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法视野中的预告登记.doc
约13页DOC格式手机打开展开
比较法视野中的预告登记, 全文约7500字 论述翔实 内容提要:预告登记源于普鲁士法,《德国民法典》比较全面地规定了该项制度。以德国预告登记为中心的制度比较揭示出,在物权公示原则的大前提下,预告登记旨在保全以不动产物权变动为目的的债权请求权,它融合了物权和债权的双重特性,与登记公信力、本登记、异议登记等构成了密不可分的制...
内容介绍
此文档由会员 花季永驻 发布
比较法视野中的预告登记
全文约7500字 论述翔实
内容提要:预告登记源于普鲁士法,《德国民法典》比较全面地规定了该项制度。以德国预告登记为中心的制度比较揭示出,在物权公示原则的大前提下,预告登记旨在保全以不动产物权变动为目的的债权请求权,它融合了物权和债权的双重特性,与登记公信力、本登记、异议登记等构成了密不可分的制度同一体。
关键词:预告登记 物权法 功能比较
一、引言
依据物权公示原则,是否登记是不动产物权变动与否的标志,这致使交易基础行为与不动产物权变动成为两种截然不同的法律事实,两者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逻辑上,均有明显的间隔差距。这种构造使得债权人仅仅具有取得不动产物权的可能,因为在基础行为有效成立但登记尚未完成的这段期间,债权人虽然依据基础行为享有债权请求权,但该权利并不具有限制或者禁止作为物权人的债务人处分物权的效力,一旦债务人处分了作为基础行为标的的物权,就必然导致债权人的物权变动目的落空。
显见,在强制登记的策略下,债权人在登记完成之前无论如何都要承担目的落空的风险,为了减弱这种风险,使得债权请求权实现的机会不因债务人行为而落空,预告登记(Vormerkung)制度遂应运而生。张龙文先生非常精当地指出了预告登记的机能、功用和地位:“不动产物权之变动,有强制登记之原则,非经登记,不生效力。对于由此项强制登记原则所生之危险,为保全以不动产物权之得丧、变更、消灭为标的之债权的请求权而为之准备登记,即为预告登记。
部分参考文献
【4】参见【日】我妻荣:《日本物权法》,有泉亨修订、李宜芬校订,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9年第1版,第77-78页。
【5】更进一步的论述,参见常鹏翱:《物权法中的真实观念》,载《北大讲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126页以下。
【6】我国物权法草案第106条规定了登记公信力制度。
【7】 Vgl. Jauering, Bürgerliches Gesetzbuch, 9. Aufl., C. H. Beck’s Verlagsbuchhandlung, 1999, S.981.; Palandt, Bürgerliches Gesetzbuch, 57. Aufl., Verlag C. H. Beck, 1998, S.1073.
【8】 Vgl. Schwab-Prütting, Sachenrecht, 27. Aufl., Verlag C. H. Beck, 1997, S.92.
全文约7500字 论述翔实
内容提要:预告登记源于普鲁士法,《德国民法典》比较全面地规定了该项制度。以德国预告登记为中心的制度比较揭示出,在物权公示原则的大前提下,预告登记旨在保全以不动产物权变动为目的的债权请求权,它融合了物权和债权的双重特性,与登记公信力、本登记、异议登记等构成了密不可分的制度同一体。
关键词:预告登记 物权法 功能比较
一、引言
依据物权公示原则,是否登记是不动产物权变动与否的标志,这致使交易基础行为与不动产物权变动成为两种截然不同的法律事实,两者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逻辑上,均有明显的间隔差距。这种构造使得债权人仅仅具有取得不动产物权的可能,因为在基础行为有效成立但登记尚未完成的这段期间,债权人虽然依据基础行为享有债权请求权,但该权利并不具有限制或者禁止作为物权人的债务人处分物权的效力,一旦债务人处分了作为基础行为标的的物权,就必然导致债权人的物权变动目的落空。
显见,在强制登记的策略下,债权人在登记完成之前无论如何都要承担目的落空的风险,为了减弱这种风险,使得债权请求权实现的机会不因债务人行为而落空,预告登记(Vormerkung)制度遂应运而生。张龙文先生非常精当地指出了预告登记的机能、功用和地位:“不动产物权之变动,有强制登记之原则,非经登记,不生效力。对于由此项强制登记原则所生之危险,为保全以不动产物权之得丧、变更、消灭为标的之债权的请求权而为之准备登记,即为预告登记。
部分参考文献
【4】参见【日】我妻荣:《日本物权法》,有泉亨修订、李宜芬校订,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9年第1版,第77-78页。
【5】更进一步的论述,参见常鹏翱:《物权法中的真实观念》,载《北大讲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126页以下。
【6】我国物权法草案第106条规定了登记公信力制度。
【7】 Vgl. Jauering, Bürgerliches Gesetzbuch, 9. Aufl., C. H. Beck’s Verlagsbuchhandlung, 1999, S.981.; Palandt, Bürgerliches Gesetzbuch, 57. Aufl., Verlag C. H. Beck, 1998, S.1073.
【8】 Vgl. Schwab-Prütting, Sachenrecht, 27. Aufl., Verlag C. H. Beck, 1997, S.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