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考大学行为看“孩子”“学生”的角色顺应机制.doc
约8页DOC格式手机打开展开
从考大学行为看“孩子”“学生”的角色顺应机制,页数:8字数:8138一、问题意识与方法关于中国现行高考制度的存在问题以及高考给一般考生及其家属所带来的压力等,近年来学术界和舆论界多有议论。笔者注意到:家长对子女升学前途的高期待、过于重视选拔功能的教育制度、以及与这些相关的中国人的“传统的”观念意识等等,正被一些研究者问题...
内容介绍
此文档由会员 cnlula 发布
从考大学行为看“孩子”“学生”的角色顺应机制
页数:8 字数:8138
一、问题意识与方法
关于中国现行高考制度的存在问题以及高考给一般考生及其家属所带来的压力等,近
年来学术界和舆论界多有议论。笔者注意到:家长对子女升学前途的高期待、过于重视选拔功能的教育制度、以及与这些相关的中国人的“传统的”观念意识等等,正被一些研究者问题化。相对于这样一些关注点,笔者想要了解的则是,作为“考大学”这一社会行为的当事人,学生们究竟处于怎样一种社会状态之中、他们是如何在响应社会的期待并顺应制度的规制的?
在这里,①笔者将“考大学”视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将学生视作为处于特定社会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中的行为者。②进一步地,将亲-子关系中的“孩子”与师-生关系中的“学生”视作为不同的社会角色,并将“考大学”视作为他们的角色行为。基于这样的问题设想,一方面我们可以用“理解的”方法来探讨行为者的个人动机以及他们给自己的社会行为所赋予的意义,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参照社会学的角色理论,将“孩子”、“学生”放入社会-角色-个人这样一种三者关系中来分析他们的角色表现以及“考大学”行为的意义结构。
本文所依据的基本资料是笔者对工作所在大学在校(2000年6月当时)生为对象所作的一顶实验性调查。这项调查包括了三个部分的内容:座谈会、问卷调查、学生自述。其中问卷调查“‘考大学’行为及其意义的调查”采用滚雪球方式,回收有效样本385份(1)。另外“学生自述”82份,其作者为选听笔者《中国的社会变迁》课的两个班的学生和参加笔者的一次演讲会的几人学生(2)。严格地说来,这次调查的结果所反映的只能是高考合格者们的“考大学”行为及其意义。这事实本身给“考大学”这个题目带来了局限性,但同时也给它带来一些特殊的意义,它可以让我们比较集中、深入地了解:对于一般人眼中的“成功者”、父母眼里的“好孩子”、教师眼中的“好学生”来说,“考大学”到底意味着些什么。
对于社会科学的大多数研究者和研究结果的接受者来说,依重数据统计的实证主义研究的意义已经是不言而喻的了。但是无
页数:8 字数:8138
一、问题意识与方法
关于中国现行高考制度的存在问题以及高考给一般考生及其家属所带来的压力等,近
年来学术界和舆论界多有议论。笔者注意到:家长对子女升学前途的高期待、过于重视选拔功能的教育制度、以及与这些相关的中国人的“传统的”观念意识等等,正被一些研究者问题化。相对于这样一些关注点,笔者想要了解的则是,作为“考大学”这一社会行为的当事人,学生们究竟处于怎样一种社会状态之中、他们是如何在响应社会的期待并顺应制度的规制的?
在这里,①笔者将“考大学”视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将学生视作为处于特定社会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中的行为者。②进一步地,将亲-子关系中的“孩子”与师-生关系中的“学生”视作为不同的社会角色,并将“考大学”视作为他们的角色行为。基于这样的问题设想,一方面我们可以用“理解的”方法来探讨行为者的个人动机以及他们给自己的社会行为所赋予的意义,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参照社会学的角色理论,将“孩子”、“学生”放入社会-角色-个人这样一种三者关系中来分析他们的角色表现以及“考大学”行为的意义结构。
本文所依据的基本资料是笔者对工作所在大学在校(2000年6月当时)生为对象所作的一顶实验性调查。这项调查包括了三个部分的内容:座谈会、问卷调查、学生自述。其中问卷调查“‘考大学’行为及其意义的调查”采用滚雪球方式,回收有效样本385份(1)。另外“学生自述”82份,其作者为选听笔者《中国的社会变迁》课的两个班的学生和参加笔者的一次演讲会的几人学生(2)。严格地说来,这次调查的结果所反映的只能是高考合格者们的“考大学”行为及其意义。这事实本身给“考大学”这个题目带来了局限性,但同时也给它带来一些特殊的意义,它可以让我们比较集中、深入地了解:对于一般人眼中的“成功者”、父母眼里的“好孩子”、教师眼中的“好学生”来说,“考大学”到底意味着些什么。
对于社会科学的大多数研究者和研究结果的接受者来说,依重数据统计的实证主义研究的意义已经是不言而喻的了。但是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