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思路与对策.doc
约10页DOC格式手机打开展开
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思路与对策,页数:10字数:8060本文提出了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思路,即在强调多向分流的前提下,把农村城镇化作为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延缓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大城市的加速流动;避免分散的工业化道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文章还就如何实现这一思路,...
内容介绍
此文档由会员 cnlula 发布
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思路与对策
页数:10 字数:8060
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思路与对策
本文提出了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思路,即在强调多向分流的前提下,把农村城镇化作为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延缓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大城市的加速流动;避免分散的工业化道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文章还就如何实现这一思路,提出了进行一毓相关的制度创新,加强政府对“民工潮”宏观调控和指导的具体对策。?作者辜胜阻,1956年生,武汉大学社会经济研究中心教授。?目前,我国农村有4亿多劳动力。除务农者外,乡镇企业吸收了1亿多人,剩余劳动力有近2亿人。近2亿人中,四分之三集中在中西部地区;有6000多万人已离土又离乡,跨省区流动打工;仍滞留在农村的有1亿多人。从动态的角度看,农村劳动力每年以1300万的速度递增。由于农业比较利益的下降和城乡差别、地区差别的拉大,农村剩余劳动力正以几何级数加速跨省区、跨县市流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否成功转移,直接影响到城乡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关系到中国现代化成败。本文提出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思路与对策如下。?一、在强调多向分流的前提下,把农村城镇化作为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延缓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大城市的加速流动,避免分散的工业化道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必须确立多元化安置思想,实行多向分流。这里可以设想以下六条渠道。(1)通过增加复种,发展生态农业、立体农业、精久农业,增加劳动和资金的投入,提高土地生产率,向种植业的深度进军,广开就业门路。(2)通过改造低产田,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开展治山、治水、治土为中心的国土整治,将一部分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农业基础设施和整治国土的建设中去。(3)通过进一步推进农村非农化,特别是加强以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为特征的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将一部分劳动力就地转移到非农产业中去。(4)通过农村城镇化,推进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小城市、县城和中心镇转移,使农村工业化同城镇化同步发展。(5)建立大城市劳动力市场调节体
页数:10 字数:8060
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思路与对策
本文提出了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思路,即在强调多向分流的前提下,把农村城镇化作为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延缓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大城市的加速流动;避免分散的工业化道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文章还就如何实现这一思路,提出了进行一毓相关的制度创新,加强政府对“民工潮”宏观调控和指导的具体对策。?作者辜胜阻,1956年生,武汉大学社会经济研究中心教授。?目前,我国农村有4亿多劳动力。除务农者外,乡镇企业吸收了1亿多人,剩余劳动力有近2亿人。近2亿人中,四分之三集中在中西部地区;有6000多万人已离土又离乡,跨省区流动打工;仍滞留在农村的有1亿多人。从动态的角度看,农村劳动力每年以1300万的速度递增。由于农业比较利益的下降和城乡差别、地区差别的拉大,农村剩余劳动力正以几何级数加速跨省区、跨县市流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否成功转移,直接影响到城乡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关系到中国现代化成败。本文提出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思路与对策如下。?一、在强调多向分流的前提下,把农村城镇化作为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延缓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大城市的加速流动,避免分散的工业化道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必须确立多元化安置思想,实行多向分流。这里可以设想以下六条渠道。(1)通过增加复种,发展生态农业、立体农业、精久农业,增加劳动和资金的投入,提高土地生产率,向种植业的深度进军,广开就业门路。(2)通过改造低产田,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开展治山、治水、治土为中心的国土整治,将一部分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农业基础设施和整治国土的建设中去。(3)通过进一步推进农村非农化,特别是加强以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为特征的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将一部分劳动力就地转移到非农产业中去。(4)通过农村城镇化,推进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小城市、县城和中心镇转移,使农村工业化同城镇化同步发展。(5)建立大城市劳动力市场调节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