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九十年代话语转型的深层问题.doc

约9页DOC格式手机打开展开

中国九十年代话语转型的深层问题,页数:9字数:11593内容提要:90年代的学术思想,在一些关键性范畴和话语上有相当程度的“转型”。学者们从?80?年代对历史和传统的审视,进入到对自我和自我时代的审视。话语转型是社会变迁的一种体现,有着深层的社会文化原因。面对转型期的各种深层问题,需要认真加以清理和解决。  80年代学术...
编号:10-62088大小:46.00K
分类: 论文>其他论文

内容介绍

此文档由会员 cnlula 发布

中国九十年代话语转型的深层问题


页数:9 字数:11593


内容提要:90年代的学术思想,在一些关键性范畴和话语上有相当程度的“转型”。学者们从?80?年代对历史和传统的审视,进入到对自我和自我时代的审视。话语转型是社会变迁的一种体现,有着深层的社会文化原因。面对转型期的各种深层问题,需要认真加以清理和解决。
 80年代学术思想与90?年代确乎有了相当的差异,有人持“连续说”,强调?80?年代与?90?年代都是新时期的一种延续性发展。还有的人持“断裂说”,强调?80?年代与?90?年代文化氛围有了根本性的不同。我坚持“转型说”。即认为?80?年代和?90?年代在某些基本问题和基本思路上,确实具有延续推进性和日益深入的广泛性,同时在一些关键性范畴和话语上却又有相当程度的“转型”。由于冷战后世界格局的迅速发展和重组,学术思想同人们的生存环境和现实心态都变得日益复杂多样,社会文化意义的迁谢与学术研究范式的相关性变得日益突出。传统思维方式、话语方式、学术范式受到新的挑战。于是,?90?年代的学术在多种学术话语重组和自我身份的审理中,在面对真正的问题和差异性思想时,只能不断寻找新的言说形式和思想外壳。当然,这种“意义”杂色多样的学术性,确乎是?90?年代社会变迁的一种体现,甚至是这一变迁发展的直接踪迹。??   我们无法回避当代学术范型转型、思想话语逆转的根本性问题,我们只能面对社会文化一系列尖锐问题,回应当代学术前沿的重大课题,以使世纪末的八、九十年代的文化转型性研究,具有更为坚实的知识社会学和文化研究的基础。   一、八十年代思想价值的基本问题   80?年代和?90?年代之间,其巨大的文化精神化跨度使得人们禀有了“转型期”的个体身份重新书写和心灵失重的晕眩感。在这相当复杂的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的“总体转型”时期,可以看出其在“现代性”问题的推进上,有了诸多话语形态的不同。我将之大致归为以下几个基本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清理,在今天是十分急迫的工作。
 反传统的西化意向。这是?80?年代中国的一个重要主题,其观点以电视文化片《河殇》为代表。请看其中这些充满情绪化色彩的文字:“儒家文化或许有种种古老完美的法宝,但它几千年来偏偏造就不出一个民族的进取精神,一个国家的法治秩序,一种文化的更新机制;相反,它在走向衰落之中,不断摧残自己的精华,杀死自己的内部有生命的因素,窒息这个民族的一代又一代精英……”《河殇》通过对长城城“墙”那种“不能超越土地的想象力”,以及那种“自我封闭模式”的认识,而揭示了“长城围死”的主旨。同时,对“四大发明”的现代运用加以质疑,揭示出四大发明在它家乡却是命运不济,生发出对中国知识分子英华早逝的痛苦的“神圣忧思”,对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