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宪法的变迁—历史与未来.doc

约10页DOC格式手机打开展开

中国宪法的变迁—历史与未来,中国宪法的变迁——历史与未来全文10页约10000字论述翔实  内容提要:近百年来,中国宪法经历了从上半叶的随意性修宪和下半叶的斗争型宪法到建设型宪法的转变。其主要特点有:变动频率大,宪法实效差,政治导向过浓,修宪程序化程度低,宪法直接效力和违宪司法审查未能入宪,推倒重来的多,新内容少,正式修宪与非正式修宪并存。之所以...
编号:10-25466大小:57.50K
分类: 论文>法学论文

内容介绍

此文档由会员 棉花糖糖 发布

中国宪法的变迁——历史与未来

全文10页 约10000字 论述翔实

  内容提要:近百年来,中国宪法经历了从上半叶的随意性修宪和下半叶的斗争型宪法到建设型宪法的转变。其主要特点有:变动频率大,宪法实效差,政治导向过浓,修宪程序化程度低,宪法直接效力和违宪司法审查未能入宪,推倒重来的多,新内容少,正式修宪与非正式修宪并存。之所以造成如此状态的原因主要有:悠久的人治文化传统,立宪主体与政治权威的合一,修宪社会力量不足,独立的法学家群体缺乏,法理念的工具论。21世纪的中国宪法将在结构、效力和修宪程序诸方面发生重大变革。

  关键词: 中国,宪法,变迁,特色,原因,走向

  法治的基本原则是宪法至上,作为至上规范和价值载体的宪法的变迁是法治国家的头等大事,所以宪法变迁历来为法学家所重视。统而观之,法学界研究宪法变迁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历史陈述的方法,着重陈述宪法变迁的史实,并寻找变迁的原因;二是价值评估的方法,着重于对宪法内中的价值变迁作出评价,描述宪法价值进化的轨迹;三是规范分析的方法,重在对宪法变迁的规范的描述,旨在寻找宪法正常变动应遵守的规则。本文以陈述中国宪法变迁的事实为基础,体会中国宪法变迁的经验教训,并从学理上规范21世纪中国宪法变迁的价值取向及应当遵守的规则

  注释:
  [1]前辈学人王世杰、钱瑞升认为《大纲》为官僚起草,且实际上无效,所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宪法为三年后的《十九信条》。笔者以为,如以谁起草为标准,则《十九信条》亦非宪法。事实上,中国宪法史上有效的宪法并不多,所以笔者仍将《宪法大纲》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宪法性文件。
  [2]王世杰、钱瑞升:《比较宪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97页。
  [3]参阅《宪法修改与宪法在下世纪初的发展》(笔谈),《法学研究》1999年第3期。
  [4][美]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