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村民自治与农村社会控制.doc

约7页DOC格式手机打开展开

论村民自治与农村社会控制,页数:7字数:7399内容提要 村民自治制度自产生时起,一直与农村社会控制联系在一起。一方面,农村社会控制结构的变迁为村民自治制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村民自治制度安排又影响了国家层面上对农村社会的控制,表现为控制力弱力的态势。因此,“自治”和“控制”成村民自治制度安排中的突出矛盾。本文主...
编号:10-59364大小:33.00K
分类: 论文>其他论文

内容介绍

此文档由会员 cnlula 发布

论村民自治与农村社会控制


页数:7 字数:7399


内容提要 村民自治制度自产生时起,一直与农村社会控制联系在一起。一方面,农村社会控制结构的变迁为村民自治制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村民自治制度安排又影响了国家层面上对农村社会的控制,表现为控制力弱力的态势。因此,“自治”和“控制”成村民自治制度安排中的突出矛盾。本文主要就两者互动的内在关系、矛盾冲突的成因以及协调两者的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村民自治制度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是由经济体制转换引起的社会控制结构变化带来的结果。在逻辑上,社会控制结构变化是村民自治制度赖以产生的前提和基础,但是,后来的发展使得“自治”和“控制”的关系变得复杂了,尤其是在这一制度以正式法律形式安排的过程中,“自治”和“控制”的矛盾冲突加大了相互协调的难度。因此,本文主要就两者互动的内在关系和解决两者矛盾冲突的思路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农村社会控制结构变迁与村民自治制度的缘起 本文的农村社会控制主要指,国家层面上的主体对农村社会组织和个体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多 维空间的作用和约束活动。在中国历史上,最早以高度集权形式由国家来对社会进行控制和全面整合,起自秦始皇统治时期。随后在温长的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总是被动地接受国家的政治输入。与城市相比,由于农村地域广阔和当时管理手段落后,所以国家浸入农村社会的能力相对较弱,国家与农村社会在一定程度上的离散状态是封建社会的控制特点,由此使得国家统治权难以从少数人手里扩散给多数人(费正清,199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控制结构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沿袭原苏联的高度集权模式。特别是1958年以后,对农村以“政社合一”模式实施控制。“政社合一”模式就是通过公社——大队——小队,垄断农村社会一切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