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存在与时间” ——汉语“是”源于“时”的考察.doc

约8页DOC格式手机打开展开

中国人的“存在与时间” ——汉语“是”源于“时”的考察,全文8页8464字 叙述详尽[摘要]汉语“是”集“本在”、“存在”、“在者”三义于一身:本在语义体现为“准则”“常道”,存在语义体现为系词的“断真”,在者语义体现为近指代词“这”“此”。汉语的存在观念是从时间观念发展出来的:“是”是由“时”分化而来的,甲骨文的“时”...
编号:10-32354大小:39.00K
分类: 论文>文学/哲学论文

内容介绍

此文档由会员 周伯通 发布

中国人的“存在与时间” ——汉语“是”源于“时”的考察
全文8页8464字 叙述详尽
[摘要]汉语“是”集“本在”、“存在”、“在者”三义于一身:本在语义体现为“准则”“常道”,存在语义体现为系词的“断真”,在者语义体现为近指代词“这”“此”。汉语的存在观念是从时间观念发展出来的:“是”是由“时”分化而来的,甲骨文的“时”是后起的“是”的源头。
[关键词]是;时;时间;存在;此在;判断
近年来,英语系词to be和德语系词sein成为我国思想界的一个关注焦点。这是因为,它是自古希腊以来西方形而上学核心范畴的语言形式,以至于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一部西方哲学史,就是对being[1]意义的探索史。
目前,我国哲学界所面临的一个困惑是:怎样用汉语来对译这个概念?是译作“是”、还是“有”或“在”?这是因为西语to be具有多种形态,其中最重要的三个意义分别是形而上学的三个最基本的概念:本在、在者、存在。[2]而我们之所以产生翻译的困惑,是因为我们对自己的汉语“是”还缺乏应有的深入研究。我国哲学界还不曾发问过:汉语系词“是”是如何产生的?它的词源如何?它与汉民族的原初形而上学存在观念之间具有怎样的联系?弄清这些问题,不仅对于确定汉语系词本身的性质,而且对于认识中华民族的原初存在观念,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通过考察,我们发现:汉语“是”与“时”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恰如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里对“存在”的考察结果一样,汉民族最初对存在的领悟也是与时间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6]《诗经词典》,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7]实际上,上古“是”有相当部分是判断性代词,兼行代词和判断词功能。参见拙文《〈论语〉判断句中“是”的性质问题》,载《汉语史研究集刊》第四辑,巴蜀书社2001年版。
[8]括符中的是《十三经注疏》解“时”为“是”的该句原文、或其注释。
[9]见向熹《诗经词典》(修订本)“时”条。
[10]如俞宣孟在《西方哲学中“是”的意义极其思想方式》中即如此译。
[11]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第21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12月版。
[12]同上第376页注。
[13]同上第457页。
[14]同上第466页。
[15]笔者认为:“是”的判断词用法和指代词用法的关系不是先后发展的问题,而是一体与分化的问题。参见拙文《〈论语〉判断句中“是”的性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