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政治稳定为基础的中国渐进政治改革.doc

约10页DOC格式手机打开展开

以政治稳定为基础的中国渐进政治改革,页数:10字数:12752序 言 中国20年的经济改革的成就似乎是已经得到广泛的承认.但政治改革所获得的进展却较少得到一致的赞誉和认同。这种不认同可能产生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从主观上讲,一些人对中国政治改革具有某种特殊的期望。而这种期望与中国现实的政治改革进程相去甚远,以至他们不能认...
编号:10-59995大小:44.00K
分类: 论文>其他论文

内容介绍

此文档由会员 Facebook 发布

以政治稳定为基础的中国渐进政治改革


页数:10 字数:12752


序 言 中国20年的经济改革的成就似乎是已经得到广泛的承认.但政治改革所获得的进展却较少得到一致的赞誉和认同。这种不认同可能产生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从主观上讲,一些人对中国政治改革具有某种特殊的期望。而这种期望与中国现实的政治改革进程相去甚远,以至他们不能认同政治改革的进展。从客观的方面看.中国政治改革是在一种渐进模式下的体制变革,比较渐进的改革.在特定时间内渐进改革带来的变化容易被人们忽视。然而,如果我们对中国20年政治改革的进程作客观的和细致的经验性考察和历史的比较,我们将不难发现。中国政治改革所取得的进展远远超出人们一般的想象。 本文认为,中国的政治改革是中国领导人为重建统治合法性的理性选择,是以政治稳定为现实目标的,其特点是渐进的和累积性的,它是通过一系列政策选择来实现的。通过这种渐进的改革所产生的累积效应,中国的政治体制正在逐渐地脱离过去那种极具人格化色彩的、非制度化的、不稳定的体制特征。渐进改革能否带来中国政治体制的实质性的变化和建立“长治久安”的制度合法性仍然需要时间的检验,然而,持续性的渐进政治改革无疑是实质性变化的一个重要的条件。此外,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初期建立的规范性宪政制度是其取得统治合法性的重要制度性基础。这一根本制度所包含的政治内涵为持续渐进政治改革提供了广阔的宏观制度空间。 一、政治改革的目的与政治稳定 19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政治改革的内容和目标一直是学界十分关注的问题。进人90年代,由于对政治改革进程的不同评价和对改革目标的不同认识而形成了对政治改革的不同观点。为讨论的方便,我们可以将这些不同观点大致地分为社会中心论和国家中心论两派。一般而论,社会中心论者在学理上强调社会-国家关系互动中社会的作用,国家中心论者则强调国家的主导作用。社会中心论者对中国政治改革的进程基本上持批评的态度,他们认为,中国经济改革取得很大进展,但政治改革严重滞后,现行的政治体制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日益多样化和多元化社会的需要。国家中心派对政治改革进程的态度则温和的多,他们一般认为,中国政治改革虽然滞后于经济改革,但仍然有不断的进展,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政治体制在政治改革中不断地得到了改进。 两种不同的评价体现了对政治改革目标的两种不同的认识和两种不同的价值追求。社会中心论者把政治改革认定为民主化改革,即把政治改革看作是扩大言论、集会、结社的自由以及扩大民主权利,促进市民社会的成长,限制政府的权力。他们认为如果要进行更为彻底的市场化改革,就必须彻底改变现有政治体制,尽快建立一套与市场经济体系相吻合的民主政治体制,或者委婉地说,将计划体制下形成的无所不包的权力体制转换为合乎市场体制的有限的权力体制。也有些人则通过对西方自由民主思想的评介,主张扩大个人自由,引进民主政治体制以确立国家权力的正当性。为此,社会中心论者提出了各式各样的民主政治制度的设计方案。在政治改革的根本任务问题上,社会中心论者更强调通过政治民主化解决政府统治的合法性问题。 国家中心论者把政治改革目标确定为改革不适应经济发展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