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营企业主的兴起:研究中国社会的变迁的一个视角.doc
约17页DOC格式手机打开展开
私营企业主的兴起:研究中国社会的变迁的一个视角,页数:17字数:18725一、研究目的与分析视角1970年代末期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一变化包含着两大侧面:一个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化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原有国家体制对社会生活的支配力量弱化,国家行政体制的作用范围逐步缩小,技术文凭、管理能力等...
内容介绍
此文档由会员 cnlula 发布
私营企业主的兴起:研究中国社会的变迁的一个视角
页数:17 字数:18725
一、研究目的与分析视角
1970年代末期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一变化包含着两大侧面:一个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化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原有国家体制对社会生活的支配力量弱化,国家行政体制的作用范围逐步缩小,技术文凭、管理能力等市场经济因素在人员分配与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另一个是行政权力与市场机制同时发挥作用,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机构仍然掌握着巨大的管理权,行政管理在社会经济生活运营中占有强大地位。
这种表述似乎是充满矛盾的,但实质上它体现了中国的经济与社会结构所具有的多重性,这一特性是由经济与社会的结构转型所决定的,仅仅强调其中任何一个侧面都不能概括中国社会的全部本质特征。
中国的私营企业正是在这样多元的、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产生和壮大起来的。私营企业的发展从本质上说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这是它得以发展的必要条件,但是如果缺少了国家政策自上而下强有力的推进与引导,同样难以取得今天这样的局面。正因为如此,它的发展一方面极大地冲击着社会体制,成为推进社会体制变革的强大推动力;另一方面,它与国家体制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的生存、发展与国家和地方体制有着密切联系。
经济社会学的基本视角是将经济视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即把社会作为整体领域,把经济作为嵌入其中的部分领域,分析经济增长即产业化将给整体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经济增长和产业化将带来社会-政治的变化以及整合形式的变化,最终又将受到社会-政治变化的反作用。
私营企业在中国经历的正是这样的过程。私营企业主在原有社会体制中并不存在,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产生的。人们关注私营企业主的发展,正是因为它作为改革开放政策产物的象征性意义。随着私营企业在政治、经济与社会领域活动空间的不断扩大,私营企业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改变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国家政策的变化反过来又将对私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因此,我们可以把私营企业的变化状况作为观察中国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视角。
(1) 1978年以前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征
为了把握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的变迁,有必要对1978年以前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征作一个简要描述。
20多年以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特征是,国家的政治体制权力占有绝对主导地位,国家权力通过单位组织和社会团体分配政治资源、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通过这一强大而严密的组织体系,实现对个人政治、社会、经济乃至日常生活的支配性管理。国家的每一项政策都对个人产生着非常直接的影响,中国的普通老百姓因此也表现出了对政治的浓厚兴趣。
在1978年以前,以户籍制度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身份制度、城市的单位制度以及农村的人民公社制度,成为规定中国社会结构的主要制度。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呈现出一个显著特点,即人们的社会地位基本上是固定不变的,处于相同社会身份地位的集团内部具有很高的同质性。例如,在城市社会内部,市民之间以及单位内部成员之间的社会地位差距特别是经济地位的差距并不很大。但是,不同社会集团之间的差距是异常显著的。特别是在城市与农村之间,社会流动渠道是极为有限的,除升入大学和城市国营企业招工这两条渠道可以改变农民的社会身份之外,彼此相互断绝,社会封闭性极高,市民与农民之间的社会经济差异显著。
建立在户籍制度之上的城市与农村的“二元社会结构”对人的社会流动产生了强大的抑制作用。城市居民生活在“单位”里,农村居民生活在“人民公社”之中,国家通过单位直接控制个人的户籍、升学、就业、住房、食品供给以及人口流动,个人无论具有怎样的市场能力,都没有力量通过自致努力从国家严密控制的体制中游离出来,在很大程度上,社会身份决定了个人的社会地位,城市的单位制度和农村的公社制度是中国极为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
页数:17 字数:18725
一、研究目的与分析视角
1970年代末期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一变化包含着两大侧面:一个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化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原有国家体制对社会生活的支配力量弱化,国家行政体制的作用范围逐步缩小,技术文凭、管理能力等市场经济因素在人员分配与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另一个是行政权力与市场机制同时发挥作用,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机构仍然掌握着巨大的管理权,行政管理在社会经济生活运营中占有强大地位。
这种表述似乎是充满矛盾的,但实质上它体现了中国的经济与社会结构所具有的多重性,这一特性是由经济与社会的结构转型所决定的,仅仅强调其中任何一个侧面都不能概括中国社会的全部本质特征。
中国的私营企业正是在这样多元的、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产生和壮大起来的。私营企业的发展从本质上说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这是它得以发展的必要条件,但是如果缺少了国家政策自上而下强有力的推进与引导,同样难以取得今天这样的局面。正因为如此,它的发展一方面极大地冲击着社会体制,成为推进社会体制变革的强大推动力;另一方面,它与国家体制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的生存、发展与国家和地方体制有着密切联系。
经济社会学的基本视角是将经济视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即把社会作为整体领域,把经济作为嵌入其中的部分领域,分析经济增长即产业化将给整体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经济增长和产业化将带来社会-政治的变化以及整合形式的变化,最终又将受到社会-政治变化的反作用。
私营企业在中国经历的正是这样的过程。私营企业主在原有社会体制中并不存在,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产生的。人们关注私营企业主的发展,正是因为它作为改革开放政策产物的象征性意义。随着私营企业在政治、经济与社会领域活动空间的不断扩大,私营企业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改变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国家政策的变化反过来又将对私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因此,我们可以把私营企业的变化状况作为观察中国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视角。
(1) 1978年以前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征
为了把握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的变迁,有必要对1978年以前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征作一个简要描述。
20多年以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特征是,国家的政治体制权力占有绝对主导地位,国家权力通过单位组织和社会团体分配政治资源、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通过这一强大而严密的组织体系,实现对个人政治、社会、经济乃至日常生活的支配性管理。国家的每一项政策都对个人产生着非常直接的影响,中国的普通老百姓因此也表现出了对政治的浓厚兴趣。
在1978年以前,以户籍制度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身份制度、城市的单位制度以及农村的人民公社制度,成为规定中国社会结构的主要制度。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呈现出一个显著特点,即人们的社会地位基本上是固定不变的,处于相同社会身份地位的集团内部具有很高的同质性。例如,在城市社会内部,市民之间以及单位内部成员之间的社会地位差距特别是经济地位的差距并不很大。但是,不同社会集团之间的差距是异常显著的。特别是在城市与农村之间,社会流动渠道是极为有限的,除升入大学和城市国营企业招工这两条渠道可以改变农民的社会身份之外,彼此相互断绝,社会封闭性极高,市民与农民之间的社会经济差异显著。
建立在户籍制度之上的城市与农村的“二元社会结构”对人的社会流动产生了强大的抑制作用。城市居民生活在“单位”里,农村居民生活在“人民公社”之中,国家通过单位直接控制个人的户籍、升学、就业、住房、食品供给以及人口流动,个人无论具有怎样的市场能力,都没有力量通过自致努力从国家严密控制的体制中游离出来,在很大程度上,社会身份决定了个人的社会地位,城市的单位制度和农村的公社制度是中国极为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
TA们正在看...
- fanuc+b-64124en-01+0i-mc操作说明书pdf.pdf
- fanuc+b-64134en-01+0i+mate-tc操作说明书pdf.pdf
- fanuc+b-64144en-01+0i+mate-mc操作说明书pdf.pdf
- fanuc+b-64154en-01+0i-pc操作说明书pdf.pdf
- fanuc+b-64160en-01+0i-pc参数说明书pdf.pdf
- fanuc+b-65264cm-01伺服调整步骤(基础篇)pdf.pdf
- fanuc+b-65270cm-04伺服电机参数说明书pdf.pdf
- fanuc+b-65270cm-06伺服电机参数说明书pdf.pdf
- 化妆品网站营销策划推广方案(24页).doc
- 一份被扔进纸篓的绝妙策划(18页).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