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改革三十年——制度经济学的分析 ——论文.doc

约11页DOC格式手机打开展开

中国农村改革三十年——制度经济学的分析 ——论文,  摘要:农村改革既是中国整体经济改革的时间起点,也是其逻辑起点。中国改革的渐进性特征、内在的逻辑推进过程和利益博弈关系,都已经蕴涵在农村改革之中。30年的农村改革可视为城乡关系的分阶段调整;采用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将清晰地展现其逻辑完整的阶段性制度变迁历程;进而可在国际比较的视野下提炼出中国农村改革的基本经验,及其...
编号:10-266065大小:76.50K
分类: 论文>经济学论文

内容介绍

此文档由会员 3286424499 发布

  摘要:农村改革既是中国整体经济改革的时间起点,也是其逻辑起点。中国改革的渐进性特征、内在的逻辑推进过程和利益博弈关系,都已经蕴涵在农村改革之中。30年的农村改革可视为城乡关系的分阶段调整;采用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将清晰地展现其逻辑完整的阶段性制度变迁历程;进而可在国际比较的视野下提炼出中国农村改革的基本经验,及其对于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的借鉴意义。对经济发展阶段变化的判断,还概括了农村改革面临的新挑战,展望了进一步改革的前景。 
    关键词:农村改革;渐进性;制度经济学              以中国@@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中国经济改革已经历时30年;以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搞起的包产到户为标志,中国农村的改革也恰好历时30年。古人说:"30年曰世。如有受命王者,必30年仁政乃成。"可见,30年是一个标志成熟的时间,是而立之年,所以也是回顾历程、总结经验的最佳时间。尤其重要的是,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转轨中国家,其经济改革的成功,对于其他面临类似发展和改革任务的国家,具有特别的激励作用和借鉴意义。进一步地,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农业经济、农村经济都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农民在全部人口和劳动力中占庞大的比重,因此,中国与"三农"问题相关的改革经验,对于发展经济学和发展政策的理论与实践,应该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值得经济学家给予认真的总结和提炼。          一、农村改革的基本特征          中国的经济改革被普遍认同为具有渐进性质,以增量改革的方式推进。不过,也有人争论说,这种渐进改革方式是就中国经济改革总体而言,但是,具体到一些领域的改革,可能也呈现出更为激进的特点。例如,作为农村改革从而也是中国经济改革起点的家庭承包制,其推进有如急风暴雨,几乎是在瞬息之间就完成了。1980年初全国还只有1.1%的生产队实行家庭承包制,年底就达到20%,1984年底则达到100%,并且实行家庭承包制的农户也达到了97.9%,随即人民公社被废除。然而,在做出判断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在概念上更加准确地区分,什么样的改革可以被定义为激进式改革,什么样的改革可以被定义为渐进式的改革。     中国农村的这一步改革,从其推进的速度上看,无疑是极其迅速的;从其彻底性上看,废除作为社会主义在农村象征的"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制度,也是具有根本性的制度变化。但是,把家庭承包制推行的过程分解,以电影慢镜头的方式展示来看,我们却看到一个清晰的渐进步骤。     首先,我们来看党中央对待这项改革的态度,以及政策思路的形成。虽然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全国农村的许多地方,都出现了农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的情况,但是,当时这种改革形式并没有得到官方的正式认可。1979年9月中共中央《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是第一个正式宣布包产到户可以作为一种例外的体制形式存在的政策条文。其中指出,"除某些副业生产的特殊需要和边远地区、交通不便的单家独户外,也不要包产到户".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85页」仅仅一年以后,在中共中央印发的一份会议纪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中,给予家庭承包制以更加积极的支持。该文件指出:"在那些边远山区和贫困落后的地区……要求包产到户的,应该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54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