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硕士学位论文 石龙水库大坝除险加固技术研究.doc

约76页DOC格式手机打开展开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 石龙水库大坝除险加固技术研究,76页共计44113字摘 要石龙水库位于京山县石龙镇,工程于1953年11月动工兴建,1955年4月竣工,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供水、发电等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库。水库枢纽工程由大坝、溢洪道、灌溉兼发电输水管等组成,坝后建有发电厂房。大坝为均质土坝,最大坝高为27.13m...
编号:150-33865大小:1.21M
分类: 论文>交通/水利论文

内容介绍

此文档由会员 bfxqt 发布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 石龙水库大坝除险加固技术研究

76页共计44113字

摘 要
石龙水库位于京山县石龙镇,工程于1953年11月动工兴建,1955年4月竣工,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供水、发电等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库。水库枢纽工程由大坝、溢洪道、灌溉兼发电输水管等组成,坝后建有发电厂房。大坝为均质土坝,最大坝高为27.13m。石龙水库1955年正式投入运行以来,在防洪、灌溉和养殖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工程效益,由于历史条件限制,水库工程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一是水库现有防洪能力较低,不满足规范要求;二是大坝清基不彻底,坝体施工质量差,压实度不足,达不到设计要求,下游坝坡散浸严重,右坝肩绕坝渗漏;坝顶防浪墙多处裂缝,大坝迎水面干砌石护坡损坏,多处塌陷;三是溢洪道底板、边墙裂缝、破损,底板混凝土强度低,下段未完建,不能安全泄洪;连接渠及行洪渠未衬砌,淤积严重,影响行洪;四是输水管管身及启闭机房和排架砼强度不满足规范要求,输水管管身存在多处环向裂缝渗漏,工作桥排架混凝土碳化胀裂,钢筋锈蚀。启闭设施陈旧,年久失修,闸门锈蚀、止水损坏、漏水,螺杆变形,不能正常使用。
本文针对石龙水库大坝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水库大坝的除险加固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对提高水库大坝防洪能力进行了方案比较,并选定了保持坝体不变,通过加大溢洪道泄流量以满足水库防洪能力的方案。
2.对大坝防渗及加固进行了方案比选,并选定了通过劈裂灌浆防渗处理以满足大坝渗流及稳定要求的方案。
3.对溢洪道加固进行了方案比选,并选定了原址重建溢洪道的加固方案。
4.对输水设施加固进行了方案比选,并选定了加固原输水涵管的加固方案。
5.对水库方案选定所需的水文、大坝渗流、各建筑物水力及结构均进行了计算分析,为方案的选定和优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本文研究成果不仅对石龙水库加固工程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为类似工程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对土坝加固技术设计理论的完善提供参考。
目 录

选题的依据与意义 1
国内外文献资料综述 2
1 绪论 9
1.1 水库常见病害原因及其处理方案 9
1.2 水库大坝除险加固的研究现状 12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3
1.4 小结 14
2 石龙水库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15
2.1石龙水库基本情况 15
2.2 水库存在的主要问题 15
2.3小结 16
3 水文及地质 17
3.1 流域概况 17
3. 2 水文气象 17
3.3 洪水复核 17
3.4 成果分析及合理性采用 19
3.5 施工期洪水 20
3.6 工程地质 20
3.7 坝基及坝体填筑质量评价 21
3.8 天然建筑材料 21
3.9 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评价 21
3.10 小结 22
4 提高防洪能力方案比较及选择 23
4.1 方案的拟定 23
4.2 方案的比较与选择 25
4.3小结 26
5 大坝防渗及加固方案比较与选择 27
5.1 坝体防渗处理加固方案选择 27
5.2 大坝加固设计 28
5.3小结 30
6 溢洪道加固方案比较与选择 32
6.1 溢洪道加固设计 32
6.2 溢洪道工程量汇总 33
6.3 小结 33
7 输水设施加固方案比较与选择 35
7.1 输水设施加固方案选择 35
7.2 加固方案设计 36
7.3 输水建筑物加固工程量汇总 37
7.4 小结 37
8 设计计算 38
8.1加固设计计算基本资料 38
8.2大坝加固设计计算 42
8.3 溢洪道加固设计计算 45
8.4 输水管加固设计计算 51
8.5 小结 55
9 结束语 56
参考文献 63
附录 65
致谢 65

关键字:水库,大坝,除险加固,工程,研究
参考文献

[1]牛运光,病险水库加固实例,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
[2]朱伯芳,有限单元法原理与应用,第二版,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8;
[3]杜雷功,全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专项规划综述[J],水利水电工程计,2003, (22) 3:1-}-5;
[4]鲁一晖,孙志恒,水工混凝土建筑物病害评估与修补文集〔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
[5]Close and McCormuck, Where the Mountains Walks, National Geographic Magazine, May 1922;
[6]高钟璞,大坝基础防渗墙,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
[7]孙钊,夏可风,堤防及病险水库垂直防渗技术论文集[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8]潭浩强,田淑清,FORTRAN语言程序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9]华东水利学院,弹性力学问题的有限单元法,水利水电出版社,1982年修订版;
[10]郑秀培,土石坝地基混凝土防渗墙设计与计算,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79;
[11]S D Wilson and R Sguier. Earth and Rockfill Dams. In. Proc. of 7th Inte. Conf. On Soil Mech. and Found. Engrg.,Mexcico,state of the Art Volume,1969;
[12]国外深度超过40m的混凝土防渗墙,水利水电技术,1978 (1);
[13]Sherard J L, Woodward R J, Gizienski S F and Cerenger W A .Earth-Rock Dams. John Wi-ley and Sons, Inc. 1963;
[14]顾淦臣,土石坝病害和失事,见:白永年,吴士宁,王洪恩合编著,土石坝加固,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6;
[15]包承刚;堤防工程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
[16]陈慧远,土石坝有限元分析,河海大学出版社,1988年;
[17]吴中如,老坝病变和机理探讨,中国水利,2000.9;
[18]徐田春,刘保平,孔俐丽,水泥土薄墙截渗技术在长江干堤截渗工程中的应用,中国水利,2000.3;
[19]厉志海,李雪,复合土工膜在永定新河防渗处理工程中的应用,中国水利,2000.3;
[20]魏岩峰,LZY成型工艺在嫩江堤防护坡中的应用,中国水利,2001.4;
[21]土石坝养护修理规程,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SL210-98;
[22]日本电力土木技术协会编,最新土石坝工程学,水利电力出版社,1986;
[23]德国赛德拉.迅博格特种地下工程建筑公司(Sidla & SchOnberger Spezialtiefbau GmbH),高速构筑堤坝防渗连续墙FMI挖掘—混合—喷射灌浆连续施工法介绍,1999;
[24]Duncan J.M and Chang C.Y‘Non-linear analysis Of~3'C5S and strain in soils’ ASCE.96.no.SM5.1983.
[25]Experience with numerical modeling of dams C.O. Li& D.V. Griffith。
[26]Layered analysis Of embankment dams D.J.Naylor and D.Mattar, Jr .
[27]高莲士、吴梦喜,心墙土石坝应力应变分析及计算模型比较,土石坝工程,1999.3;
[28]沈长松、黎军锋、孙学智,复合土工膜自然老化特性及抗拉强度变化规律研究,大坝观测与土工测试,2001.6;
[29]孙学智、黎军锋,混凝土重力坝水平位移的数学模型及其变化规律,红水河,2001年第20卷第4期;
[30]王运辉主编,防汛抢险技术,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出版社,1999;
[31]华东水利学院,弹性力学有限单元法,水利电力出版社,1982年修订版;
[32]徐士良,FORTRAN常用算法程序集,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9;
[33]王淑云等,数值分析,河海大学出版社,1996;
[34]土工试验规程,水利水电出版社,SDS01-79上册;
[35]毛昶熙主编,渗流计算分析与控制,水利电力出版社,1981;
[36]土工合成材料工程应用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10。
[37]李风华,AUTOCAD2000,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38]陈明致等,堆石坝设计,水利出版社,1982.6;
[39]钱家欢主编,土力学,河海大学出版社,第二版,1995:
[40]左东启、林益才等,水工建筑物,河海大学出版社,1995;
[41]赵振兴,水力学,河海大学出版社,2003;
[42]Scott C R.An Introduction to Soil Mechanics.Third Ed,Applied SciencePublishers.1980(8).
[43]顾淦臣,土石坝地震工程,河海大学出版社,1989;
[44]张启岳,土石坝加固技术,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
[45]Oiroud J P.Designing with Geotextiles.Materiaux et constructions.1981.14(82)
[46] Bishop, A. W. The Use of the Slipe Circle in the Stability Analysis of Slopes, Geotechnique,5 Wiley and Sons.,Inc. 1955;
[47]Lauwers D C. PVC Geocomposite for Improved Friction and Performance Properties. IN:Proc.Geosynthetics 91 Conference.Atlanta,1991;
[48]Koerner R M, Welsh J M. Construction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Using Synthetic Fabric. New York:USA, 1980;
[49]Giroud J P et a1. Behaviour of a Non-woven Fabric in an Earth Dam. In:Pro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Use of Fabrics in Geotechnics,l977;
[50]Giroud J P. Designing with Geotextiles. Materiaux et Construction. 1981, 1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