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重组与国有企业改革.doc

约7页DOC格式手机打开展开

社会重组与国有企业改革,页数:7字数:8886——国有企业改革的社会学视角摘要:本文在回顾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实践和有关的社会学研究的基础上,试图从社会重组的角度来审视国有企业改革,并就自觉进行社会重组的方向与基本原则进行初步探讨。这种分析基于一个基本命题,即:国企改革问题不只是企业层次的问题,必须上升...
编号:10-61492大小:44.00K
分类: 论文>其他论文

内容介绍

此文档由会员 cnlula 发布

社会重组与国有企业改革


页数:7 字数:8886

社会重组与国有企业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的社会学视角


摘要:本文在回顾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实践和有关的社会学研究的基础上,试图从社会重组的角度来审视国有企业改革,并就自觉进行社会重组的方向与基本原则进行初步探讨。这种分析基于一个基本命题,即:国企改革问题不只是企业层次的问题,必须上升到社会层次进行研究。
一、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80年代末以来,国有企业改革逐步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因此,许多人以为国企改革是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新问题。
实际上并非如此。我国的国有企业在它诞生的初期就面临着一个改革的问题。如果从1956年算起,至今已有40余年;如果从1978年算起,至今也已20年。
早在国有企业确立其主导地位之初,经济理论界就有人提出了对其进行改革的主张。薛暮桥从市场和货币关系入手,论述了国营企业之间的交换部分地包含着商品交换的性质。正是由于这一点,企业就要求考虑到自己的物质利益,要求劳动在交换中得到补偿。薛暮桥提出,国营企业在不违反国家经济计划、经济制度的条件下,要适应市场需要(薛暮桥,1959)。孙冶方在五、六十年代也就国营企业提出某些改革主张。他认为:(经济)“体制的中心问题是作为独立核算单位的企业的权力、责任和它们同国家的关系问题,也即是企业的经营管理权问题”。
他提出,以资金价值量作为划分“大权”与“小权”的标准。属于“大权”,也就是在扩大再生产范围内的权力,国家必须管住管好,不然会出乱子;属于“小权”,也就是简单再生产范围内的权力,必须留给企业,不然就会过严,从而卡死企业。(孙冶方,1961)。在那个年代,这些理论观点曾遭到批判。但是,在1956—1966年期间,还是实行了利润留成制度(银温泉,1993)。只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国有企业真正陷入停滞状态。
五、六十年代有关国有企业改革的思想,在某种意义上成为1978年以后改革初期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依据。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出“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权力),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要改变“权力过于集中”的现象(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1978 年12 月22日)。从此开始了以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