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理论语境中的审美现代性.doc

约6页DOC格式手机打开展开

社会理论语境中的审美现代性,全文6页6465字叙述详尽对审美现代性问题的思考,可以有不同的路径。不同的路径当然看到的是不同的景象。这里我将通过三个关键词的讨论,来分析审美现代性问题。这三个关键词是:现代性、社会理论和审美。 毫无疑问,现代性本身是一个值得深思的概念,其含义极其丰富,也极具争议。首先,我们碰到的问题是如何定...
编号:10-33213大小:39.50K
分类: 论文>社会学论文

内容介绍

此文档由会员 周伯通 发布

社会理论语境中的审美现代性
全文6页6465字叙述详尽

对审美现代性问题的思考,可以有不同的路径。不同的路径当然看到的是不同的景象。这里我将通过三个关键词的讨论,来分析审美现代性问题。这三个关键词是:现代性、社会理论和审美。
毫无疑问,现代性本身是一个值得深思的概念,其含义极其丰富,也极具争议。首先,我们碰到的问题是如何定义现代性这个概念。一种定义就是一种思路,代表了定义者自己对现代性的基本取向。波德莱尔经典的说法是“现代性就是过渡、短暂、偶然,就是艺术的一半,另一半是永恒与不变。”(注:《波德莱尔美学文选》,郭宏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485页。)这种说法突出了现代性极富动力性的变化特征。如果我们进一步追问:这就是现代性吗?其实,变化并不只是现代的特征。严格地说,从古至今,变化始终存在。看来,波德莱尔的界定并未给出确定的现代性边界,我们充其量只能说,较之于古代传统社会,现代社会的变化更快、范围更广而已。也许,这种解读将波德莱尔的现代性定义归诸于量的层面。我们尚有必要去追寻现代性质的界定。
我主张审美现代性的积极意义和价值,但是需要强调的正是这样一种参照或相对的意义。在德国美学传统中,有一种夸大审美现代性功能的倾向。从某个角度说,这种夸大审美功能和乌托邦性质的美学理论,确有一种振聋发聩的功效,因为它把被遮蔽和忽略的审美现代性的独特功能凸现出来。但是,无论席勒、康德抑或黑格尔,以及后来的法兰克福学派,在某些程度上都有一种夸大审美现代性的倾向,在那些宏大的审美解放的方案中,包含了太多的理想和乌托邦成分。我想特别强调的是,在两种现代性张力的格局中,审美现代性的确发挥着其他力量所不可取代的独特功能。但是,我们对审美现代性的理解和解释必须放在这个格局中来考虑。任何脱离这一格局片面夸大审美功能的做法都是不妥的。即是说,我们可以把审美现代性设想为一种启蒙现代性的“他性”。用哈贝马斯的话来说,它不同于认知——工具理性和道德——实践理性话语,属于审美——表现理性话语。这种“他性”如果脱离了前者的参照便失去其相对意义。可以肯定,启蒙现代性是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恰如前引吉登斯关于现代性的双重现象所发现的那样,其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同时存在。而审美现代性决不可能取代启蒙现代性的正面功能,它只是相对于社会现代化过程中负面影响而有所作为。那就是说,审美现代性作为启蒙现代性的一种“他者”存在,旨在克服或改善启蒙现代性所带来的消极的负面作用。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审美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之间的张力格局造就了它的重要机能,但从根本上说,它本身又是启蒙现代性的产物。因此,对审美现代性的思考一定要关联这种复杂的语境。
一言以蔽之,从文化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审美现代性并不能独自解决现代化所面临的问题,在肯定启蒙现代性积极作用的前提下,我们要研究的是审美现代性对启蒙现代性的补救和纠偏作用,而不是抛弃启蒙现代性规划而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