18
一、船舶制造业进口分析 18
(一) 总体情况 18
(二) 月度情况 19
二、船舶制造业出口分析 20
(一)出口交货值分析 20
(二)出口量、出口额分析 20
(三)船舶出口国家和地区分析 22
第三节 2006年船舶制造业价格变化分析 24
一、船价指数走势 24
二、主要船型价格走势 24
第四节 2007年行业供给分析及预测 26
第三章 2006年船舶制造业发展环境及影响分析 27
第一节 宏观经济环境 27
一、国际经济环境 27
(一)世界经济总体形势 27
(二)主要经济体经济状况 27
(三)国际贸易发展情况 28
(四)2007年世界经济展望 29
二、国内宏观经济环境 29
第二节 产业政策 30
一、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 30
(一)远景目标 30
(二)建设好重大项目 30
(三)三大造船基地规划 30
二、“十一五”规划提出振兴船舶工业 31
(一)“十一五”时期我国船舶工业的发展目标 31
(二)“十一五”时期我国船舶工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31
三、2006年《老旧船舶管理规定》 32
四、2006年全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 35
五、我国首个造船质量行业标准实施 37
六、我国加入《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 37
七、共同规范正式生效 37
第四章  2007年船舶制造业竞争分析及预测 38
第一节  我国船舶制造业国际竞争力 38
一、船舶制造业发展阶段评价 38
二、我国船舶工业科技进步成就 39
(一)船型开发取得新突破,促进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39
(二)重点船舶配套设备研制取得新进展 39
(三)现代造船模式研究与应用取得新成效,生产效率大幅提高 40
(四)实现了两大转变 40
三、我国船舶制造业国际比较 40
(一)生产指标比较 40
(二)造船企业国际比较 40
四、我国船舶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走向 41
第二节 影响船舶企业竞争的关键要素 43
一、国际竞争格局影响 43
二、国家政策影响 43
第三节 行业资本运作 44
一、中船集团的资产整合 44
二、民营资本的进入 45
三、强强联合 45
第五章  行业投资与效益分析 47
第一节 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47
第二节 船舶行业效益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48
一、船舶成本影响 48
(一)船舶钢板 48
(二)电子设备 48
(三)主机 49
二、船舶市场供求关系影响 49
第三节 船舶行业效益水平分析 50
一、船舶行业销售收入及增长情况 50
二、船舶行业利润总额及增长情况 50
第四节 船舶行业投资形势分析 51
一、船舶行业投资规模分析 51
二、船舶行业投资效益分析 52
第二部分  行业细分领域分析及预测 53
第六章 细分子行业分析 54
第一节  散装船市场供需变化分析 54
第二节  油轮市场供需变化分析 56
第三节  集装箱船市场供需变化分析 58
第四节  LNG船市场供需变化分析 60
第七章  细分地区分析及预测 61
第一节  行业区域分布总体特征分析及预测 61
一、行业区域分布特点分析 61
二、船舶行业运行区域比较分析及排名 61
(一)船舶行业销售收入区域分布及排名 61
(二)船舶行业利润总额区域分布及排名 62
第二节  2006年江苏省船舶制造业发展分析及预测 64
一、2006年江苏省船舶制造业在全国地位 64
二、江苏省船舶制造业主要生产企业 65
三、江苏省船舶制造业经济运行状况 65
四、江苏省船舶制造业发展状况 66
(一)政府重视 66
(二)发展规划 67
五、江苏省船舶制造业发展趋势预测 68
第三节  2006年上海船舶制造业发展分析及预测 69
一、2006年上海市船舶制造业在全国地位 69
二、上海市船舶制造业主要生产企业 70
三、上海市船舶制造业经济运行状况 70
四、2006年上海船舶制造业发展成就 71
(一)江南长兴造船基地开建 71
(二)发展规划 72
五、上海市船舶制造业发展趋势预测 72
第四节  2006年辽宁省船舶制造业发展分析及预测 73
一、2006年辽宁省船舶制造业在全国地位 73
二、辽宁省船舶制造业主要生产企业 73
三、辽宁省船舶制造业经济运行状况 74
四、辽宁省船舶制造业发展状况 75
(一)2004年造船业列为辽宁省鼓励发展产业 75
(二)2006年辽宁省造船业加速转型升级 76
(三)发展规划 77
五、辽宁省船舶制造业发展趋势预测 77
第五节  2006年浙江省船舶制造业发展分析及预测 78
一、2006年浙江省船舶制造业在全国地位 78
二、浙江省船舶制造业主要生产企业 78
三、浙江省船舶制造业经济运行状况 79
四、浙江省船舶制造业发展状况 80
(一)舟山金海湾公司30万吨级船坞围堰爆破成功 80
(二)2004年出台《加快船舶工业发展意见》 80
(三)浙江省造船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81
五、浙江省船舶制造业发展趋势预测 81
第六节  2006年山东省船舶制造业发展分析及预测 82
一、2006年山东省船舶制造业在全国地位 82
二、山东省船舶制造业主要生产企业 82
三、山东省船舶制造业经济运行状况 83
四、山东省船舶制造业发展状况 84
五、山东省船舶制造业发展趋势预测 84
第七节  2006年广东省船舶制造业发展分析及预测 85
一、2006年广东省船舶制造业在全国地位 85
二、广东省船舶制造业主要生产企业 85
三、广东省船舶制造业经济运行状况 86
四、广东省船舶制造业发展状况 87
五、广东省船舶制造业发展趋势预测 87
第三部分  企业分析 88
第八章  企业综合分析 89
第一节 2006年船舶制造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89
一、盈利空间大、盈利能力强企业分析 90
二、盈利能力中等企业分析 91
三、盈利能力较差企业分析 91
四、企业营运状况分析 92
第二节  造船业三大集团情况 95
一、中国船舶工业集团 96
二、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 97
三、地方造船厂 97
第三节 重点企业三年经营数据对比分析 98
一、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 98
二、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99
三、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 99
四、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 100
五、江苏新世纪造船股份有限公司 101
六、广州广船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101
七、澄西船舶修造厂 102
八、南通中远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 103
九、浙江造船有限公司 103
十、上海澄西船舶有限公司 104
十一、扬帆集团有限公司 105
十二、广州文冲船厂有限责任公司 105
十三、南通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 106
第九章  典型企业分析 107
第一节  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分析 107
一、企业行业地位分析 107
二、公司基本评价 107
三、2006年经营业绩 108
四、企业经营状况 108
五、发展前景 109
第二节  江苏扬子江船厂有限公司分析 110
一、企业行业地位分析 110
二、公司基本评价 110
三、企业发展目标 110
四、企业经营状况 111
五、发展前景 112
第四部分  行业风险提示及信贷投向建议 113
第十章 行业发展机遇 114
第一节 全球造船业发展趋势预测 114
第二节 我国船舶制造业发展机遇分析 117
一、我国造船业发展的外部有利因素 117
二、我国造船业发展的内部有利因素 117
(一)中国重化工业的发展和劳动力成本优势突出 117
(二)“国油国运” 118
(三)“国船国造”、“国机国造” 119
(四)国家相关产业政策大力扶持造船业 119
第三节 中国造船业未来发展预测 121
一、2007年趋势判断 121
二、长期趋势判断 121
(一)产量预测 121
(二)产能预测 122
第十一章 行业风险分析 124
第一节 宏观经济波动风险评价 124
一、定性分析 124
二、定量分析 125
第二节 政策风险评价 126
第三节 上下游行业变化风险评价 127
一、钢材价格变化风险评价 127
二、配套零部件行业风险评价 128
三、下游航运市场波动风险评价 128
第四节 市场供需矛盾风险评价 129
一、船舶产业供给风险分析 129
二、船舶产业需求风险分析 130
第五节 行业竞争风险评价 132
一、进入退出壁垒 132
二、企业竞争模式变化及相关风险分析 132
第六节 行业其他主要信贷风险 134
一、交船风险 134
二、贷款挪用风险 134
三、造船合同不严密风险 134
四、船舶信贷担保风险 135
五、船舶制造成本风险 135
六、汇率风险 135
七、融资利率风险 137
第十二章  2007年船舶制造业信贷建议 138
第一节  2007年船舶制造业总体发展特点及授信建议 138
一、2006年行业总体发展特点与授信额度建议 138
二、2006年行业资金需求特点及授信建议 138
第二节  2007年船舶制造业细分产品特点及授信建议 139
一、从船型角度建议 139
二、船型开发方面投资 140
三、投资船舶配套业 140
第三节  2007年船舶制造业地区发展特点及授信建议 141
一、船舶制造业区域发展特点总结 141
二、区域市场授信建议 141
第四节  2007年船舶制造业所有制发展特点及授信建议 142
一、所有制企业对比及发展特点总结 142
二、所有制类型授信建议 143
第五节  2007年船舶制造业规模发展特点及授信建议 144
一、规模对比及发展特点总结 144
二、规模类型授信建议 145
第六节  2006年船舶制造企业发展特点及授信建议 146
一、企业发展特点总结 146
(一)企业竞争格局变化 146
(二)部分重点企业资金量充足 146
二、企业授信建议 147
 
附  表
表1 2004-2006年全球造船业三大指标 2
表2 2003-2006年我国三大造船指标 12
表3 2006~2010年我国船舶运力增长需求 16
表4 2006年中国船舶出口主要国家和地区 23
表5 1995-2006年主要船型价格走势 25
表6 我国造船产量预测 26
表7 主要造船国家生产指标比较 40
表8 船舶及浮动装置制造业资产、负债指标逐年对照表 51
表9 2002至2006年船舶及浮动装置制造业效益指标 52
表10 2006~2010年我国散装船运力增长需求 55
表11 2001年-2010年世界油船拆解量年平均值预测 56
表12 世界油船需求量变化及预测 57
表13 世界集装箱船队预测 58
表14 2010年全球集装箱吞吐量预测 58
表15 集装箱船需求量变化及预测 59
表16 2006年我国船舶企业区域分布情况 61
表17 2006年船舶销售收入区域分布及排名 62
表18 2006年船舶行业利润总额区域分布及排名 63
表19 江苏省船舶制造业在全国地位 64
表20 2003~2006年江苏省规模指标比重变化 64
表21 江苏省主要造船企业 65
表22 江苏省船舶制造业主要生产企业规模指标比重 65
表23 2003~2006年江苏省船舶制造业经济运行 66
表24 上海市船舶制造业在全国地位 69
表25 2003~2006年上海市规模指标比重变化 69
表26 上海市主要造船企业 70
表27 上海市船舶制造业主要生产企业规模指标比重 70
表28 2003~2006年上海市船舶制造业经济运行 71
表29 辽宁省船舶制造业在全国地位 73
表30 2003~2006年辽宁省规模指标比重变化 73
表31 辽宁省主要造船企业 73
表32 辽宁省船舶制造业主要生产企业规模指标比重 74
表33 2003~2006年辽宁省船舶制造业经济运行 75
表34 浙江省船舶制造业在全国地位 78
表35 2003~2006年浙江省规模指标比重变化 78
表36 浙江省主要造船企业 78
表37 浙江省船舶制造业主要生产企业规模指标比重 79
表38 2003~2006年浙江省船舶制造业经济运行 80
表39 山东省船舶制造业在全国地位 82
表40 2003~2006年山东省规模指标比重变化 82
表41 山东省主要造船企业 82
表42 山东省船舶制造业主要生产企业规模指标比重 83
表43 2003~2006年山东省船舶制造业经济运行 84
表44 广东省船舶制造业在全国地位 85
表45 2003~2006年广东省规模指标比重变化 85
表46 广东省主要造船企业 85
表47 广东省船舶制造业主要生产企业规模指标比重 86
表48 2003~2006年广东省船舶制造业经济运行 87
表49 船舶制造业前20家企业经营状况 89
表50 销售收入前20名企业盈利能力划分结果 90
表51 船舶制造业前20家企业“三费”增长情况 92
表52 船舶制造业前20家企业营运状况 93
表53 前20家企业中应收账款周转率低于全国水平的企业 94
表54 2004~2006年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经济运行状况 98
表55 2004~2006年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经济运行状况 99
表56 2004~2006年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经济运行状况 99
表57 2004~2006年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经济运行状况 100
表58 2004~2006年江苏新世纪造船股份有限公司经济运行状况 101
表59 2004~2006年广州广船国际股份有限公司经济运行状况 101
表60 2004~2006年澄西船舶修造厂经济运行状况 102
表61 2004~2006年南通中远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经济运行状况 103
表62 2004~2006年浙江造船有限公司经济运行状况 104
表63 2005~2006年上海澄西船舶有限公司经济运行状况 104
表64 2004~2006年扬帆集团有限公司经济运行状况 105
表65 2004~2006年广州文冲船厂有限责任公司经济运行状况 106
表66 2004~2006年南通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经济运行状况 106
表67 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主要指标占全国比重 107
表68 2004~2006年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经济运行状况 109
表69 江苏扬子江船厂有限公司主要指标占全国比重 110
表70 2004~2006年江苏扬子江船厂有限公司经济运行状况 111
表71 1971-2009年全球造船业产业周期变化、预测及内因分析 115
表72 全球新船需求预测 116
表73 中国造船业人力成本优势非常突出 118
表74 中国“三湾”基地船舶在建产能 122
表75 船舶产业政策环境变化影响的风险分析及评价 126
表76 2004年国内主要船板生产企业船板产量 127
表77 船舶制造业供给风险分析 129
表78 船舶制造业需求潜力风险评估 131
表79 不同船舶的合理建造周期 134
表80 企业资产、收入及利润集中度变化 146
表81 重点企业利息支出状况 147
 
附  图
图1 1990-2006年我国造船完工量 11
图2 我国造船业产量份额及排名变化情况 11
图3 2006年我国完工船舶船型比例结构 15
图4 2006年我国手持船舶订单船型比例结构 15
图5 2006~2010年我国三大船型需求预测图 17
图6 1990-2006年我国船舶进口数量 18
图7 1990-2006年我国船舶进口额 19
图8 2006年各月船舶进口量 19
图9 2006年各月船舶进口额 20
图10 1995-2006年船舶出口量 21
图11 1995-2006年船舶出口额 21
图12 2006年各月船舶出口量 22
图13 2006年各月船舶出口额 22
图14 1995-2006年克拉克松船价指数走势 24
图15 人均GDP与产业周期 38
图16 各国造船业所处产业周期 39
图17 2005-2006年热轧钢板价格走势 48
图18 我国船用低速机缺口预测 49
图19 2003-2006年船舶行业销售收入变化情况 50
图20 2003-2006年船舶行业利润总额变化情况 50
图21 全球主要大宗干散货海运量 54
图22 中船重工、中船集团下属企业情况 95
图23 2006年三大集团造船完工量占比 96
图24 1900-2010年世界造船产量变化 114
图25 全球造船业转移趋势 117
图26 中国重化工业发展带动造船业相关产业链 118
图27 未来我国原油运输能力变化 119
图28 1993-2015年我国造船完工量统计与预测 122
图29 船舶完工量与GDP运行曲线 125
图30 我国船舶工业主要消费钢材品种结构 127
图31 2006年船舶制造业规模指标分布(所有制类型) 142
图32 2006年船舶制造业销售利润率和资金利用率(所有制类型) 143
图33 2006年船舶制造业规模指标分布(规模类型) 144
图34 2006年船舶制造业不同规模类型企业盈利能力 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