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网建设毕业论文.rar
校园网建设毕业论文,2.7万字 73页前言1校园网概述2需求分析2.1用户需求分析2.2流量分析2.3网络结构分析3ip地址的规划3.1ip地址3.2ip地址的分类3.3 vlsm变长子网掩码4骨干网络的设计4.1骨干网技术与架构概述4.2骨干网物理结构设计4.3骨干网路由设计5 校园网出口的设计与规划5.1园区网出口设...
该文档为压缩文件,包含的文件列表如下:
内容介绍
原文档由会员 果酸 发布
校园网建设毕业论文
2.7万字 73页
前言
1 校园网概述
2 需求分析
2.1 用户需求分析
2.2 流量分析
2.3 网络结构分析
3 IP地址的规划
3.1 IP地址
3.2 IP地址的分类
3.3 VLSM变长子网掩码
4 骨干网络的设计
4.1 骨干网技术与架构概述
4.2 骨干网物理结构设计
4.3 骨干网路由设计
5 校园网出口的设计与规划
5.1 园区网出口设计与部署概述
5.1.1 INTERNET访问
5.1.2 CERNET访问
5.1.3 对外服务器公布
5.1.4 多出口策略应用
5.1.5 负载均衡和热备份
5.2 园区网出口的设备需求
5.2.1 路由器
5.2.2 防火墙
5.2.3 代理服务器
5.3 园区网出口的线路需求
5.3.1 Internet运营商线路
5.3.2 CERNET线路
5.4 园区网出口的负载冗余功能
6 接入层的设计与规划
6.1 接入层的概述
6.2 接入层的负载冗余与链路备份
6.2.1 vrrp虚拟路由备份协议
6.2.2 生成树协议
7 认证管理系统
7.1 园区接入网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7.2 SAM解决方案
7.3 802.1x原理
7.4 SAM原理
8 全局安全部署
8.1 全局安全的概述
8.2 网络安全风险分析
8.3 GSN全局解决方案
8.3.1 GSN系统组成
8.3.2 GSN系统的工作原理
8.3.3 ACL的应用
8.3.4 端口安全
9 NAT网络地址转换
9.1 NAT概述
9.2 原理结构
9.3 配置
9.3.1 静态NAT配置
9.3.2 动态NAT配置
9.3.3 NAPT配置
10 虚拟安全专用网(VPN)
10.1 VPN概述
10.2 VPN的种类
10.3 PPTP的原理及其应用
总结
参考文献
校园网是以应用为目的、基于Internet/Intranet技术的计算机网络和它的使用者以及相关规定的集合。简单的说,就是像电话网一样在校园内分布的电脑网络,电话传递语音,电脑传递信息。
校园网的作用不仅仅是计算机的普及与学习,它的最大作用在于网络资源的共享,进而在校园中形成富有特色的校园信息文化。目前,学校的各教研室(组)一般都配置了计算机设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大气候业已形成。但各计算机的应用还都是孤立的并没有构成实时的通信交互能力,它是信息的孤岛。应用校园网可发挥更大的作用。校园网络的具体应用在:(1)教学方面,教学资料的积累查阅;多媒体课件的共享;教学资料与方案可以通过网络发往教室的电脑以备教学之需;按不同的主题建立网上讨论组,备课之余可以上校园网的论坛进行教育教学的讨论;教学信息获取,与外部的Internet连通;学科成绩管理与分析,用电子表格统计与分析学生的成绩然后转成交互的网页放到校园网上供各科教师分析;(2)教务管理方面,课程表、各类活动的安排都可以网页的形式发布于校园网内,使教育教学的信息及时流通并有了最佳保存信息的方式,同时因为有了网络,上述信息便可以供老师共享,这些信息在应用者的电脑上用统一的浏览器进行访问、查询,简洁方便,容易上手。学籍管理由建网前的单纯封闭管理转变为建网后的开放性发布与查阅,政教处团委学生会的各种管理条例、活动安排甚至于活动本身都可以构建在网络上。(3)学生能力培养方面,校园网除了用于教学外,还可为学生活动创造一个全新的无时空间隔的虚拟世界,这在重点高中或在相关专业的重点职高更有实现的价值:不仅是信息化的熏陶,更是信息化的体验,校园网完全是一种工具成为班级活动的组成部分。班级信息发布,出版网上黑板报,建立各种论坛,班级与老师、校长的沟通,形成校园网上的虚拟社区与社团,使之成为学生生活中新的热点和兴奋点,以网络载体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进而构建丰富多彩的网上校园文化。除此以外,还可在校园内部提供财务管理、图书管理、财产管理等信息网,实现资源高度共享。
参考文献
[1](美)赫顿 兰吉巴《 CCDP自学指南:设计 Cisco 网络体系架构》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6
[2](美)弗鲁姆《组建Cisco多层交换网络》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年06月
[3](美)巴恩斯,(美)萨坎达 著〈Cisco局域网交换基础〉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年09月
[4](美)Jeff Doyle 著 TCP/IP路由技术(第一卷)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年03月
[5] (美)罗 等著 第二层VPN体系结构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年05月
[6] 黄叔平 杨一平主编〈计算机网络工程教程》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年7月
[7] 王利等编著《计算机网络实用教程》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年12月第1版
2.7万字 73页
前言
1 校园网概述
2 需求分析
2.1 用户需求分析
2.2 流量分析
2.3 网络结构分析
3 IP地址的规划
3.1 IP地址
3.2 IP地址的分类
3.3 VLSM变长子网掩码
4 骨干网络的设计
4.1 骨干网技术与架构概述
4.2 骨干网物理结构设计
4.3 骨干网路由设计
5 校园网出口的设计与规划
5.1 园区网出口设计与部署概述
5.1.1 INTERNET访问
5.1.2 CERNET访问
5.1.3 对外服务器公布
5.1.4 多出口策略应用
5.1.5 负载均衡和热备份
5.2 园区网出口的设备需求
5.2.1 路由器
5.2.2 防火墙
5.2.3 代理服务器
5.3 园区网出口的线路需求
5.3.1 Internet运营商线路
5.3.2 CERNET线路
5.4 园区网出口的负载冗余功能
6 接入层的设计与规划
6.1 接入层的概述
6.2 接入层的负载冗余与链路备份
6.2.1 vrrp虚拟路由备份协议
6.2.2 生成树协议
7 认证管理系统
7.1 园区接入网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7.2 SAM解决方案
7.3 802.1x原理
7.4 SAM原理
8 全局安全部署
8.1 全局安全的概述
8.2 网络安全风险分析
8.3 GSN全局解决方案
8.3.1 GSN系统组成
8.3.2 GSN系统的工作原理
8.3.3 ACL的应用
8.3.4 端口安全
9 NAT网络地址转换
9.1 NAT概述
9.2 原理结构
9.3 配置
9.3.1 静态NAT配置
9.3.2 动态NAT配置
9.3.3 NAPT配置
10 虚拟安全专用网(VPN)
10.1 VPN概述
10.2 VPN的种类
10.3 PPTP的原理及其应用
总结
参考文献
校园网是以应用为目的、基于Internet/Intranet技术的计算机网络和它的使用者以及相关规定的集合。简单的说,就是像电话网一样在校园内分布的电脑网络,电话传递语音,电脑传递信息。
校园网的作用不仅仅是计算机的普及与学习,它的最大作用在于网络资源的共享,进而在校园中形成富有特色的校园信息文化。目前,学校的各教研室(组)一般都配置了计算机设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大气候业已形成。但各计算机的应用还都是孤立的并没有构成实时的通信交互能力,它是信息的孤岛。应用校园网可发挥更大的作用。校园网络的具体应用在:(1)教学方面,教学资料的积累查阅;多媒体课件的共享;教学资料与方案可以通过网络发往教室的电脑以备教学之需;按不同的主题建立网上讨论组,备课之余可以上校园网的论坛进行教育教学的讨论;教学信息获取,与外部的Internet连通;学科成绩管理与分析,用电子表格统计与分析学生的成绩然后转成交互的网页放到校园网上供各科教师分析;(2)教务管理方面,课程表、各类活动的安排都可以网页的形式发布于校园网内,使教育教学的信息及时流通并有了最佳保存信息的方式,同时因为有了网络,上述信息便可以供老师共享,这些信息在应用者的电脑上用统一的浏览器进行访问、查询,简洁方便,容易上手。学籍管理由建网前的单纯封闭管理转变为建网后的开放性发布与查阅,政教处团委学生会的各种管理条例、活动安排甚至于活动本身都可以构建在网络上。(3)学生能力培养方面,校园网除了用于教学外,还可为学生活动创造一个全新的无时空间隔的虚拟世界,这在重点高中或在相关专业的重点职高更有实现的价值:不仅是信息化的熏陶,更是信息化的体验,校园网完全是一种工具成为班级活动的组成部分。班级信息发布,出版网上黑板报,建立各种论坛,班级与老师、校长的沟通,形成校园网上的虚拟社区与社团,使之成为学生生活中新的热点和兴奋点,以网络载体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进而构建丰富多彩的网上校园文化。除此以外,还可在校园内部提供财务管理、图书管理、财产管理等信息网,实现资源高度共享。
参考文献
[1](美)赫顿 兰吉巴《 CCDP自学指南:设计 Cisco 网络体系架构》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6
[2](美)弗鲁姆《组建Cisco多层交换网络》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年06月
[3](美)巴恩斯,(美)萨坎达 著〈Cisco局域网交换基础〉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年09月
[4](美)Jeff Doyle 著 TCP/IP路由技术(第一卷)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年03月
[5] (美)罗 等著 第二层VPN体系结构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年05月
[6] 黄叔平 杨一平主编〈计算机网络工程教程》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年7月
[7] 王利等编著《计算机网络实用教程》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年12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