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课程与教师职业角色的转换.doc

约6页DOC格式手机打开展开

论新课程与教师职业角色的转换,页数:6字数:7050正在全面推开、并趋深化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其前所未有的力度而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一个亮点,吸引了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作为课程主体的教师迫切需要以强烈的民族使命感和责任感来研究新课程实施的基本价值取向,并从观念、知识和能力诸方面着手转变职能、更...
编号:10-62122大小:41.00K
分类: 论文>其他论文

内容介绍

此文档由会员 cnlula 发布

论新课程与教师职业角色的转换


页数:6 字数:7050

论新课程与教师职业角色的转换

正在全面推开、并趋深化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其前所未有的力度而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一个亮点,吸引了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作为课程主体的教师迫切需要以强烈的民族使命感和责任感来研究新课程实施的基本价值取向,并从观念、知识和能力诸方面着手转变职能、更新角色,以顺应中国教育发展的新潮流。
一、新课程诞生的背景和理论基础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国际教育交往的拓展和国内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教育改革也渐趋深化。无论是教改实践,还是教育理论和课程理论研究,陆续涌现出影响广泛的创新成果。这构成了中小学课程改革所特具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从而使新课程较以往减少了指令性色彩,获得了自主创新的生机。
第一,就教改实践而言,从应试模式转向素质教育。在国外,全球化进程加剧了国际教育竞争,西方发达国家在反思本国教育弊端的基础上,纷纷谋划或实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以图通过调整人才培养的课程模式来优化教育质量。在国内,鉴于对传统应试教育及其课程模式的清醒审视,基础教育界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就开始了对素质教育及其课程的实践探索。1993年国家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1999年6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正式颁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此后,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浓厚的素质教育的舆论氛围,达成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这一素质教育的时代共识,从而突出了建立新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紧迫性。正是在国家教改政策的鼓励下,以素质教育为主题的各种形式的教改实验,诸如淬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