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并购整合的效益研究.doc
约7页DOC格式手机打开展开
企业并购整合的效益研究,全文7页约5000字 叙述详尽开题报告1国内外研究现状西方学者对于企业购并现象的总结基本上以美国为例。这不仅是基于企业购并在美国表现得最为活跃,而且体现了易为经济学者总体把握的特征,更重要的是美国经济实力和企业实力使它的购并行为、方式及影响会在很短的时间传递到世界各个角落,从而基本上表达了市场经济...
内容介绍
此文档由会员 周伯通 发布
企业并购整合的效益研究
全文7页 约5000字 叙述详尽
开题报告
1国内外研究现状
西方学者对于企业购并现象的总结基本上以美国为例。这不仅是基于企业购并在美国表现得最为活跃,而且体现了易为经济学者总体把握的特征,更重要的是美国经济实力和企业实力使它的购并行为、方式及影响会在很短的时间传递到世界各个角落,从而基本上表达了市场经济做为一个体系对购并行为的酝酿和反应。对购并历史的把握是基于不同的前提和约束,而且不同的结果和认识的。在国内外有限的文献中,主流的看法是以企业购并的形式为尺度来划定历史潮流的,即将20世纪初至20世纪90年代的百年历史大致地为四次浪潮。前两次浪潮的表现比较清晰,故多数学者称为“横向购并”浪潮和“纵向购并”浪潮。后两次则多有歧义,笔者姑且名之为“多元购并”浪潮和“融资购并”浪潮。按同一标准,对于目前正如火如荼地展开的新一轮购并浪潮,我们姑且称其为“战略购并”浪潮。
1.1“横向购并”浪潮(20世纪初叶)
工业革命的迅猛发展,导致有组织的管理体系有更强的能力来支配生产要素资源。随着劳动者涌入城市,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规模经济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集中资源、做大企业是这个时代的鲜明特征。作坊并入企业,企业聚成集团,约有40%的美国公司加入购并活动,3000多个公司消失了,而随之产生的则是几十个控制各个行业的企业巨头。
1.2“纵向购并”浪潮(20世纪20年代)
据统计,在1926~1930年间,大约4600家公司展开了新一轮的购并活动,纷纷在其产品上下游工序,在其市场的左邻右居上做购并文章。特别是在1929年大萧条之前,企业实力强弱转化激烈,购并更为火热。整个美国大约有200个公司控制了整个国民经济的50%左右,也就是我们习惯称之为的“寡头垄断”经济。
1.3“多元购并”浪潮(20世纪60年代)
罗斯福新政的成功以及冷战时期美国强力推行的管制政策,使企业界自发的扩张需求受到一定抑制。以反托拉斯法为代表的一系列管制措施,对于企业集团在一个行业的垄断地位予以封顶。然而,技术进步及长期经济增一长池内在动力仍强劲地推动美国企业界追求规模经济的效益。即便是在市场份额的严格限制之下,随着整个国民经济的扩张,企业集团的资产总量、销售总量和市场占有总量仍然持续增长。特别是控股公司形式的多样化和日趋复杂,以控股集团为形式的资本集中仍是受到鼓励,并在经济层面上达到规模经济。
[1] 保罗•A•萨缪尔森.经济学(第十六版).华夏出版社,1999
[2] 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3] 詹姆斯•M•亨德森,理查德•E•匡特.微观经济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
[4] 颜寒松.基金管理公司投资策略.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5] 陈共,周升业.公司购并原理与安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6] 张训苏.企业重组中资产价值化管理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7] 殷醒民.企业并购的金融经济学解释.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8] J.弗雷德威斯通.兼并、重组与公司控制.经济出版社,1998
[9] 钟蓉萨,顾岚.中国股票市场实证统计分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10] 邵建云.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实务.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
[11] 陈信元,张田余.资产重组的市场反应.经济研究,1999
[12] A.J. Auerbach. Corporate Takeover: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Chicago: Unir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8.
[13] Allan Jay R. LBOS----The Evolution of Financial Structures and Strategies Journal of Applied Corporate Finance, Vol.8,1996..
[14] Asquith P. Merger bids, Uncertainty, and Stockholder Reture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Vol.ll,1983
全文7页 约5000字 叙述详尽
开题报告
1国内外研究现状
西方学者对于企业购并现象的总结基本上以美国为例。这不仅是基于企业购并在美国表现得最为活跃,而且体现了易为经济学者总体把握的特征,更重要的是美国经济实力和企业实力使它的购并行为、方式及影响会在很短的时间传递到世界各个角落,从而基本上表达了市场经济做为一个体系对购并行为的酝酿和反应。对购并历史的把握是基于不同的前提和约束,而且不同的结果和认识的。在国内外有限的文献中,主流的看法是以企业购并的形式为尺度来划定历史潮流的,即将20世纪初至20世纪90年代的百年历史大致地为四次浪潮。前两次浪潮的表现比较清晰,故多数学者称为“横向购并”浪潮和“纵向购并”浪潮。后两次则多有歧义,笔者姑且名之为“多元购并”浪潮和“融资购并”浪潮。按同一标准,对于目前正如火如荼地展开的新一轮购并浪潮,我们姑且称其为“战略购并”浪潮。
1.1“横向购并”浪潮(20世纪初叶)
工业革命的迅猛发展,导致有组织的管理体系有更强的能力来支配生产要素资源。随着劳动者涌入城市,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规模经济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集中资源、做大企业是这个时代的鲜明特征。作坊并入企业,企业聚成集团,约有40%的美国公司加入购并活动,3000多个公司消失了,而随之产生的则是几十个控制各个行业的企业巨头。
1.2“纵向购并”浪潮(20世纪20年代)
据统计,在1926~1930年间,大约4600家公司展开了新一轮的购并活动,纷纷在其产品上下游工序,在其市场的左邻右居上做购并文章。特别是在1929年大萧条之前,企业实力强弱转化激烈,购并更为火热。整个美国大约有200个公司控制了整个国民经济的50%左右,也就是我们习惯称之为的“寡头垄断”经济。
1.3“多元购并”浪潮(20世纪60年代)
罗斯福新政的成功以及冷战时期美国强力推行的管制政策,使企业界自发的扩张需求受到一定抑制。以反托拉斯法为代表的一系列管制措施,对于企业集团在一个行业的垄断地位予以封顶。然而,技术进步及长期经济增一长池内在动力仍强劲地推动美国企业界追求规模经济的效益。即便是在市场份额的严格限制之下,随着整个国民经济的扩张,企业集团的资产总量、销售总量和市场占有总量仍然持续增长。特别是控股公司形式的多样化和日趋复杂,以控股集团为形式的资本集中仍是受到鼓励,并在经济层面上达到规模经济。
[1] 保罗•A•萨缪尔森.经济学(第十六版).华夏出版社,1999
[2] 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3] 詹姆斯•M•亨德森,理查德•E•匡特.微观经济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
[4] 颜寒松.基金管理公司投资策略.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5] 陈共,周升业.公司购并原理与安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6] 张训苏.企业重组中资产价值化管理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7] 殷醒民.企业并购的金融经济学解释.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8] J.弗雷德威斯通.兼并、重组与公司控制.经济出版社,1998
[9] 钟蓉萨,顾岚.中国股票市场实证统计分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10] 邵建云.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实务.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
[11] 陈信元,张田余.资产重组的市场反应.经济研究,1999
[12] A.J. Auerbach. Corporate Takeover: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Chicago: Unir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8.
[13] Allan Jay R. LBOS----The Evolution of Financial Structures and Strategies Journal of Applied Corporate Finance, Vol.8,1996..
[14] Asquith P. Merger bids, Uncertainty, and Stockholder Reture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Vol.ll,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