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碎片——影片《玛利亚布劳恩的婚姻》观后.doc

约5页DOC格式手机打开展开

印象碎片——影片《玛利亚布劳恩的婚姻》观后,印象碎片——影片《玛利亚布劳恩的婚姻》观后女性之于电影全文5页2205字叙述详尽法斯宾德曾说过想用他的电影盖一幢房子。我想窗户该是女性吧。我们在其电影中看到的第一层面总是女性。比如这部片子,战后,一个女人用自己最后剩下的唯一——身体,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忠贞采取了最决绝的方式,同情、友爱、误解、牺牲交缠在一起。对背负历...
编号:5-32944大小:28.50K
分类: 论文>文学/哲学论文

内容介绍

此文档由会员 黄药师 发布

印象碎片
——影片《玛利亚•布劳恩的婚姻》观后
女性之于电影
全文5页2205字 叙述详尽
法斯宾德曾说过想用他的电影盖一幢房子。我想窗户该是女性吧。我们在其电影中看到的第一层面总是女性。比如这部片子,战后,一个女人用自己最后剩下的唯一——身体,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忠贞采取了最决绝的方式,同情、友爱、误解、牺牲交缠在一起。对背负历史十字架独行的玛利亚的心理刻画细致入微。我看到了那如花的笑颜所呈现的生命惨痛。
女性之于法斯宾德
在他辉煌短暂的艺术历程中,政治评论家认为他在用电影为妇女解放运动振臂高呼;激进的女权主义者却用“厌女主义者”尖锐的对他 抨击。确实,当我看到玛利亚和另一个失去丈夫的女性在石场的对话——“男人和女人有什么区别?”“得改变一下。”“改变什么?”“我不知道,反正得改变一下。”脑海里也不由得冒出“女权、平等、解放”等等词来。但看完后仔细一想:女性只不过是导演的艺术载体罢了(也许因为女性的象征意义强烈——压迫者;易于展开情节;符合法斯宾德的“电影是悲观主义美学”标准;甚至易于引起社会乃至政治关注从而提高其影片知名度。),其真正要探讨的还是德国社会的普遍现象和问题吧:歧视、保守、顽固不化、偏执……
后来,在他的一个访谈中看到“关于妇女解放的高谈阔论,经常使我大为光火,这个世界不是女人反抗男人的世界,而是穷人反抗富人、被压迫者反抗压迫者的世界。”甚至在《法斯宾德的世界》(罗纳德著)中读到他对爱玛.贺蔓的令人发指的残酷——当然这也在《佩特拉的苦泪》中葛碧的台词“因为她并不值得我对她好,同时这就是她所需要的方式。他这样很快乐,你懂吗?”以及他对片末玛琳(贺曼饰)的离去予以“她并非是走向自由的新天地,而是去寻找另一个奴隶般的存在处境。”的解释中体现出来——看来我先前的想法是不无道理的呵。
我看了后有点不舒服。所谓的“男权运动”得到如此的关注、不像女权运动那样受到遏止,这本身就是男女不平等的一种体现。男性仍在主导着社会,他可以在过去心安理得的享受自己的跋扈,在状况几乎没太多好转、自己的权利几乎没有减少的今天稍有不爽就吵着自己得要会自己失去的权利,这意味着他们不断扩大自己权利和地位的思想从来有没有肃清过,甚至一直都是膨胀的。
这是值得我们反思并警惕的。
当然,也许我持有这种看法本身就是对自己作为一个女性所拥有的地位和权力的不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