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5全册每课一练【打包】.rar
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5全册每课一练【打包】,1.在利用悬线悬挂等大小球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悬挂两球的细绳长度要适当,且等长b.由静止释放小球,以便较准确地计算小球碰前速度c.两小球必须都是刚性球,且质量相同d.两小球碰后可以粘在一起共同运动解析:两绳等长能保证两球正碰,以减小实验误差,所以a正确;由于计算碰撞前速度时用到了mg...
该文档为压缩文件,包含的文件列表如下:
内容介绍
原文档由会员 锲而不舍 发布1.在利用悬线悬挂等大小球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悬挂两球的细绳长度要适当,且等长
B.由静止释放小球,以便较准确地计算小球碰前速度
C.两小球必须都是刚性球,且质量相同
D.两小球碰后可以粘在一起共同运动
解析:两绳等长能保证两球正碰,以减小实验误差,所以A正确;由于计算碰撞前速度时用到了mgh=12mv2-0,即初速度要求为0,B正确;本实验中对小球是否有弹性无要求,C错误;两球正碰后,有各种运动情况,所以D正确。
答案:ABD
2.在利用气垫导轨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的实验中,哪些因素可导致实验误差( )
A.导轨安放不水平 B.小车上挡光板倾斜
C.两小车质量不相等 D.两小车碰后连在一起
解析:导轨不水平,小车速度将会受重力影响,A项对;挡光板倾斜会导致挡光板宽度不等于挡光阶段小车通过的位移,导致速度计算出现误差,B项对。
答案:AB
3.在用打点计时器做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实验时,下列哪些操作是正确的( )
A.相互作用的两车上,一个装上撞针,一个装上橡皮泥,是为了改变两车的质量
B.相互作用的两车上,一个装上撞针,一个装上橡皮泥,是为了碰撞后粘在一起
C.先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再释放拖动纸带的小车
D.先释放拖动纸带的小车,再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
解析:车的质量可以用天平测量,没有必要一个用钉子而另一个用橡皮泥配重。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碰撞后两车粘在一起有共同速度,选项B正确;打点计时器的使用原则是先接通电源,C项正确。
答案:BC
4. “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的实验中,入射小球m1=15 g,原来静止的被碰小球m2=10 g,由实验测得它们在碰撞前后的x-t图象如图16-1-8所示,由图可知,入射小球碰撞前的m1v1是________,入射小球碰撞后的m1v1′是__________,被碰小球碰撞后的m2v2′是________。由此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16-1-8
解析:由图可知碰撞前m1的速度大小v1=0.20.2 m/s=1 m/s,
故碰撞前的m1v1=0.015×1 kg•m/s=0.015 kg•m/s。
碰撞后m1速度大小v1′=0.3-0.20.4-0.2 m/s=0.5 m/s,
m2的速度大小v2′=0.35-0.20.4-0.2 m/s=0.75 m/s,
故m1v1′=0.015×0.5 kg•m/s=0.007 5 kg•m/s,
m2v2′=0.01×0.75 kg•m/s=0.007 5 kg•m/s,
可知m1v1=m1v1′+m2v2′。
答案:0.015 kg•m/s 0.007 5 kg•m/s 0.007 5 kg•m/s 碰撞中mv的矢量和是守恒的量
5.某同学设计了一个用打点计时器做“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的实验:在小车A的前端粘有橡皮泥,推动小车A使之做匀速运动,然后与原来静止在前方的小车B相碰并粘合成一体,继续做匀速运动。他设计的具体装置如图16-1-9 a所示,在小车A后连着纸带,电磁打点计时器电源频率为50 Hz,长木板右端下面垫放小木片用以平衡摩擦力。
图16-1-9
(1)若已测得打点纸带如图b所示,并测得各计数点间距(已标在图上),A为运动的起点,则应选________段来计算A碰前速度,应选________段来计算A和B碰后的共同速度。(以上两空选填“AB”“BC”“CD”“DE”)
(2)已测得小车A的质量mA=0.40 kg,小车B的质量mB=0.20 kg。由以上测量结果可得:碰前mAvA为____________kg•m/s;碰后(mA+mB)v共为________kg•m/s。
解析:(1)从纸带上打点情况看,BC段表示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又具有较大的速度,因此BC段能较准确地描述小车A在碰撞前的运动情况,应选该段计算小车A的碰前速度。从CD段打点情况看,小车的运动情况还未稳定,而在DE段内小车运动稳定,故应选用DE段计算碰后A和B的共同速度。
(2)小车A在碰前速度为:
vA=BC5×1f=10.50×10-25×0.02 m/s=1.050 m/s
小车A在碰撞前动量:
mAvA=0.40×1.050 kg•m/s=0.420 kg•m/s
碰撞后A、B共同速度:v共=DE5×1f=6.95×10-25×0.02 m/s=0.695 m/s
碰撞后A、B的总动量:
(mA+mB)v共=(0.20+0.40)×0.695 kg•m/s
=0.417 kg•m/s
答案:(1)BC DE (2)0.420 0.417
6.在“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的实验中,下面是某实验小组选用水平气垫导轨、光电门的测量装置来研究两个滑块碰撞过程中系统动量的变化情况。实验仪器如图16-1-10所示。
图16-1-10
实验过程:
(1)调节气垫导轨水平,并使光电计时器系统正常工作。
(2)在滑块1上装上挡光片并测出其长度L。
(3)在滑块2的碰撞端面粘上橡皮泥(或双面胶纸)。
(4)用天平测出滑块1和滑块2的质量m1、m2。
(5)把滑块1和滑块2放在气垫导轨上,让滑块2处于静止状态(v2=0),用滑块1以初速度v1与之碰撞(这时光电计时器系统自动计算时间),撞后两者粘在一起,分别记下滑块1的挡光片碰前通过光电门的遮光时间t1和碰后通过光电门的遮光时间t2。
(6)先根据v=L/t计算滑块1碰撞前的速度v1及碰后两者的共同速度v;再计算两滑块碰撞前后的动量,并比较两滑块碰撞前后的动量的矢量和。
实验数据:m1=0.324 kg,m2=0.181 kg,L=1.00×10-3 m
次数 滑块1 滑块2 碰前系统动量kg•m/s 碰后系统动量kg•m/s
v1/ m/s v/ m/s v2/ m/s v/ m/s m1v1 m2v2 (m1+m2)v
1 0.290 0.184 0 0.184
2 0.426 0.269 0 0.269
结论:
解析:先分清碰前与碰后的状态量,再代入数据计算。
答案:
次数 滑块1 滑块2 碰前系统动量
kg•m/s 碰后系统动量
kg•m/s
v1/ m/s v/ m/s v2/ m/s v/ m/s m1v1 m2v2 (m1+m2)v
1 0.290 0.184 0 0.184 0.094 0 0.093
2 0.426 0.269 0 0.269 0.138 0 0.136
结论: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碰前系统动量矢量和等于碰后系统动量矢量和。
7.气垫导轨是常用的一种实验仪器,它是利用气泵使带孔的导轨与滑块之间形成气垫,使滑块悬浮在导轨上,滑块在导轨上的运动可视为无摩擦。在实验室中我们可以用带竖直挡板C和D的气垫导轨及质量均为M的滑块A和B进行实验,如图16-1-11所示。实验步骤如下:
图16-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