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评说.doc

约11页DOC格式手机打开展开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评说,页数:11字数:9277本文对马克思和西方经济学家关于农业剩余劳动力及其转移的理论进行了分析,并对农业剩 余劳动力转移的几个理论问题进行了讨论。 朱方明,1962年生,经济学博士,四川联合大学经济系副教授。? 一、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论述?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虽然没有专...
编号:10-59494大小:42.00K
分类: 论文>其他论文

内容介绍

此文档由会员 cnlula 发布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评说


页数:11 字数:9277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评说

本文对马克思和西方经济学家关于农业剩余劳动力及其转移的理论进行了分析,并对农业剩 余劳动力转移的几个理论问题进行了讨论。 朱方明,1962年生,经济学博士,四川联合大学经济系副教授。? 一、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论述?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虽然没有专门论述农业剩余劳动力及其转移问题的著作,但是,相关 的见解在他们的著作中并不鲜见。? 1.机器在农业中的使用是形成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直接原因? 马克思在论述大工业和农业的关系时指出,如果说机器在农业中使用避免了机器使工厂工人 遭到的那种身体上的损害,那么机器在农业中的使用在造成工人“过剩”方面却发生了更为 强烈的作用,而且没有遭到什么抵抗。?①这是由农业生产的特点决定的。动植物的养殖和 种植离不开土地,而土地是不限的。随着机器在农业中的使用,农业部门所需要的劳动力总 量减少或者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总量的比重减少是不可避免的。当然,随着科学 技术的进步和机器在农业中的广泛使用,农业可耕地也可增加(例如,开垦荒山,整治盐碱 地,围海造田等),但是,由于下述因素的作用,农业可耕地的增加并不能遏制农业劳动力 过剩:(1)住宅建筑、工业厂房、道路交通设施必然占有越来越多的耕地;(2)农村人口的自 然增长增加了农业劳动力的供给;(3)农业生产所提供的产品具有消费资料和生产资料的双 重性、作为消费资料,农产品只能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即生产需要。随着消费水平 和需求层次的提高,农产品消费在人们消费的实物总量和价值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必然下降。 作为生产资料的农产品,需要工业多层次的深度加工,才能满足人类多方面的需要。这就是 说,社会对作为消费品直接满足人类生存需要的农产品的需求,是决定农业部门对劳动力需 求的一个量的界限。? 2.社会分工是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基础? 马克思把分工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分工。“在纯生理的基础上产生了一种自然的分工”, ?②这是由人们的性别和年龄的差别引起的,最初在家庭内部和某一个生产单位进行。例如 ,我们古代家庭内部的男耕女织等。另一类是社会分工,即由原来不同而又互不依赖的生产 领域之间的交换产生的。?③随着人类活动的地域范围的拓宽,不同的人类群体之间的接触 和交往逐渐增加,并且产生了彼此对对方产品的需求,引致了产品的互相交换,由此便形成 了最初的社会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