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农化过程中的农村妇女?.doc
约14页DOC格式手机打开展开
非农化过程中的农村妇女?,页数:14字数:11230内容提要:农村非农化过程既是一个农村经济社会发生裂变和重组的过程,也是一个资源重新分配的过程。本报告把性别指标引入这一过程,作为观察农村社会结构性变化的一个视角,研究分析在非农化过程中,非制度性因素〖cd2〗血缘与地缘是怎样影响两性间的资...
内容介绍
此文档由会员 cnlula 发布
非农化过程中的农村妇女?
页数:14 字数:11230
非农化过程中的农村妇女?
内容提要:农村非农化过程既是一个农村经济社会发生裂变和重组的过程,也是一个资源重新分配的过程。本报告把性别指标引入这一过程,作为观察农村社会结构性变化的一个视角,研究分析在非农化过程中,非制度性因素〖CD2〗血缘与地缘是怎样影响两性间的资源再分配的。文章既描述了血缘地缘对本社区女性完成第一次职业转换的积极意义,也描述了非农转移过程中表现出的差序性、女性职业低层化的形成以及新的性别利益结构,分析了乡村工业化怎样“复制”、扩大了性别等级并能过工业组织使之制度化。从而提出一个随着市场化进程发展和乡镇企业改制,社区利益制约趋于松弛,血地缘对女性保护逐渐减弱的情况下,如何使农村女性在农村现代化过程中与男性平等享受发展资源的问题。?一、背景和问题的提出?70年代末以来,在中国这个拥有世界上最农村人口的国家,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着农村非农村非农化过程。仅1980~1995年15年间,乡镇企业数量增加了15倍,产值以年增多30%的速度增长,乡镇企业职工由2999.7万增加到12862.1万亦即又有9800万农民洗脚上田改变了职业身份)。在一些非农化程度高的地区,非农产业已取代了传统农业成为农村最活跃的主导产业(如江苏省农村1995年非农产值已达到农村社会总产值的85%,如无锡市高在96.1%)(《江苏年鉴》1996)。?在这里我要做两点说明:第一,为什么 在本文我用“非农化”这个概念而不是用“工业化”?因为“非农化”指的是农村生产要素从传统的种植业转移到包括制造业也包括第三产业在内的、一切非农产业部门的过程,因而其涵盖而更广,也更能反映中国农村现代化特点。我在这里使用“非农化”这个枞,也是为了与早期发展经济学所描述的工业化模式有所区别。?第二,我想强调的是,农村的非农化并非从今日始,而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国农村传统的非农化水平与其他低收入经济国家类似,在15%—30%之间。1929—1933年间,曾对中国101个地区38256个农户进行调查,结果7岁以上男性劳力,有45%从事农业,27%既务农又务工,还有20%完全从事非农劳动。〖ZW(〗1929—1933年间对中国101个地区38256个农户调查资料引自约翰 .L.Buck:《中国的土地利用》第371—372页,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37年版),中文转引自塞缪尔、何保山、顾幻瑞等著:《江苏农村非农化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6页。〖ZW)〗苏南地区自进入20年代非农步伐亦加速,据满铁“上海事务所”1939—1940年间对苏南5县11个自然村的调查,在商品经济的社会大背景中,农村经济已普遍兼业化了,70.9%的村民属兼业农户,只有17.3%是纯农户,还有11.8%成为不耕种土地的非农户。亦有亦工亦农型经济如太仓直塘遥泾村,村中40%农户有人在纱厂当工人,有的甚至完全不种地,夫妻双双
页数:14 字数:11230
非农化过程中的农村妇女?
内容提要:农村非农化过程既是一个农村经济社会发生裂变和重组的过程,也是一个资源重新分配的过程。本报告把性别指标引入这一过程,作为观察农村社会结构性变化的一个视角,研究分析在非农化过程中,非制度性因素〖CD2〗血缘与地缘是怎样影响两性间的资源再分配的。文章既描述了血缘地缘对本社区女性完成第一次职业转换的积极意义,也描述了非农转移过程中表现出的差序性、女性职业低层化的形成以及新的性别利益结构,分析了乡村工业化怎样“复制”、扩大了性别等级并能过工业组织使之制度化。从而提出一个随着市场化进程发展和乡镇企业改制,社区利益制约趋于松弛,血地缘对女性保护逐渐减弱的情况下,如何使农村女性在农村现代化过程中与男性平等享受发展资源的问题。?一、背景和问题的提出?70年代末以来,在中国这个拥有世界上最农村人口的国家,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着农村非农村非农化过程。仅1980~1995年15年间,乡镇企业数量增加了15倍,产值以年增多30%的速度增长,乡镇企业职工由2999.7万增加到12862.1万亦即又有9800万农民洗脚上田改变了职业身份)。在一些非农化程度高的地区,非农产业已取代了传统农业成为农村最活跃的主导产业(如江苏省农村1995年非农产值已达到农村社会总产值的85%,如无锡市高在96.1%)(《江苏年鉴》1996)。?在这里我要做两点说明:第一,为什么 在本文我用“非农化”这个概念而不是用“工业化”?因为“非农化”指的是农村生产要素从传统的种植业转移到包括制造业也包括第三产业在内的、一切非农产业部门的过程,因而其涵盖而更广,也更能反映中国农村现代化特点。我在这里使用“非农化”这个枞,也是为了与早期发展经济学所描述的工业化模式有所区别。?第二,我想强调的是,农村的非农化并非从今日始,而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国农村传统的非农化水平与其他低收入经济国家类似,在15%—30%之间。1929—1933年间,曾对中国101个地区38256个农户进行调查,结果7岁以上男性劳力,有45%从事农业,27%既务农又务工,还有20%完全从事非农劳动。〖ZW(〗1929—1933年间对中国101个地区38256个农户调查资料引自约翰 .L.Buck:《中国的土地利用》第371—372页,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37年版),中文转引自塞缪尔、何保山、顾幻瑞等著:《江苏农村非农化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6页。〖ZW)〗苏南地区自进入20年代非农步伐亦加速,据满铁“上海事务所”1939—1940年间对苏南5县11个自然村的调查,在商品经济的社会大背景中,农村经济已普遍兼业化了,70.9%的村民属兼业农户,只有17.3%是纯农户,还有11.8%成为不耕种土地的非农户。亦有亦工亦农型经济如太仓直塘遥泾村,村中40%农户有人在纱厂当工人,有的甚至完全不种地,夫妻双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