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doc
约8页DOC格式手机打开展开
浅析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页数8字数 8053内容摘要: 近几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呈上升趋势,预防和防止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非常紧迫和重要的任务。未成年人犯罪的总体趋势是:1.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呈上升趋势。2.在犯罪年龄上有愈来愈小的趋势。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特点:经历短、涉世浅、作案动机和目的单纯。在大量的未成年...


内容介绍
此文档由会员 伦月 发布
浅析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
页数 8 字数 8053
内容摘要:
近几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呈上升趋势,预防和防止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非常紧迫和重要的任务。未成年人犯罪的总体趋势是:1.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呈上升趋势。2.在犯罪年龄上有愈来愈小的趋势。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特点:经历短、涉世浅、作案动机和目的单纯。在大量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作案动机和目的十分单纯。如故意伤害他人身体,就是为了实施报复;抢劫、盗窃就是为了非法占有财物,案情较为简单。犯罪有明显的侵财性。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表现出盲目追求金钱和满足物质欲望,虚荣心极强,以盗窃、抢劫等犯罪居多,多以侵占财产为目的,并不同程度地带有暴力。文化程度偏低,法律意识淡薄。未成年人犯罪原因: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固然很多,但综合起来,不外乎家庭、学校、社会及自身等因素。未成年人自身素质差,是最终导致他们走上犯罪道路的根本原因。家庭环境不良或教育方法不当,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因素。未成年人思想不成熟,社会阅历浅,辨别是非能力差;色情、凶杀、暴力书刊和音像制品对未成年人存在巨大的负面影响;学校只是一味的追求升学率,不重视制教育,使未成年人不能从小树立法制观念。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力量互相配合,共同营造一个适合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优良环境,遏制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 特点 原因 预防对策
参考文献:
1、董新臣主编 《未成年人犯罪的惩治与防范》西苑出版社 2000年版第3-6页
2、林明生 《浅谈青少年的心理教育》 载《团情快报》2001年第13期第6页
3、谢彤著 《未成年人犯罪的定罪与量刑(定罪与量刑丛书)》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2年版 第6-11页
4、赵克等主编 《青少年越轨行为概论》重庆出版 1996年版 第2-5页
5、孙中国 牟君发 《中国现阶段青少年犯罪的状况与对策》载《公安大学学报》 1997年第5期 第12页
页数 8 字数 8053
内容摘要:
近几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呈上升趋势,预防和防止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非常紧迫和重要的任务。未成年人犯罪的总体趋势是:1.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呈上升趋势。2.在犯罪年龄上有愈来愈小的趋势。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特点:经历短、涉世浅、作案动机和目的单纯。在大量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作案动机和目的十分单纯。如故意伤害他人身体,就是为了实施报复;抢劫、盗窃就是为了非法占有财物,案情较为简单。犯罪有明显的侵财性。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表现出盲目追求金钱和满足物质欲望,虚荣心极强,以盗窃、抢劫等犯罪居多,多以侵占财产为目的,并不同程度地带有暴力。文化程度偏低,法律意识淡薄。未成年人犯罪原因: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固然很多,但综合起来,不外乎家庭、学校、社会及自身等因素。未成年人自身素质差,是最终导致他们走上犯罪道路的根本原因。家庭环境不良或教育方法不当,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因素。未成年人思想不成熟,社会阅历浅,辨别是非能力差;色情、凶杀、暴力书刊和音像制品对未成年人存在巨大的负面影响;学校只是一味的追求升学率,不重视制教育,使未成年人不能从小树立法制观念。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力量互相配合,共同营造一个适合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优良环境,遏制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 特点 原因 预防对策
参考文献:
1、董新臣主编 《未成年人犯罪的惩治与防范》西苑出版社 2000年版第3-6页
2、林明生 《浅谈青少年的心理教育》 载《团情快报》2001年第13期第6页
3、谢彤著 《未成年人犯罪的定罪与量刑(定罪与量刑丛书)》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2年版 第6-11页
4、赵克等主编 《青少年越轨行为概论》重庆出版 1996年版 第2-5页
5、孙中国 牟君发 《中国现阶段青少年犯罪的状况与对策》载《公安大学学报》 1997年第5期 第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