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隆庄矿3 mt 新井设计.doc
约81页DOC格式手机打开展开
兴隆庄矿3 mt 新井设计,兴隆庄矿3 mt 新井设计目 录1矿区概况与井田地质特征11.1矿井概况11.2井田地质特征31.2.1地质特征31.2.2构造特征51.2.3煤层特征51.2.4煤质特征51.2.5开采技术条件52井田境界与储量62.1井田境界62.1.1井田境界62.2矿井工业储量62.3矿井可采储量62.3.1永久煤柱损失量62...
内容介绍
此文档由会员 道客巴巴 发布
兴隆庄矿3 Mt 新井设计
目 录
1矿区概况与井田地质特征 1
1.1矿井概况 1
1.2井田地质特征 3
1.2.1地质特征 3
1.2.2构造特征 5
1.2.3煤层特征 5
1.2.4煤质特征 5
1.2.5开采技术条件 5
2井田境界与储量 6
2.1井田境界 6
2.1.1井田境界 6
2.2矿井工业储量 6
2.3矿井可采储量 6
2.3.1永久煤柱损失量 6
2.3.2矿井可采储量为 7
3矿井工作制度、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8
3.1矿井工作制度 8
3.2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8
3.2.1矿井设计生产能力 8
3.2.2矿井服务年限 8
4井田开拓 9
4.1井田开拓的方案 9
4.1.1本井田开拓主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9
4.1.2井筒形式、数目和位置的确定 9
4.1.3开采水平的确定 10
4.1.4大巷和井底车场的布置 10
4.1.5技术上可行的开拓方案 10
4.2矿井的基本巷道 10
4.2.1井筒 10
4.2.2主要开拓巷道 15
4.2.3井底车场 23
5准备方式—带区巷道布置 25
5.1煤层地质特征 25
5.1.1带区位置及范围 25
5.1.2带区煤层特征 25
5.1.3地质构造 25
5.1.4顶底板特性 25
5.2带区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 26
5.2.1带区倾向长度的确定 26
5.2.2确定风带斜长和分带数目 26
5.2.3煤柱尺寸的确定 26
5.2.4带区内各种巷道的布置 26
5.2.5带区内工作面的接替情况 26
5.2.6带区通风、运输及其他系统 27
5.2.7带区内各种巷道的掘进方法 27
5.2.8带区生产能力 28
5.2.9带区采出率 28
5.3带区车场选型设计 28
5.4带区主要硐室 29
5.4.1带区煤仓 29
5.4.2带区绞车房 30
5.4.3带区变电所 30
6采煤方法 31
6.1采煤方法 31
6.1.1采煤方法及选择依据 31
6.1.2巷道布置 31
6.1.3采煤工艺 32
6.1.4设备配置 36
6.2顶板管理 46
6.2.1支护设计 46
6.2.2工作面顶板管理 46
6.2.3工作面上、下端头及出口的顶板管理 47
6.3生产系统 48
6.4劳动组织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49
6.4.1作业方式 49
6.4.2劳动组织 49
6.4.3工作面循环作业图 49
6.4.4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49
7井下运输 51
7.1概述 51
7.1.1矿井运输系统 51
7.2带区运输设备的选择 51
7.3大巷运输设备的选择 51
8矿井提升 56
8.1主井提升设备(箕斗)的选型 56
8.2 副井提升设备的选择 56
9矿井通风设计 58
9.1矿井通风系统及通风方式 58
9.1.1矿井通风系统的选择 58
9.1.2矿井主扇工作方式的选择 58
9.2工作面通风 58
9.3风量计算及分配 58
9.3.1工作面风量计算 58
9.3.2掘进通风 61
..
目 录
1矿区概况与井田地质特征 1
1.1矿井概况 1
1.2井田地质特征 3
1.2.1地质特征 3
1.2.2构造特征 5
1.2.3煤层特征 5
1.2.4煤质特征 5
1.2.5开采技术条件 5
2井田境界与储量 6
2.1井田境界 6
2.1.1井田境界 6
2.2矿井工业储量 6
2.3矿井可采储量 6
2.3.1永久煤柱损失量 6
2.3.2矿井可采储量为 7
3矿井工作制度、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8
3.1矿井工作制度 8
3.2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8
3.2.1矿井设计生产能力 8
3.2.2矿井服务年限 8
4井田开拓 9
4.1井田开拓的方案 9
4.1.1本井田开拓主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9
4.1.2井筒形式、数目和位置的确定 9
4.1.3开采水平的确定 10
4.1.4大巷和井底车场的布置 10
4.1.5技术上可行的开拓方案 10
4.2矿井的基本巷道 10
4.2.1井筒 10
4.2.2主要开拓巷道 15
4.2.3井底车场 23
5准备方式—带区巷道布置 25
5.1煤层地质特征 25
5.1.1带区位置及范围 25
5.1.2带区煤层特征 25
5.1.3地质构造 25
5.1.4顶底板特性 25
5.2带区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 26
5.2.1带区倾向长度的确定 26
5.2.2确定风带斜长和分带数目 26
5.2.3煤柱尺寸的确定 26
5.2.4带区内各种巷道的布置 26
5.2.5带区内工作面的接替情况 26
5.2.6带区通风、运输及其他系统 27
5.2.7带区内各种巷道的掘进方法 27
5.2.8带区生产能力 28
5.2.9带区采出率 28
5.3带区车场选型设计 28
5.4带区主要硐室 29
5.4.1带区煤仓 29
5.4.2带区绞车房 30
5.4.3带区变电所 30
6采煤方法 31
6.1采煤方法 31
6.1.1采煤方法及选择依据 31
6.1.2巷道布置 31
6.1.3采煤工艺 32
6.1.4设备配置 36
6.2顶板管理 46
6.2.1支护设计 46
6.2.2工作面顶板管理 46
6.2.3工作面上、下端头及出口的顶板管理 47
6.3生产系统 48
6.4劳动组织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49
6.4.1作业方式 49
6.4.2劳动组织 49
6.4.3工作面循环作业图 49
6.4.4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49
7井下运输 51
7.1概述 51
7.1.1矿井运输系统 51
7.2带区运输设备的选择 51
7.3大巷运输设备的选择 51
8矿井提升 56
8.1主井提升设备(箕斗)的选型 56
8.2 副井提升设备的选择 56
9矿井通风设计 58
9.1矿井通风系统及通风方式 58
9.1.1矿井通风系统的选择 58
9.1.2矿井主扇工作方式的选择 58
9.2工作面通风 58
9.3风量计算及分配 58
9.3.1工作面风量计算 58
9.3.2掘进通风 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