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世纪末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研究?.doc
约3页DOC格式手机打开展开
本世纪末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研究?,页数:3字数:4178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制约因素?1、待转移劳动力数量巨大。据劳动部预测,1996—2000年间我国农村进入劳动年龄人口将达7600万,以现有的农村劳动参与率(71%)计,新成长的农村劳动力量将达到5400万,即平均每年新增1...
内容介绍
此文档由会员 cnlula 发布
本世纪末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研究?
页数:3 字数:4178
本世纪末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研究?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制约因素?1、待转移劳动力数量巨大。据劳动部预测,1996—2000年间我国农村进入劳动年龄人口将达7600万,以现有的农村劳动参与率(71%)计,新成长的农村劳动力量将达到5400万,即平均每年新增1000万。?2、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严重下降,吸纳力在减弱。1988年底,实现了950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年均增长速度达24.2%。80年代后期农村非农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明显减弱了。农村非农产业产值每增长1%,相当的就业增长率1978—1984年为0.65%,而1985—1992年下降到0.39%,农村工业产值的就业弹性则由0.57下降到0.24。?3、农业部门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也有限。就农业资源的人均占有量来说,我国属于世界上最少的国家之一。而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今后我国会不断加重有限耕地上的就业压力。据统计,1952年全国劳动力人均耕地9.3亩,1978年为5.5亩,1991
页数:3 字数:4178
本世纪末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研究?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制约因素?1、待转移劳动力数量巨大。据劳动部预测,1996—2000年间我国农村进入劳动年龄人口将达7600万,以现有的农村劳动参与率(71%)计,新成长的农村劳动力量将达到5400万,即平均每年新增1000万。?2、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严重下降,吸纳力在减弱。1988年底,实现了950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年均增长速度达24.2%。80年代后期农村非农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明显减弱了。农村非农产业产值每增长1%,相当的就业增长率1978—1984年为0.65%,而1985—1992年下降到0.39%,农村工业产值的就业弹性则由0.57下降到0.24。?3、农业部门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也有限。就农业资源的人均占有量来说,我国属于世界上最少的国家之一。而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今后我国会不断加重有限耕地上的就业压力。据统计,1952年全国劳动力人均耕地9.3亩,1978年为5.5亩,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