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新政时期的经济政策——近代经济政策转变的开始.doc

约11页DOC格式手机打开展开

洋务新政时期的经济政策——近代经济政策转变的开始,页数:3字数:13768近代经济政策转变的开始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古老的东方大国开始了半封建、半殖民地化的进程。但在战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清政府并没有意识到“天下大势”的变化,几乎未采取任何应变措施。 直到六十年代,太平天国革命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给清王朝带来“创巨痛深”的打击...
编号:10-62047大小:57.00K
分类: 论文>其他论文

内容介绍

此文档由会员 cnlula 发布

洋务新政时期的经济政策——近代经济政策转变的开始


页数:3 字数:13768


近代经济政策转变的开始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古老的东方大国开始了半封建、半殖民地化的进程。但在战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清政府并没有意识到“天下大势”的变化,几乎未采取任何应变措施。 直到六十年代,太平天国革命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给清王朝带来“创巨痛深”的打击,一部分官僚才对“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有所认识。慑于西方的“船坚炮利”,清政府着手举办“自强新政”,标榜“图强”、“求富”,意图实现末世王朝的“中兴”。由此,以农立国、辅以工商的传统经济政策有了转变的迹象;传统的市场经济也有了向现代市场经济体系转型的趋向。

“自强新政”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为应付危局,相继采取了举办新式军用工业和民用工业等重大措施,并带动了部分私人资本投资于新式产业,产生了早期的资本家;社会各阶层也开始关注起“洋务”来。中国社会过去是林则徐、魏源等个别“先觉”者的吁喊,曲高和寡;此时已有一批进步的士大夫议论、思索中国应该向何处去等重大问题。于是,由政府主持的“自强新政”引起联动,形成后人所称的“洋务运动”。然而,图强、求富的目标并未达到。笔者以为,自强新政和洋务运动之间似不宜完全划等号。不能因为自强新政的种种弊病就完全否定了洋务运动;也不能因洋务运动开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历程,就完全肯定新政活动。 一 图强、求富与“制器”、“浚饷源”的目标 在遭到“创巨痛深”的打击后,清政府中的一部分官僚(主要是洋务派官僚),已意识到图强、求富的重要性。他们试图通过举办自强新政来“中兴”衰弱的封建王朝。当时的状况是,在衰朽的封建体制中,以较为开明的洋务派集团来具体贯彻图强、求富的意图,负责自强新政的实施,落实练兵制器筹饷等活动,甚至直接插手企业的经营管理。洋务派承担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执行人角色。这也是在当时的制度环境下的无奈选择。

相对而言,洋务派对当时局势的认识较为清醒;也意识到存在自强的机遇;预期新政将给清王朝带来中兴的益处。 他们认识到清王朝处于“数千年未有之奇变”之中。洋务派首脑李鸿章说:“各国条约已定,断难更改。……历代备边多在西北,……今则东南沿海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麋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轮船电报之速,瞬息万里;军器机事之精,工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为数千年未有之强敌。外患之乘,变幻如此,而我尤以成法制之,譬如医者疗疾不问何症,概投之以古方,诚未见其效也。……盖不变通则战守皆不足恃,而和不可久也。” 认定不自强不能挽救危局;而且主张抓住机会,不能拖延。“处今日喜谈洋务乃圣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