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基于单片机点阵led电子指示牌的设计.rar
【毕业论文】基于单片机点阵led电子指示牌的设计,论文标准word格式排版 31页摘 要本文提出了一种实现微机控制led点阵显示屏的新方案。论文从上位机信息的输入开始,到显示屏的最终显示,详细的给出了电路的设计方案和软件流程。并根据led显示系统中的具体技术难点讨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用户可以根据需要把要显示的内容通过本系统所配带的pc机软件,直接从计算机下载到led显...
该文档为压缩文件,包含的文件列表如下:
内容介绍
原文档由会员 莎士比亚 发布
论文标准WORD格式排版 31页
摘 要
本文提出了一种实现微机控制LED点阵显示屏的新方案。论文从上位机信息的输入开始,到显示屏的最终显示,详细的给出了电路的设计方案和软件流程。并根据LED显示系统中的具体技术难点讨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用户可以根据需要把要显示的内容通过本系统所配带的PC机软件,直接从计算机下载到LED显示系统,同时可以设置显示系统显示的颜色、显示内容的移动方式、移动速度等。本系统主要应用于厅堂、车站、广场等公共场所;并详细介绍了在硬件上和软件上的实现过程。
【关键词】: AT89S52 ,单片机,Mscomm控件,74HC273,LED显示屏,达林顿管
目 录
1概述 1
1.1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1
1.2 研究的基本内容 2
2 基于PC机控制的LED显示系统设计 2
2.1 设计方案 2
2.1.1 系统总体设计思想 3
2.1.2 LED的驱动方案 4
2.2 器件选择 5
2.2.1单片机的选择 5
2.2.2 时钟电路的选择 6
2.2.3 LED显示屏的选择 6
3.硬件设计 7
3.1 整机电路介绍 7
3.2 下位机(单片机)部分的开发 7
3.2.1 下位机的设计及总体结构 7
3.2.2 LED显示屏的驱动设计 7
3.2.3 计算机通讯 8
3.2.4 列数据锁存 9
3.1.5 行扫描输出 10
4.软件设计 12
4.1 VISUAL BASIC 中串口通讯的应用 12
4.1.1 通讯基础知识 12
4.2 MSCOMM控制使用示例 12
4.2.1 数据的发送 12
4.2.2 数据的接收 13
4.3 单片机显示控制的软件设计 13
4.3.1 编程思想 16
4.3.2 字模处理 16
4.3.3 ‘左移’效果编程 17
4.3.4 ‘上升’效果编程 18
4.3.5 ‘掉下’效果编程 18
4.4 上位机软件设计 19
4.4.1 设计概述 19
4.4.3 上位机串口通讯软件 20
5 系统设计总结 20
参考文献 22
致 谢 23
(附录1) 24
(附录2) 24
(附录3) 26
(附录4) 27
(附录5) 31
摘 要
本文提出了一种实现微机控制LED点阵显示屏的新方案。论文从上位机信息的输入开始,到显示屏的最终显示,详细的给出了电路的设计方案和软件流程。并根据LED显示系统中的具体技术难点讨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用户可以根据需要把要显示的内容通过本系统所配带的PC机软件,直接从计算机下载到LED显示系统,同时可以设置显示系统显示的颜色、显示内容的移动方式、移动速度等。本系统主要应用于厅堂、车站、广场等公共场所;并详细介绍了在硬件上和软件上的实现过程。
【关键词】: AT89S52 ,单片机,Mscomm控件,74HC273,LED显示屏,达林顿管
目 录
1概述 1
1.1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1
1.2 研究的基本内容 2
2 基于PC机控制的LED显示系统设计 2
2.1 设计方案 2
2.1.1 系统总体设计思想 3
2.1.2 LED的驱动方案 4
2.2 器件选择 5
2.2.1单片机的选择 5
2.2.2 时钟电路的选择 6
2.2.3 LED显示屏的选择 6
3.硬件设计 7
3.1 整机电路介绍 7
3.2 下位机(单片机)部分的开发 7
3.2.1 下位机的设计及总体结构 7
3.2.2 LED显示屏的驱动设计 7
3.2.3 计算机通讯 8
3.2.4 列数据锁存 9
3.1.5 行扫描输出 10
4.软件设计 12
4.1 VISUAL BASIC 中串口通讯的应用 12
4.1.1 通讯基础知识 12
4.2 MSCOMM控制使用示例 12
4.2.1 数据的发送 12
4.2.2 数据的接收 13
4.3 单片机显示控制的软件设计 13
4.3.1 编程思想 16
4.3.2 字模处理 16
4.3.3 ‘左移’效果编程 17
4.3.4 ‘上升’效果编程 18
4.3.5 ‘掉下’效果编程 18
4.4 上位机软件设计 19
4.4.1 设计概述 19
4.4.3 上位机串口通讯软件 20
5 系统设计总结 20
参考文献 22
致 谢 23
(附录1) 24
(附录2) 24
(附录3) 26
(附录4) 27
(附录5)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