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社会权威结构变化与农村稳定.doc
约10页DOC格式手机打开展开
中国农村社会权威结构变化与农村稳定,页数:10字数:12404社会稳定状况说到底反映了社会权威结构的状况。如果社会上相当一部分居民不承认现存社会权威结构的合法性,以非法抗争手段向社会权威结构挑战,就会出现社会不稳定。在社会权威结构的变迁过程中,容易发生这种情形;但如果有适当的条件,则可能...
内容介绍
此文档由会员 Facebook 发布
中国农村社会权威结构变化与农村稳定
页数:10 字数:12404
中国农村社会权威结构变化与农村稳定
社会稳定状况说到底反映了社会权威结构的状况。如果社会上相当一部分居民不承认现存社会权威结构的合法性,以非法抗争手段向社会权威结构挑战,就会出现社会不稳定。在社会权威结构的变迁过程中,容易发生这种情形;但如果有适当的条件,则可能减缓或避免这种情形的发生。中国农村社会权威结构正处于变迁过程之中,并给农村社会稳定带来复杂影响。本文将应用经济学方法对社会权威结构及其变迁作出一种理论解释,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农村社会的相关问题。
一·权威结构与社会稳定:一种经济学考察
社会权威结构本来是社会学家谈论的问题,例如美国学者科尔曼曾充分研究过这个问题。但是,用经济学方法分析社会权威结构会产生一种新的理论景观,并对现实有更强的理论解释力度。笔者希望下述分析能够支持这一判断。
(一)经济学把人的一切社会性活动看作交易,并且,在交易中人只充当“经济人”角色。作为经济人,人在交易中的行为由他的利益目标决定。对一切社会关系的认识,取决于人们对这种交易的理解;交易的对象、交易成本的大小,都将影响交易关系的性质乃至社会关系的性质。
(二)权威结构的产生是由安全和秩序这类公共物品的交易引起的。笔者从下述几个环节证明这一论点。
1·权威结构是某一项或几项权利安排中支配者与被支配者的关系。被支配者在一定条件下把控制自身的权利转让给支配者,按照支配者的意志进行行动。换句话说,支配者对被支配者行使权威,而被支配者认同这种权威。支配者常常通过他所掌握的强制力(或暴力潜力)来取得认同,如国家权威和宗法权威便是如此,这时候的认同有可能是被迫的。如果权威结构中失去被支配者的认同,而不论是否存在强制力,权威结构就会失去稳定性,甚至趋于瓦解。一个社会的权威结构如果失去被支配者的认同,社会就会不稳定。但是,一个社会的权威结构不可能长期处于瓦解状态,旧的权威结构失去功能后,新的权威结构会替代之。关键问题是要理解为什么会存在权威结构。
2·一般来说,私人物品的交易不产生权威结构。在私人物品的交易中,人们通过竞争确立一个价格,依价交割,不存在谁服从谁的问题。只有在交易的某一方不服从交易规则时,才会要求出现权威,但这个权威往往是第三者,而与私人物品的交易本身无关。
3·权威结构的产生实质上是一个涉及秩序和安全这类公共物品的交易成本问题。人们的社会性活动需要稳定的秩序,否则行动者的机会主义倾向就难以制约;如果人人都想通过“搭便车”的办法来享用公共物品,公共物品的供应就会严重短缺;如果行动者给他人造成“外部性”,私人协议又不能克服,整个社会就会处于无序状态,社会福利水平便会大大降低。假设上述各种权利冲突都可以通过连续的一次性交易的私人协议来解决,权威结构当然是不需要的。但是,连续的一次性交易的私人协议的成本通常是巨大的;因为实际社会中充满了无法预见的不确定性因素(信息不充分),一次性交易的私人协议需要不断修改,反复谈判,其成本是非常巨大的。而且,这种反复的私人谈判难以产生稳定的秩序
页数:10 字数:12404
中国农村社会权威结构变化与农村稳定
社会稳定状况说到底反映了社会权威结构的状况。如果社会上相当一部分居民不承认现存社会权威结构的合法性,以非法抗争手段向社会权威结构挑战,就会出现社会不稳定。在社会权威结构的变迁过程中,容易发生这种情形;但如果有适当的条件,则可能减缓或避免这种情形的发生。中国农村社会权威结构正处于变迁过程之中,并给农村社会稳定带来复杂影响。本文将应用经济学方法对社会权威结构及其变迁作出一种理论解释,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农村社会的相关问题。
一·权威结构与社会稳定:一种经济学考察
社会权威结构本来是社会学家谈论的问题,例如美国学者科尔曼曾充分研究过这个问题。但是,用经济学方法分析社会权威结构会产生一种新的理论景观,并对现实有更强的理论解释力度。笔者希望下述分析能够支持这一判断。
(一)经济学把人的一切社会性活动看作交易,并且,在交易中人只充当“经济人”角色。作为经济人,人在交易中的行为由他的利益目标决定。对一切社会关系的认识,取决于人们对这种交易的理解;交易的对象、交易成本的大小,都将影响交易关系的性质乃至社会关系的性质。
(二)权威结构的产生是由安全和秩序这类公共物品的交易引起的。笔者从下述几个环节证明这一论点。
1·权威结构是某一项或几项权利安排中支配者与被支配者的关系。被支配者在一定条件下把控制自身的权利转让给支配者,按照支配者的意志进行行动。换句话说,支配者对被支配者行使权威,而被支配者认同这种权威。支配者常常通过他所掌握的强制力(或暴力潜力)来取得认同,如国家权威和宗法权威便是如此,这时候的认同有可能是被迫的。如果权威结构中失去被支配者的认同,而不论是否存在强制力,权威结构就会失去稳定性,甚至趋于瓦解。一个社会的权威结构如果失去被支配者的认同,社会就会不稳定。但是,一个社会的权威结构不可能长期处于瓦解状态,旧的权威结构失去功能后,新的权威结构会替代之。关键问题是要理解为什么会存在权威结构。
2·一般来说,私人物品的交易不产生权威结构。在私人物品的交易中,人们通过竞争确立一个价格,依价交割,不存在谁服从谁的问题。只有在交易的某一方不服从交易规则时,才会要求出现权威,但这个权威往往是第三者,而与私人物品的交易本身无关。
3·权威结构的产生实质上是一个涉及秩序和安全这类公共物品的交易成本问题。人们的社会性活动需要稳定的秩序,否则行动者的机会主义倾向就难以制约;如果人人都想通过“搭便车”的办法来享用公共物品,公共物品的供应就会严重短缺;如果行动者给他人造成“外部性”,私人协议又不能克服,整个社会就会处于无序状态,社会福利水平便会大大降低。假设上述各种权利冲突都可以通过连续的一次性交易的私人协议来解决,权威结构当然是不需要的。但是,连续的一次性交易的私人协议的成本通常是巨大的;因为实际社会中充满了无法预见的不确定性因素(信息不充分),一次性交易的私人协议需要不断修改,反复谈判,其成本是非常巨大的。而且,这种反复的私人谈判难以产生稳定的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