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发展方向的研究.doc

约19页DOC格式手机打开展开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发展方向的研究,摘要 本文主要对传统的机械设计制造和机械自动化相比较,提出了具有智能化的特征是现代机械和传统的机械在功能上的本质区别。根据机械自动化在各行各业的应用和发展,显现出了机械自动化产品的优点和效益。即多功能化、高效率、高可靠性、省材料、省能源,不断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多元化需求。文章从系统的...
编号:10-234896大小:253.50K
分类: 论文>机械工业论文

内容介绍

此文档由会员 h2985488 发布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发展方向的研究

摘要
                                
本文主要对传统的机械设计制造和机械自动化相比较,提出了具有智能化的特征是现代机械和传统的机械在功能上的本质区别。根据机械自动化在各行各业的应用和发展,显现出了机械自动化产品的优点和效益。即多功能化、高效率、高可靠性、省材料、省能源,不断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多元化需求。
文章从系统的观念出发,综合运用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及过控技术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着重例举了锅炉汽包水位的控制和冷却剂流量和气氨排量的最佳控制方案。提出了过程自动化控制今后的主要目标,指明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设计制造; 自动化; 产品; 发展; 方向
        

 

 

 

 

 

 

 


目录
第一章 前言                                                       5
1.1 机械自动化的产生和定义                                     5
1.2 机械自动化的科学技术                                        5
第二章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符合设计原则               6
2.1满足对机器的功能要求                                        6
2.2利用先进技术不断创新                                        ¬¬6
第三章 机械自动化技术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                  8
3.1 锅炉汽包水位控制方面的研究                                8
3.1.1 单冲量控制系统                                             8
3.1.2 双冲量控制系统                                             9
3.1.3 三冲量控制系统                                             10
3.2 冷却器控制方案的研究                                       12
3.2.1控制冷却剂的流量                                           12
3.2.2 控制气氨的排量                                             13
第四章 机械自动化系统的优点与效益                         14
4.1生产能力和工作质量的提高                                   14
4.2使用安全性和可靠性提高                              14
4.3调整和维修方便,使用性能改善                              14
4.4具有复合功能,适用面广                                      15
4.5改善劳动条件,有利于自动化生产                           15
4.6节约能源,减少耗材                                          15
第五章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发展方向                  16
5.1机电一体化                                                    16
5.2智能化                                                         16
5.3模块化                                                         16
5.4网络化                                                         16
5.5微型化                                                         17
5.6绿色化                                                         17
5.7人格化                                                        17
第六章 结论                                          18
参考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