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因素下的“共产主义小社区”.doc

约11页DOC格式手机打开展开

市场因素下的“共产主义小社区”,页数:11字数:14466 ——对中部中国一个村庄社会结构变革的实证研究 本文描述分析了一个独特社区——南街村。在中部中国一个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的村 落,社会经济的崛起、社区生活及文化模式的特征诸方面都具有特殊的研究价值。作者 认为,类似的社区在发展途径上宜以农...
编号:8-59677大小:57.00K
分类: 论文>其他论文

内容介绍

此文档由会员 Facebook 发布

市场因素下的“共产主义小社区”


页数:11 字数:14466

市场因素下的“共产主义小社区” ——对中部中国一个村庄社会结构变革的实证研究
本文描述分析了一个独特社区——南街村。在中部中国一个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的村 落,社会经济的崛起、社区生活及文化模式的特征诸方面都具有特殊的研究价值。作者 认为,类似的社区在发展途径上宜以农业为重心构建其经济体系,走农业产业化的道路 。同时,脱胎于传统文化及人民公社体制的“集体主义”意识形态,应给予必要的个体 性“过滤”。否则,在发挥推动经济发展效能的同时,也将成为阻碍此类社区迈向现代 化新高度的消极因素。
在80年代以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普遍处于低潮、中国人民公社体制解体的背景下, 中国豫中平原的一个小村落——南街村,却在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和创建“共产主义小 社区”的口号下,经济和社会发展迅猛起飞。在这里,村庄经历了彻底分散完全复归到 小农经济的过程,而后又重新组织起来大搞集体经济。其中值得注意和研究的是:(一 )农民作为改革中获得经营自主权的最大社会群体,为什么在彻底分散化以后还要在本 土上重新组织起来?(二)此时的“村集体”与彼时的“大集体”有什么异同,在再集 中化中,当地社区的传统社会性资源如家族文化,人民公社的制度遗产即村政组织和村 集体,外来的市场力量如外资、市场机会,以及产权即所有制形式等等因素,是如何交 互影响发挥作用的?(三)这种新的体制,是如何与大市场接轨,实现由传统小农经济 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在参与市场经济运作时,它的生产方式、分配形式、经营理念、管 理体系发生了什么样的变革?(四)在引入市场机制的条件下,南街农民的生存方式、 人际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个人、家庭和村集体的关系是怎样的?(五)在南街村,巨 幅的标语口号、巨大的毛泽东塑像、大唱革命歌曲、常抓不懈的政治思想教育活动,对 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的作用是什么?在这种思想文化氛围下所形成的社区精神和 社区意识,对社区发展和社区人的发展有什么样的影响和作用?(六)南街村的事业在 很大程度上是靠它现在的领袖人物王洪彬的人格魅力来号召和推动的,没有这个人,很 难想象南街村的现在和未来。在社会改革的大潮中,其前景将会如何?(七)南街模式 得以生长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社区基础是什么,以及它对村庄持续发展的真正意义和作用 是什么?本文将从南街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特征,南街模式形成的文化背景和历史 渊源,南街现象的启示这三个层面上对以上问题进行探讨。 改革之后中国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一直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国内理论 界已推出的著名的苏南模式和珠江模式,便是对中国东部和南部农村社会变革的有关研 究;其他学者如黄宗智关于“村庄共同体”的研究、施坚雅关于“基层市场共同体”的 研究、斯蒂芬和福伊希特万关于“村庄在国家组织与个人之间的角色功能”的研究等等 ,都涉及了中国农村社会变迁的不同层面。这些研究为我们提供了认识研究中国农村的 丰富资料和思路。 本文是对中国中部一个村庄改革以来社会结构变革的实证研究。选择这个村庄,除 了具有与东部和南部不同地区模式的比较意义之外,还因为南街村的确是处于十分特别 的社会景观,它很沉重地存在着,提供了文化选择的一种向度。中部中国是中华古代文 明的发源地,传统文化积淀厚重。南街村是中部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先发达村庄,因此关 于这个村庄的研究,对认识了解中国农村社会的变革现实、改革时期中国农民的社会文 化心理及其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典型意义。而对南街现象的文化反 省与历史检讨,则是试图从原生文化体的根源揭示历代中国发展缓慢而迂回的内在因由 ,进而探讨农村经济改革与整体社会结构以至中国文化结构改革、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