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 课下作业(15份).rar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 课下作业(15份),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据此回答1~2题。1.区域具备的特征有( )①一定的面积、形状 ②明确的边界 ③相对一致的区域特征④一定的政治意义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2.区域内部特征具有________性,...
该文档为压缩文件,包含的文件列表如下:
内容介绍
原文档由会员 锲而不舍 发布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据此回答1~2题。
1.区域具备的特征有( )
①一定的面积、形状 ②明确的边界
③相对一致的区域特征 ④一定的政治意义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区域内部特征具有________性,区域之间的特征具有明显的________性( )
A.相对一致 差异 B.绝对一致 相对一致
C.差异 整体 D.地带 非地带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区域的特征。第1题,有些区域的边界并不明确,有些区域的政治意义并不明显,如气候区等。第2题,区域内部的整体性(或相似性)是相对的,区域间的差异性才是绝对的。
答案:1.C 2.A
下图“是甲、乙、丙三地的经纬网图”。读图,回答3~5题。
3.甲、乙、丙三地产生水土流失的共同原因是( )
①降水集中 ②土质疏松 ③开矿 ④植被破坏 ⑤垂直节理发育 ⑥地壳活动剧烈
A.①④ B.①②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⑥
4.改良甲、乙、丙三地土地应采取的措施是( )
A.在甲地土壤中掺入沙子
B.在乙地种植耐酸植物
C.在丙地使用石灰中和土壤酸度
D.在乙地大面积退耕还草
5.乙、丙两地主要的粮食作物分别是( )
A.冬小麦 水稻 B.春小麦 水稻
C.水稻 小麦 D.谷子 水稻
解析:第3题,由甲、乙、丙三地经纬度位置判断甲位于黄土高原,乙位于松嫩平原,丙位于东南丘陵。三地水 土流失的共同原因:一是降水集中,二是植被破坏。第4题,甲地土质疏松易被侵蚀,应退耕还林还草、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乙地黑土冲刷,肥力下降,应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丙地土质黏重,呈酸性,改良可掺沙子或使用石灰中和。第5题,乙地主要粮食作物为春小麦,丙地为水稻。
答案:3.A 4.C 5.B
(2012•沈阳模拟)读“我国甲、乙两区域略图”,完成6~8题。
6.关于甲、乙两区域河流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甲区域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乙区域以雨水补给为主
B.甲区域以内流河为主,乙区域以外流河为主
C.甲区域以春汛为主,乙区域以夏汛为主
D.甲区域水系呈向心状,乙区域水系呈放射状
7.甲、乙两区域分别盛产棉花和天然橡胶,其共同的区位优势是( )
①夏季热量充足 ②劳动力价格较低
③农业科技发达 ④农业机械化程度高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8.甲、乙两地是我国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也是国家重点扶贫地区,制约两地经济发展的共同因素是( )
①多山的地形 ②干旱的气候 ③对外联系不便 ④生产方式落后 ⑤水资源短缺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①③④ D.②④⑤
解析:第6题,甲区域地处我国西北内陆,河流补给以高山冰雪融水为主,夏季为其汛期。第7题,我国夏季南北普遍高 温,甲、乙两区域热量充足,两区域劳动力丰富且价格较低。第8题,多山的地形、对外联系不便、生产方式落后是制约甲、乙两地经济发展的共同因素 。
答案:6.C 7.A 8.C
区域的发展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成长阶段可分工业化阶段 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结合下图回答9~10题。
9.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下列关于区域内的产业结构及产业特征的说法,正 确的是
( )
A.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B.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
C.工业化的起步源于本阶段科技的创新
D.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已表现得比较明显
10.图二中A、B、C各点分别代表区域发展不同时期的产业结构特征。从区域发展的过程来看,其正确的顺序应该是( )
A.A-B-C B.B-C-A
C.C-A-B D.B-A-C
解析:第9题,由图一可知,区域发展初期阶段第一产业比重最大,第二产业比重不断上升,说明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第10题,由图一可知,区域发展初期阶段第一产业比重最大(如图二中C点),成长阶段第二产业比重最大(如图二中A点),衰落阶段第三产业比重最大(如图二中B点)。
答案:9.B 10.C
我国是一个耕地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比较不同区域的耕地资源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对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读图表回答11~12题。
(耕地年递减率为上年年底耕地面积减去当年年底耕地面积与上年年底耕地面积的比值的百分数)
20世纪90年代以来苏州、徐州经济发 展水平比较
年份和地区
项目 1990年 2000年 2006年
苏州 徐州 苏州 徐州 苏州 徐州
GDP(亿元) 202.14 112.84 1 540.68 616.95 4 820.26 1 428.80
人均GDP(元) 3 617 1 438 26 692 6 948 78 801 15 363
GDP每增
加亿元占
用的耕地
面积(万平
方米) 111.41 318.92 85.27 76.43 54.25 8.93
11.1990~2006年,关于苏州和徐州耕地面积总体变化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1990~2006年,苏州的耕地面积总体增加、徐州总体减少
B.1990~2006年,两地耕地面积总体均呈减少的趋势
C.1990~2006年,两地相比,徐州的耕地面积减少快于苏州
D.1990~2006年,苏州的耕地面积变化是时增时减,波动性强
12.读“20世纪90年代以来苏州、徐州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表,可知( )
A.徐州的GDP 增幅高于苏州
B.两地的GDP都呈上升趋势,但苏州始终高于徐州
C.徐州的人均GDP增幅高于苏州
D .GDP年增加亿元占用的耕地面积,两地相比均下降,但下降幅度是苏州大于徐州
解析:第11题,读图分析时应注意图中纵坐标是耕地年递减率,且都为正值,由此可知,苏州、徐州两地耕地均呈逐年减少的趋势。第12题,分析表格中数据时,应注意两地GDP总量、人均GDP总量及GDP年增加亿元占用的耕地面积量 的比较,尤其是注意增减幅度的估算比较。
答案:11.B 12.B
二、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