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直流电压表.rar
数字直流电压表,31 页 1万字左右有英文摘要详细的设计电路图 电路板图 以及代码随着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人们对直流电压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通过对智能的深入研究,分析现有直流电压表所存在的不足,针对这种情况,设计出一个更好的电路系统。本文首先简要地介绍设计的原理与结构,按照步骤,介绍硬件电路设计和软件设...
该文档为压缩文件,包含的文件列表如下:
内容介绍
原文档由会员 cnlula 发布
数字直流电压表
31 页 1万字左右
有英文摘要 详细的设计电路图 电路板图 以及代码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人们对直流电压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通过对智能数字直流电压表的深入研究,分析现有直流电压表所存在的不足,针对这种情况,设计出一个更好的电路系统。本文首先简要地介绍设计的原理与结构,按照步骤,介绍硬件电路设计和软件设计过程,重点是硬件电路中选择芯片的介绍以及具体调试过程中的问题解决,再由单片机控制放大电路的选择,并且通过芯片ICL7135将电压值显示在LED上。这样就完成整个设计过程,通过调试过程来完善。相信这个设计会在未来的电压表中广泛应用。
根据设计要求,数字直流电压表一般要求到达以下几个指标:
(1) 工作电源:单相交流220V,频率50Hz
(2) 测量范围:直流0-500V
(3) 量程档位:分三档,20V、200V、500V。档位控制采用智能控制形式。
(4) 精度和显示:要求显示为数字4½位,正负显示,测量精度为0.5级。分辨力为1/19999。
(5) 可扩展智能通信功能。
根据以上要求,初步确定设计方案,基本采用ICL7135专用芯片来处理数据,其他部分有信号取样检测电路、量程控制电路(主要由单片机89C51来智能控制)、数据处理及数码显示部分、电源模块部分以及通信部分。
目 录
第一章、绪论 1
1.1课题背景 1
1.2数字电压表的特点 1
1.3数字直流电压表的现状和发展 3
第二章、硬件系统设计 4
2.1设计介绍及相关硬件的资料 4
2.2信号取样检测电路模块 7
2.3 量程控制电路模块 8
2.4 数据处理及显示电路模块 9
2.5 电源电路模块 11
第三章、软件系统分析 12
3.1 软件的设想 12
3.2 软件的实现 12
3.3 流程图 13
第四章、调试 14
4.1 整体电路的设计困难 14
4.2取样检测及量程控制电路的故障和分析 14
4.3显示电路的故障和分析 15
4.4电源电路的故障和分析 16
4.5 单片机电路的故障和分析 16
4.6 设计仪表功能综述 17
第五章、总结和展望 18
5.1 总结 18
5.2 展望 18
结束语 18
致 谢 19
[参考文献] 20
附录 21
31 页 1万字左右
有英文摘要 详细的设计电路图 电路板图 以及代码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人们对直流电压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通过对智能数字直流电压表的深入研究,分析现有直流电压表所存在的不足,针对这种情况,设计出一个更好的电路系统。本文首先简要地介绍设计的原理与结构,按照步骤,介绍硬件电路设计和软件设计过程,重点是硬件电路中选择芯片的介绍以及具体调试过程中的问题解决,再由单片机控制放大电路的选择,并且通过芯片ICL7135将电压值显示在LED上。这样就完成整个设计过程,通过调试过程来完善。相信这个设计会在未来的电压表中广泛应用。
根据设计要求,数字直流电压表一般要求到达以下几个指标:
(1) 工作电源:单相交流220V,频率50Hz
(2) 测量范围:直流0-500V
(3) 量程档位:分三档,20V、200V、500V。档位控制采用智能控制形式。
(4) 精度和显示:要求显示为数字4½位,正负显示,测量精度为0.5级。分辨力为1/19999。
(5) 可扩展智能通信功能。
根据以上要求,初步确定设计方案,基本采用ICL7135专用芯片来处理数据,其他部分有信号取样检测电路、量程控制电路(主要由单片机89C51来智能控制)、数据处理及数码显示部分、电源模块部分以及通信部分。
目 录
第一章、绪论 1
1.1课题背景 1
1.2数字电压表的特点 1
1.3数字直流电压表的现状和发展 3
第二章、硬件系统设计 4
2.1设计介绍及相关硬件的资料 4
2.2信号取样检测电路模块 7
2.3 量程控制电路模块 8
2.4 数据处理及显示电路模块 9
2.5 电源电路模块 11
第三章、软件系统分析 12
3.1 软件的设想 12
3.2 软件的实现 12
3.3 流程图 13
第四章、调试 14
4.1 整体电路的设计困难 14
4.2取样检测及量程控制电路的故障和分析 14
4.3显示电路的故障和分析 15
4.4电源电路的故障和分析 16
4.5 单片机电路的故障和分析 16
4.6 设计仪表功能综述 17
第五章、总结和展望 18
5.1 总结 18
5.2 展望 18
结束语 18
致 谢 19
[参考文献] 20
附录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