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方中小企业产业群战略.doc

约13页DOC格式手机打开展开

我国地方中小企业产业群战略,本文共计13页,15794字;摘要:地方中小企业产业集群是当今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新趋势,产业集群经济是我国传统产业和现代制造业走向集约化、专业化的重要形式。近20年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产业集群经济发展迅速,已经出现了一些地方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雏形,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如东莞的劳动密集型出口产...
编号:10-28834大小:83.00K
分类: 论文>管理学论文

内容介绍

此文档由会员 sally410 发布

我国地方中小企业产业群战略
本文共计13页,15794字;

摘要:地方中小企业产业集群是当今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新趋势,产业集群经济是我国传统产业和现代制造业走向集约化、专业化的重要形式。近20年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产业集群经济发展迅速,已经出现了一些地方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雏形,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如东莞的劳动密集型出口产业集聚,温州的浙江“块状经济”,武汉的光电子产业园“光谷”等产业群。本文分六个部分:在回顾了我国的地方中小企业的产业集群的基础上分析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下我国地方中小企业产业群如何正确理解产业集群,接着叙述了产业群的竞争优势和产业群的形成因素和发展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小企业的产业群战略,最后说明了产业群对我国的重要意义。
关键字:产业群, 国际竞争力 ,战略
(部分内容) 一、我国的地方中小企业产业集群
回顾我国几个典型的地方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例子对我们更好的制定中小企业集群策略和应对将来的发展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中国历史久远,许多地区都有自己历史传统深厚的特色产业,如以刺绣闻名的苏州、以瓷器得名的景德镇等等,都是依赖工匠技能的手工业集聚区域。不过,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地方生产系统同样经受了外来技术、外来生产生活方式的冲击。解放以来,中国同样曾力图模仿建立一整套西方的现代化工业体系。但这种自上而下的工业化过程并没有解决技术创新系统与本地社会经济系统相融合的问题,而是僵硬的承袭了西方现代化工业体系的生产组织模式和技术手段,无法适应技术进步和市场环境的变动。这种经济体系可以在封闭的经济环境里运转,但是不能面对开放环境下的竞争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各地出现了一股自下而上的工业化浪潮。既有东南沿海外商直接投资驱动下的外向型加工工业区,也有浙江温州一带依靠当地企业家精神和工商业传统发展起来的特色产业群,还有北京中关村这样的依托国家高科技资源形成的高科技企业集群。这些产业群在不同的背景下,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以不尽相同的方式开始加入全球生产分工与协作网络中
1、 边缘工业化——东南沿海的外向型加工工业区
我国东南沿海,特别是珠江三角洲一带,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众多以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业为特色的工业区,在外资驱动下,带动地方进入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近年来,这类发展模式受到比较多的批评,一方面,“三来一补”的加工贸易形式,本地劳动附加价值低,知识和技术扩散十分有限,容易受到外部市场动荡的打击;另一方面,这种外向型出口加工贸易模式是建立在国内市场受到严格保护的基础之上的,恶意的走私行为和不规范的市场操作扭曲了地方生产系统的合理运行机制,增加了本地企业间的交易成本,限制了本地生产网络的融合。这种发展模式可以用“双重边缘化”来概括——在全球生产网络中处于边缘位置,在国内生产体系中也处于边缘位置。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初,由于政策的落差,市场环境的落差,这种“边界”位置成为地方发展的一个独特优势的话,那么随着国内国际市场逐渐接轨,这种优势势必逐渐淡化,然而真正的问题在于,很多原来在这种优势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地方制度很可能反过来变成阻碍地方产业结构调整的桎梏。

随着近年来,国内外领先的集成电路厂商——IT产业的核心技术企业——把目光聚焦在上海及其周边地区,珠江三角洲已经越来越感受到来自长江三角洲的有力竞争。长江三角洲在面对国际国内市场两方面的优越位置使得上海在亚太地区的中
[1] 参阅Porter, M. E. 2000. Location, competi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Local clusters in a global economy. Economic Development Quarterly, 14(1), pp15-35
[2] 参阅王缉慈等,2001.《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
[3] 参阅Brusco, S. 1986. Small Firms and Industrial Districts: The Experience of Italy. In D Keeble and E Wever (eds.): New Firms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Europe, 184-202. London: Croom Helm

[4] Becattini G 1990. The Marshallian industrial district as a socio-economic notion, in F. Pyke, G. Becattini and W. Sengenberger, eds., Industrial Districts and Inter-Firm Co-operation in Italy, Geneva, IILS
[5] 参阅王缉慈等,2001.《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
[6] Humphrey J. and Schmitz H. 1995. Principles for promoting clusters and networks of SMEs, Paper commissioned by the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Branch of the United Nation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 (UNIDO)
[7] 关于相关理论的来龙去脉,请参阅王缉慈等,2001.《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
[8] 参阅Porter, M. E. 1998. 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Nov/Dec98, 76(6), p77-91
[9] Krugman P. 1991. 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9: 183-199
[10] Schmitz, H. 1995. Collective efficiency: growth path for small-scale industry.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