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家庭中的教育——关于流浪儿童之家的研究报告.doc
约8页DOC格式手机打开展开
类家庭中的教育——关于流浪儿童之家的研究报告,页数:8字数:9044“类家庭”是类似于家庭,集寄养、看护、教育于一体的、融入社区的、无“家”可归的流浪儿童之“家”,是一种救助保护流浪少年儿童的新模式。它是指:在条件合适的社区购买1~2套住房,以每套房为“据点”建立一个“类家庭”,每个家庭看护5~6名年龄在8~14岁的流浪...
内容介绍
此文档由会员 cnlula 发布
类家庭中的教育——关于流浪儿童之家的研究报告
页数:8 字数:9044
“类家庭”是类似于家庭,集寄养、看护、教育于一体的、融入社区的、无“家”可归的流浪儿童之“家”,是一种救助保护流浪少年儿童的新模式。它是指:在条件合适的社区购买1~2套住房,以每套房为“据点”建立一个“类家庭”,每个家庭看护5~6名年龄在8~14岁的流浪儿童。在社区招聘或招募2~3名富有爱心和耐心,且具有心理卫生知识的管理员或志愿者负责孩子们的饮食起居,对他们进行心理纠正和观念引导。在救助保护流浪少年儿童中心的流浪儿童经中心疏导教育、双项选择,条件具备后便可进入“类家庭”。“类家庭”的生活和普通的城市居民家庭生活是一样的,可根据孩子们的情况,分别送入小学、中学或职业学校,也可以到中心开办的技能培训基地学习。这期间,如果孩子愿意,可以在“类家庭”生活到18岁。
2003年9月,郑州市成为了全国第一个建立“类家庭”救助流浪儿童的城市。“类家庭”选址于郑州火车站附近的苗圃花园社区,它成立近1 年来前后收容过30多名流浪儿童。 “类家庭”旨在对屡送屡返的流浪儿童行为与思维方式的改变起到影响和干预,培养流浪儿童独立的生活能力,为今后融入主流社会独立生活作准备。“类家庭”的成立是为解决流浪儿童问题所进行的探索与努力,这种探索与努力也证实了使流浪儿童溶入社会的可塑性与回归家庭的可能性。“类家庭”的日常经费(包括房租,生活费,“父母”的工资等)是由政府拨款,联合国世界儿童基金会提供,社会捐助等几方面取得。目前,苗圃花园社区内有两个“类家庭”,即一号家庭和二号家庭。一号家庭现收容流浪儿童三名,二号家庭有四名流浪儿童。一号家庭的“家长”是45岁的丁大妈和23岁的李阿姨,二号家庭的“家长”是一对夫妇,“父亲”路先生31岁,本科学历,爱好文学和书法;母亲李女士,33岁,也受过高等教育。
“类家庭”是流浪儿童之家,它的目标很明确,那便是让这些流浪儿童溶入社会,回归家庭。这种目标的达成有赖于类家庭的家庭功能的发挥。一般的家庭有着以下四种主要功能:社会化,情感和陪伴,性规范和经济合作。类家庭不同于一般的家庭,类家庭是一种机制,家庭培养和工作的机制,它全部的目标和重心在于“孩子们”即那些流浪儿童,
页数:8 字数:9044
“类家庭”是类似于家庭,集寄养、看护、教育于一体的、融入社区的、无“家”可归的流浪儿童之“家”,是一种救助保护流浪少年儿童的新模式。它是指:在条件合适的社区购买1~2套住房,以每套房为“据点”建立一个“类家庭”,每个家庭看护5~6名年龄在8~14岁的流浪儿童。在社区招聘或招募2~3名富有爱心和耐心,且具有心理卫生知识的管理员或志愿者负责孩子们的饮食起居,对他们进行心理纠正和观念引导。在救助保护流浪少年儿童中心的流浪儿童经中心疏导教育、双项选择,条件具备后便可进入“类家庭”。“类家庭”的生活和普通的城市居民家庭生活是一样的,可根据孩子们的情况,分别送入小学、中学或职业学校,也可以到中心开办的技能培训基地学习。这期间,如果孩子愿意,可以在“类家庭”生活到18岁。
2003年9月,郑州市成为了全国第一个建立“类家庭”救助流浪儿童的城市。“类家庭”选址于郑州火车站附近的苗圃花园社区,它成立近1 年来前后收容过30多名流浪儿童。 “类家庭”旨在对屡送屡返的流浪儿童行为与思维方式的改变起到影响和干预,培养流浪儿童独立的生活能力,为今后融入主流社会独立生活作准备。“类家庭”的成立是为解决流浪儿童问题所进行的探索与努力,这种探索与努力也证实了使流浪儿童溶入社会的可塑性与回归家庭的可能性。“类家庭”的日常经费(包括房租,生活费,“父母”的工资等)是由政府拨款,联合国世界儿童基金会提供,社会捐助等几方面取得。目前,苗圃花园社区内有两个“类家庭”,即一号家庭和二号家庭。一号家庭现收容流浪儿童三名,二号家庭有四名流浪儿童。一号家庭的“家长”是45岁的丁大妈和23岁的李阿姨,二号家庭的“家长”是一对夫妇,“父亲”路先生31岁,本科学历,爱好文学和书法;母亲李女士,33岁,也受过高等教育。
“类家庭”是流浪儿童之家,它的目标很明确,那便是让这些流浪儿童溶入社会,回归家庭。这种目标的达成有赖于类家庭的家庭功能的发挥。一般的家庭有着以下四种主要功能:社会化,情感和陪伴,性规范和经济合作。类家庭不同于一般的家庭,类家庭是一种机制,家庭培养和工作的机制,它全部的目标和重心在于“孩子们”即那些流浪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