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中国.doc
约259页DOC格式手机打开展开
战略中国,页数:259字数:256124我与我的经济形势分析--------《》前言我的“中国经济形势分析”,已经坚持了10年。开始是与中国新闻社的范东生合作,向香港报刊投稿。范东生是范长江的儿子,可谓新闻世家,我的经济文章经过他的修改,才能成为香港报纸需要的形式,这也是后来中国大陆报刊和书籍的流行形式。把深刻的...
内容介绍
此文档由会员 cnlula 发布
战略中国
页数:259 字数:256124
我与我的经济形势分析
--------《战略中国》前言
我的“中国经济形势分析”,已经坚持了10年。开始是与中国新闻社的范东生合作,向
香港报刊投稿。范东生是范长江的儿子,可谓新闻世家,我的经济文章经过他的修改,才能成
为香港报纸需要的形式,这也是后来中国大陆报刊和书籍的流行形式。把深刻的思想和理论以
通俗的形式表达出来,的确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我是经过三年的改造才过了“通俗化”这
一关的。虽然开始被学术界所轻视,看成“下九流”,但是社会需求最终是决定供给方式的决
定性力量。我看到越来越多的理论型学者,在报刊上以通俗笔法发表文章,这实际上是被报刊
和出版社的编辑们逼出来的,因为他们要照顾读者的需要。
我和报刊合作的另一个收获是,他们根据读者的需要向我约“社会热点”的稿件,使我
的研究能够与中国社会实践,和读者的需要密切结合。再加上我不惜血本改造生产工具,在1
993年开始使用微机写文章,每年发表文章(包括转载)在200篇以上。随着知名度的提高,请
我讲座的人增加了,我一边讲课一边售书,可以将自己的著作售出一两千本,出版社亦愿意出
版我的书了。我是在一无赞助,二无课题费的情况下保持每年出版一本书的。
1990年出版《共和国第三代》,和《中国1990---2020》,提出了30年内中国的危机和反危机
问题;
1994年出版《价格财政危机与反危机》,
1996年出版《话说汇市》,
1998年出版《中国的挑战》,集中分析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1999年出版《狙击风暴》,进一步总结金融危机并提出10条防范措施。
2000年我将出版4本书,一是〈大国战略〉,二是〈人民币汇率研究〉,三是〈战略中国〉四
是我的论文集,这对于我具有很大意义。7年前我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时,中国的学术界和教
育界就改变了“规则”,片面强调与国际接轨而忽视甚至否定实践标准;片面鼓励经济学的畸
形发展;破格提拔40岁以下的,熟悉外语的年轻人,并钦定为“跨世纪学术带头人”,把我们
这些与工农兵结合10年以上的人排除在外。这是一种配合少数人以权力暴富,误导中国改革;
使学术脱离中国人民的错误政策。我本人在歧视性政策下深受其害,发誓要提出“跨世纪”的
思想和学术观点来。如果说〈人民币汇率研究〉是我15年专业研究的结晶,那么两本关于中国
“跨世纪战略调整”的书,则是我摆脱经济学单一思维,采用综合研究方法,对于90年代中国
经济的反思。
〈战略中国〉一书是总结1999年,展望2000年经济发展的年度形势分析著作,涉及通货紧
缩,股票市场,汇率,新经济,西部开发的热点话题。但既然是2000年分析,就必然具有跨世
纪的广阔背景:全球化与国家经济安全的关系,加入WTO后如何扶植战略产业;新经济与旧经
济的关系;改革中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内需与外需的关系;政府如何行使新职能并寻找低成本
的反腐败方式,经济改革与社会政治改革的关系;开发西部的地缘政治与民族
意义;等等。在现有利益格局中已经不可能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超越左右翼”,寻找
解决中国难题的新道路。必须对20年改革开放进行总结,特别是对90年代的经济发展进行反思
,进行战略性调整。这就是本书所重点研究的。
任何理论都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经济分析与预测尤其如此。我在1994年预测“人民币汇率
可以稳定到20世纪末”,已经被证实。去年我提出“跨世纪5年大牛市”,每年股票指数上升
20%,已经两年准确。未来数年是中国经济的上升周期,是改革的关键时期,同时也酝酿着新
的危机因素,主要问题是贫富差距,腐败蔓延,财政赤字和台海危机。中国大陆与台湾之间正
在进行进口武器的竞赛,国防开支的增加将扩大内需,但导致外汇储备下降;外资大量进入和
人民币贬值将缓解国际收支状况,但是5年以后外商直接投资的人民币利润可能达到巨额的程
度,在数量上相当于国家外汇储备,这就是中国外汇金融危机的可能爆发点。预测危机并提出
对策,是我的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希望能够得到各方面的关注,支持和评判。如果我
们的危机研究能够促进反危机,从而避免危机的发生,或者减少其危害,
这就是我们学术研究的最大成果和根本意义。
杨帆 2000。5。1。于北京
第一章 通货紧缩能够摆脱吗?
一. 1999年总结与2000经济10大特征
二. 内需还是外需---理解中国经济形势的关键
第二章 深层次矛盾能够解决吗?
一.收入分配如何调整?
二.行政垄断如何破除?
第三章 人民币需要贬值吗?
一. 人民币名义汇率
二. 人民币实际汇率
三. 利率平价与国内外经济平衡
四. 人民币汇率未来走势第四章 未来金融危机能够化解吗?
一.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二.中国金融发展与潜在危机因素
三.债转股能够使国有企业摆脱困境吗?
第五章 中国证券市场能够大发展吗?
一. 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
二. 证券市场结构
三. 证券市场管理
第六章 5 年牛市能够保持吗?
一. 确立股票市场的应有地位
二. 重新认识“新经济”
三. 跨世纪的中国股票市场第五章 能够承受加入WTO的冲击吗?
一. 严峻的挑战从何而来?
二. 一般产业和战略产业
三. 服务贸易
第六章 西部大开发能够实现吗?
一.历史上的中国地缘政治与环境
二.中国地缘政治战略与边疆问题
三.开发西部的思路与方案
第一章 通货紧缩能够摆脱吗?
一.1999年经济总结与2000年10大趋势
从通货膨胀到通货紧缩
中国人非常熟悉通货膨胀,并把它作为经济发展的最大敌人。的确,中国人受害于通
货膨胀太多了。历史上王莽改制,换了4次货币,每次改朝换代都伴随着战争和恶性通货膨胀
。20世纪受通货膨胀危害最大的可能是德国,在天文数字的通货膨胀率中,出现了法西斯政权
,为此,德国在战后50余年内始终把控制通货膨胀放在首位。其次是中国的国民党政权瓦解于
法币和金圆券的崩溃。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在金融方面一直有两大瓶颈制约:外
汇储备和通货膨胀。1988年的全国性抢购,居民3000亿人民币存款,1个月内提取了25亿,即
导致银行支付困难,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均和严重受挫,进一步导致1989年的政治风波。因此
我国把注意力集中于反对通货膨胀,对于相反的趋势缺乏研究和准备。许多经济学家都有这样
的看法:中国经济主要是怕过热,历来的毛病是过热,中央政府只要一放松控制,经济马上就
热起来。谁也没有估计到,两年之内刺激经济的政策超过建国以来40多年,内部需求竟然难以
启动!
1994年我国出现了改革开放20年以来最严重的通货膨胀,消费物价指数高达21。7%,中
央政府采取“软着陆”的方法还是比较温和的。我在《中国的挑战》(石油出版社1998年出版
)和《狙击风暴》(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出版)两书中,肯定1993---1996年期间“软着陆
”,并以10万字篇幅概括了“朱熔基经济政策与思想”,这就是:
------在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控制通货膨胀;
------在社会利益多元化的基础上加强中央政府经济权力;
------在经济成分多样化基础上维护国有企业;
------在金融深化过程中打击泡沫经济;
------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保持汇率稳定。
“软着陆”在1996年取得成功,保证了国内政治和经济稳定,又因为提前紧缩而幸免于
卷入亚洲金融危机,于是产生了乐观情绪,认为中国经济进入了“低物价,高增长的历史最好
时期”,没有及时启动经济;在1997年A股市场暴涨时,打击过度,没有能够利用历史机遇将
国有企业重组上市;在防范金融风险时过度加强了行政控制。在中国目前的体制下,信息失真
严重包围着领导人,技术官员和经济学家的刚性思维和教条主义太多,在思维上都难以应付跨
世纪的“非线性”战略转折。
由于各种原因产生的盲目乐观,妨碍了中国人对于通货紧缩的预期和对策。
1998年以来出台刺激经济的宏观政策,比建国50年的总和还要多,在力争保八的口号下,完
成GDP增长7。8%,1999年国内生产总值达83190亿元,增长7.1%。第一产业增加值14405亿元
,增长2.8%;第二产业增加值40763亿元,增长8.5%;第三产业增加值28022亿元,增长6.9
%。全年粮食总产量为5亿吨左右,减少1%。前11个月,亏损企业亏损额降低12.8%。全年社
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140亿元,增长6.8%,实际增长10%。全年出口总额为1950亿美元,比去年
增长6%;进口总额1650亿美元,增长18%左右,顺差300亿美元。商品零售价格下降2.9%,居民
消费价格下降1.3%,通货紧缩仍在持续。
一种观点认为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不同,不仅仅是货币现象。通货膨胀可以通过紧缩货币
解决,而通货紧缩却不能通过扩张货币解决,好象可以使用绳子拉车却不能推车。从实质经济
方面解释通货紧缩,其原因是:物价水平下降是由于商品和劳务供大于求,以及由此导致的投
资边际收益率下降和经济衰退;新产品因为技术进步滞后而难以产生,实体经济领域中有利可
图的投资机会减少。银行不良资产增加普遍出现“慎贷”,导致货币供应量下降。是生产下降
和投资萎缩导致了货币的紧缩,而不是货币紧缩导致生产下降;增加货币供应只是治理通货紧
缩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另一种观点仍旧把通货紧缩看成是货币现象,是流通中的货币数量不足引起物价下降。中国
的消费物价指数从1997年10月开始,已经连续下降了30个月,而且还会持续下降,通货紧缩的
趋势是明显的。有人提出不同的标准以否认通货紧缩的存在,他们认为必须同时出现经济增长
率和货币发行量的绝对下降,才算是通货紧缩,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但是,未来数年我国经济
增长率出现相对下降,是非常可能的,相应货币发行量的增长速度也会下降。
关于通货紧缩的理论,一种观点认为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不同,不仅仅是货币现象。通
货膨胀可以通过紧缩货币解决,而通货紧缩却不能通过扩张货币解决,好象可以使用绳子拉车
却不能推车。从实质经济方面解释通货紧缩,其原因是:
物价水平下降是由于商品和劳务供大于求,以及由此导致的投资边际收益率下降和经济衰退
;新产品因为技术进步滞后而难以产生,实体经济领域中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减少。银行不良
资产增加普遍出现“慎贷”,导致货币供应量下降。是生产下降和投资萎缩导致了货币的紧缩
,而不是货币紧缩导致生产下降;增加货币供应只是治理通货紧缩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
另一种观点仍旧把通货紧缩看成是货币现象,是流通中的货币数量不足引起物价下降。有人
提出不同的标准以否认通货紧缩的存在,他们认为必须同时出现经济增长率和货币发行量的绝
对下降,才算是通货紧缩,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但是,未来数年我国经济增长率出现相对下降
,是非常可能的,相应货币发行量的增长速度也会下降。通货紧缩即使以广义的“3条标准”
衡量,也将持续下去。物价将持续下降。自1997。10月份以来我国消费物价指数已经下降30个
月,在我国的消费物价指数中,粮食和粮食产品包括肉类占60%左右,我国目前粮食过剩,进
口美国农产品后,粮食价格可能进一步降低。房租将有大幅度上升,统计在居民消费物价指数
中。商品房价将会下降,但是在物价中没有统计。真正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物价,不是消费物
价指数,而是未来我预计能够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产业:住宅,汽车(包括各种费用),通讯
,教育和旅游(关键是民航),都需要大幅度降价而不是涨价。1999年经济形势
1.总体态势
-----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国内生产总值83190亿元,比去年增长7.1%。
-----物价持续下降,通货紧缩趋势依然存在。全年商品零售价格下降2.9%,居民消费价
格下降1.3%。
-----下岗失业继续增加。国企下岗职工达到1200万,492万下岗职工再就业,801万未实
现再就业。城镇失业率正式统计为3。1%,实际达到10%。
------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工业增加值为34850亿元,增长8.8%。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改善
。
------农业生产在调整中实现了结构转变。粮食、棉花、糖料播种面积下降,经济作物
的产量增加幅度较大。农民人均纯收入2205元,增长4%左右。
-----乡镇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
2.因素与结构
----固定资产投资22000多亿元,增长7.8%,比1998年下降6.4个百分点,更新改造投资
增长1%;房地产开发投资2591.6亿元,增长17.9%。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1140亿元,增长6.8%,考虑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城镇消费增
长快于农村。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不平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859元,实际增长9.3%;农民
收入实际增长4%。
-----外贸增长超过预期。东南亚经济复苏,我国出口综合退税率达到15%以上,全年共办理
出口退税628亿元,比上年增长43.6%,增退191亿元,有效地促进了出口的增加。对韩国出口
68.6亿美元,增长24.8%;对日本出口288.4亿美元,增长9.8%。1998年,我国对这些国家
的出口均为负增长,降幅在6.7%~31.3%间不等。对香港出口11月当月增长了42%,对美国、
欧盟、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出口形势一直较好,1-11月分别增长17.4%、8.5%、
17.4%和16%。
------外商投资下降。我国批准外商投资企业17100家,比1998年下降13。8%,合同外资
金额412。38亿美圆,下降21。3%,实际利用外资403。98亿美圆,下降11。4%。据透露,改革
开放以来,外商在我国投资总额已达3000亿美元。中国外商投资企业由第一家北京航空食品有
限公司开始,20年之后的今天,已发展到34万家,累计投资总额已达3000亿美元。外商投资企
业进出口总额已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一半左右,在外商投资企业的就业人数约占我国非农业劳
动人口的10%。
亚洲金融危机对于香港的冲击,暴露了国内大量“短期外债”,影响了我国的海外信誉
。11月15日,中美签署了关于中国加入WTO的双边协议。
-----货币流动性增强。1999年末广义货币M2余额为11.9万亿元,增长14.7%,增幅下降
0.6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增长余额为45837亿元,增长17.7%,比上年末提高6个百分点。流
通中的现金M0余额13456亿元,比上年增长20.1%,提高10个百分点。全年现金投放2251亿元
。全部金融机构的贷款余额为93734亿元,增长12.5%,各项贷款累计增加10846亿元。全部金
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108779亿元,增长13.7%,增幅与上月基本持平。货币流动性的增加与
降息和开征利息税有关。
-----货币流通速度有明显的下降趋势,说明了单位货币所支撑的实体经济在下降,符号
经济的活跃还没有转换为实际经济的活跃。
------财政收入高速增长,结构趋于合理。税收10311亿元,比上年增收1219亿元,增长13.
4%,税收占GDP的比重由11.6%增加到12.4%。其中,海关税收大幅度增长,净缴中央财政1589
.6亿元,比年初计划超收710亿元,增幅达80.8%。中央级税收收入5785亿元,增长14.9%;地
方级税收收入4527亿元,增长11.5%,增收458亿元;国内增值税、消费税“两税”收入完成4
846亿元,比上年增长6.4%,增收290亿元。证券交易印花税收入245亿元,增长19.4%。
3.政策及效应分析
-----财政拉动投资的效果递减。1998年8月财政部向国有商业银行增发1000亿元国债,用于
农林水利、交通通信、环境保护、城乡电网改造、粮食仓库和城市公用事业等基础设施建设。
1999年上半年发行国债3400亿元,8月30日又增发600亿元国债用于固定资产投入,使国债发行
总额达到4000亿元。
1999年财政收入突破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5%。1999年实际GDP增加7。1%,物价下降2%,名义
GDP增加5%。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高于名义GDP的增长。1998年我国国内税收增加了13%,名义
GDP增加了6。6%,实际税率(实际税负/GDP)提高了0。8%,边际税负为20%,减少了利润份额
,降低了利润预期。1998年我国宏观税负为12。4%,加上预算外收入大约25%。我国税收来源
的97% ;工商企业,以流转税为主,税收在价格之内,最后由消费者承担,而且无论穷富平均
承担。在通货膨胀时期可以收得到,在通货紧缩时期就难以收到。
民间投资持续不振。
-----作为经济景气的先导指标民间投资,在1999年下半年竟然下降,与国家投资增加3
0---40%,形成鲜明对比。我国社会总投资每年20000亿人民币以上,其中政府直接投资不过2
000亿,只占1/10,因此扩大政府投资的关键是能够改善投资环境,提高民间投资的边际收益
率,以有效带动民间投资。但是民间投资没有能够有效增加,1999年下半年,固定资产投资甚
至下降。投资不振的原因是:大多数传统商品的有效供给大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新的经济热
点难以
产生,企业预期利润率下降;企业债务缠身,面临资产重组、破产、减员增效等内部调整压
力,无心进行新的固定资产投资;市场准入制度门槛过高,新兴行业社会资源被强制性分配给
少数低效垄断企业,其它经济类型企业投资无门,传统行业无法激起大多数企业投资热情;银
行慎贷,其他金融机构受到整顿,资本市场不完善,企业得不到有效的融资服务;目前税收体
制对于企业投资极其不利。过大的政府规模占用经济资源,对私人部门具有挤出效应;并增加
政府机构之间的互相扯皮,办事效率下降,最终降低企业效率;少数人暴富在我国社会主义意
识形态下难以取得合法性而大量外逃,是我国渐进改革的基本矛盾,是民间投资持续不振的最
深层次矛盾。
-----制度性调整对原有收入分配关系和预期行为造成的冲击,加重了通货紧缩。首先,
大量下岗和失业使原来的工资成本转变为国有企业的利润,虽对国有企业解困创造了条件,但
不利于启动消费;其次,福利房的货币化吸纳了大量居民储蓄,居民用于购买其它产品的资金
大幅度下降;第三,民间信用的堵塞妨碍了民间投资的启动;第四,以粮食和棉花价格实行优
质优价为代表的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在短期内会影响农民货币收入的提高;第五,社会保障措施
出台滞后,增加了居民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第六,房地产、电信、航空、教育等部门
的垄断高价对其它商品价格产生替代作用。
------收入政策效果明显。提高公务员、事业单位职工、离退休职工、下岗职工工资和福利
待遇,8400多万人年增加1000亿元以上,按70%的消费倾向计算,加薪对GDP的直接拉动1%,
-----债转股是1999年国企改革的重要举措,它减少了国有企业的利息成本支出,免除了
还本付息之忧,国企是解困了,但是,它产生的奖懒罚勤效果无法衡量。存量资本处理固然很
重要,更重要的是如何防止新的不良资产的增加,要解决这个问题,恐怕只有加速金融体制的
改革与发展。
2000年发展趋势
1. 国有企业改革完善方针。
截至1998年底,国有控股企业中国家资本金所占比重为63.9%,部分行业中国家资本金所
占比重更高,如煤炭采选业国家资本金比重为94.5%、石油和天然气采选业为97.4%、有色金属
矿采选业为81.9%、非金属矿采选业为79.4%、纺织业为65.1%、橡胶制品业为65.1%、黑色金属
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为79.8%、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为66.4%、自来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为8
7.3%。在控股企业中,1998年底,国有参股企业共有3732户,总资产3850.94亿元,国家资本
金344.65亿元,占参股企业全部资本金的25%。
1999年中共中央14届5中全会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决定,再次明确了国有
企业改革的市场化方向。
----以“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为总原则,在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对国有
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提高国有企业的整体素质。极少数必须由国家垄断经营的企业,在努力
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时,国家给以必要支持;竞争性领域中具有一定实力的企业,要吸引多方投
资加快发展;产品有市场但负担过重,经营困难的企业,通过兼并,联合进行资产重组和结构
调整,盘活资产存量;产品没有市场,长期亏损,扭亏无望和资源枯竭的企业,以及浪费资源
,技术落后,质量低劣,污染严重的小煤矿,小炼油,小水泥,小玻璃,小火电等,要实行关
闭。放开搞活中小企业,采取改组,联合,兼备,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多种
形式,不搞一个模式。
-----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符合上市公司条件的国有企业,可通过境外资本市场筹集资
本金,并适当提高公众流通股的比重。有些企业可以通过债务重组,具备条件后上市。允许国
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按规定参与股票配售。选择一些信誉好,发展潜力大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
在不影响国家控股的前提下,适当减持部分国有股,所得资金由国家用于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
展。要完善股票发行,上市制度,进一步推动证券市场健康发展。
----国有经济需要控制的行业和领域包括:涉及国家安全的,自然垄断的,
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在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中的重要骨干产业。国家有关部门将国
有部门划分为6大领域,通信,铁路,银行,证券,期货,保险,航空,新闻,出版,电力,
烟草,核工业等领域的购并将受到限制。
但社会总体反映比较失望。比较大的金融措施如“债转股”,和启动股市,都着眼于为
国有企业融资解困,这种集中社会资源向国有企业倾斜,而不是彻底改革国有企业体制的办法
,已经引起了很大争论和担心,估计国有企业仍旧将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问题和产生金融风险
的根源。
政府在2000年的主要目标是:
----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除煤炭、军工等少数行业努力减亏外,机械
、冶金、石油和化工、轻工、纺织、建材、烟草、有色、电子、电力、黄金、医药等行业要整
体扭亏为盈,或者继续增加盈利;大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整体扭亏
为盈或继续增加盈利;大多数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工业亏损企业扭亏为盈或消除亏损;
----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特别是520户国家重点企业中的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符合条件的都要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标准,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
,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目标是:全国工业增加值增长8%至9%;社会消费
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9%左右;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800亿元以上。2000年债转股工作
的重点是抓好组织落实,要在上半年内签完债转股项目的协议。
-----努力将国有企业推向国际,通过将国企海外上市来实现。2000年将进一步做好石油
、石化、海洋石油和宝钢、铝业、电讯等企业集团海外上市融资的筹备工作,择机上市,促进
大企业、大集团跨国筹资和战略性重组。此外,还将会同有关部门,帮助具备偿债能力、经过
评估符合条件的国有大型企业发行企业债券。
2. 政府继续鼓励股票市场发展。(见后面章节)
3. 消费保持一定水平,难以实现升级。
政府准备以货币形式补贴没有分配的房子的人,并大幅度提高房租,进一步放宽消费信
贷条件,开辟住房二级市场以鼓励居民家庭购买住宅。减持一部分国有股为3000万老工人解决
社会保障---关于这个问题我和其他一些经济学家已经呼吁了5年,终于得到决策层认可。消费
难以启动的根本原因是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将在下节分析。
4. 货币政策效果有限。
1999年我国1年期储蓄存款利率降低到2。25%,并征收利息税20%,相当
于存款利率降低到1。18%。降低利率有3个作用:刺激消费,股票市场和住宅消费信贷,都因
为制度条件,收入条件的限制和居民预期支出增加等原因,而难以奏效。
在地方金融机构连续出现支付困难的时候,中央银行准备向地方金融机构贷款,保证居民提
款,维持金融稳定,同时刺激消费。但中央银行基础货币发行的3条渠道都不畅通:第一,以
财政赤字向银行透支,已经被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立法禁止;第二,购买外汇。由于1998年以来
人民币贬值预期促使资本大量外逃,国家收购的外汇减少,人民币基础货币就发不出来;第三
,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再贷款,因为商业银行本身行为的市场化,出现“慎贷”。相当比例的
基础货币压在农业发展银行,收购粮食,不能产生乘数效应。再加上债务链条增加,货币流通
速度放慢,货币政策难以奏效。中央货币当局对于2000年的货币政策仍旧保持谨慎提法:“积
极的财政政策,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预计2000年的货币供应量比1999年还要低。5. 大规模发行国债与增加税收并存的财政政策。
中央政府最大的措施是增加国债发行。1998年发行6591亿,包括2700亿
为国有银行补充资本金,也包括增加的1500亿特种国债,建设项目4800个:投资520亿修理长
江大坝,修建了容纳448亿斤的粮仓,公路8000公里,铁路1900公里,农村电网。1999年国债
发行4600亿元, 包括为基础设施建设和资产重组筹集资金而发行的600亿元特种债券。2000年
国债发行仍会增加,主要用于“开发西部大战略”。以多余的500亿斤粮食支援西部,在西部
“退耕还林”。总体来说,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一样,也是“积极”不起来的,因为税收的增
加,抵消了国债的扩张作用。
6.以未来国内市场换取外资进入。
2000年我国有希望加入WTO,外商投资会大幅度增加。目前国际证券投资比直接投资有更
大幅度的增加,我国如果能够以政策鼓励证券投资,扩大外商投资的领域,外资每年可进入4
00亿美圆。我国外债还本付息每年已经达到200----300亿美圆,估计在3---5年左右可以依靠
吸引外资保持国际收支的平衡。进口会由于降低关税而增加,进口的增长速度会继续超过出口
,净出口将减少,直至出现贸易逆差,净出口作为国民经济总需求的刺激因素将逐步消失。依
靠外资刺激经济的成本,将在5年以后集中付出,届时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人民币利润已经积
累到大约20000亿人民币,相当于我国国家外汇储备,如果在突发事件下突然集中要求兑换,
就相当于国际投机资本对于泰国固定汇率的冲击。
7.出口将有更大幅度的增加。
出口增加的根本原因,是国际经济形势趋于乐观,亚洲经济继续回升,日本,韩国和香港
经济都有明显好转,日圆升值;美国经济继续繁荣。由于美圆开始贬值,中国出口可能增加2
0---25%,人民币名义汇率在2000年不会贬值。
世界经济增长 (%)
1997 1998 1999 2000(预计)
美国经济增长率(%) 4。5 4。3 4。2 3。5
国际经济增长率(%) 4。4 3。6 4。2 3。88.国内经济预测上调增长速度,通货紧缩将持续。
11月份社会科学院预测2000年经济增长7。5%左右,12月中旬国家计委宏观经济课题组提高到
8%。中国证券市场设计中心认为,2000年上半年难以期望走出通货紧缩,总需求和宏观经济都
不会出现实质性的复苏。国家的货币政策仍旧避免使用“积极的货币政策”或“扩张性货币政
策”的提法,说明货币政策将维持目前的倾向,不会采取通货膨胀的措施刺激经济发展。财政
政策将继续通过发行国债刺激投资需求,但是在减少税收方面没有大的动作。这样可能出现的
效应是:政府增加支出的扩张效应被增加税收的紧缩效应所抵消,同时政府投资没有带动非政
府投资的增加,使得投资的增加逐步减慢。2000年的物价水平仍旧难以回升,就是说通货紧缩
将持续。国际内贸局对610种主要商品供求关系的分析,供求平衡的占132种,供过于求的478
种,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9.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将继续。
中国正式加入WTO,某些影响将逐步出现。一些资本密集型部门及保护程度比较高的部门
,如电子,汽车,化学,制药,机械,通讯设备制造等可能受到较大冲击。在服务贸易方面,
将逐步实行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外资将在银行,保险,商业,批发,零售,建筑
,运输,通讯,法律,会计等行业占据一定市场份额。在一定时期会造成传统产业的企业困难
和失业增加,同时会增加对高技术人才和年轻人的就业需求,而且会赋予高报酬,进一步拉开
高技术专业人才,高级管理人才与一般职业的收入差距。
10.政府将鼓励中小企业和民间投资。
政府投资未能够有效带动民间投资的一个原因是我国中小企业处境非常困难。中小企业
就业份额占我国工业就业的85%,商业零售的90%。1997年乡镇企业增加值占GNP的30%,出口交
货值占40%,税收占26%,农民纯收入的26%来自乡镇企业。但是在1997年乡镇企业亏损面达到
15%,比上一年增加7个百分点。不公平的政策环境,不规范的竞争秩序使得中小企业资金困难
,负担过重。
各级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民间投资,包括对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担保,降低市场准入
的门栏,可望有一定的发展。二.内需还是外需-----理解中国经济形势的关键出口突然增长:中国经济增长“柳暗花明”
我国出口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即直线滑落,1998年仅增长0。5%,1999年上半年为
负增长。下半年突然大幅度增长,全年增长6。1%。2000年1月份,出口比1999年1月增加了47
%,为168亿美圆,进口增加54。4%,为153亿美圆;外贸顺差15亿美圆。一般贸易增加70%,加
工贸易增加30%。
出口大幅度增加的原因是:第一,政府提高出口退税率2个百分点,使综合退税率达到15%;第
二,国内通货紧缩,消费品零售物价指数降低3个百分点。此两项因素使得人民币实际汇率贬
值到1:9以上,由于出口退税是以财政手段刺激出口结构,所以比总量估计,力度要大。第三
,亚洲经济迅速恢复,这从出口增加的地区也可以看得出来。1999年上半年我国出口负增长,
只有浙江出口增加了30%,这是因为浙江家族企业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已经具有非常高的国
际竞争能力和稳定性,不受国内经济调整的影响。这次是广东出口增加了63。2%,高于全国平
均水平15个百分点。这很可能是香港经济,亚洲经济恢复的结果。中国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坚
持人民币不贬值的政策,承担了出口两年下降的损失,但对于稳定亚洲经济局面,促进危机各
国改善国际收支逆差,有关键的作用。亚洲各国经济的经济迅速恢复,反过来拉动了中国的出
口,出现了“双赢”局面。第四,美国经济持续繁荣。美国是我国最大的出口市场。我国对1
0个主要贸易伙伴出口的增长率均超过20%,机电产品,服装,纺织,塑料制品等劳动密集型产
品均快速增长。
2000年的美国经济,亚洲经济和世界经济,总体状况不会比1999年差,甚至可能更好。
我国面临加入WTO,将全面取消国有企业对于外贸经营权的垄断,国内企业将扩大向海外
的投资。我国劳动密集型和一部分资本密集型产品已经具备了国际竞争能力,随着改革开放的
深化,这部分比较优势必然更加发挥出来;同时我国将增加对国际特别是美国,高科技产品特
别是服务贸易的进口。美国商品贸易的逆差扩大到年3000亿美圆,但是我预计,贸易保护主义
将会受到抑制,发达国家将以服务贸易的顺差弥补商品贸易的逆差,比如美国的服务贸易顺差
已经达到1000亿美圆,估计数年后将弥补商品贸易顺差。
在这种国际交换格局下,可以预见,中国大陆可能出现进出口同时增加,引进外资和海
外投资同时增加,贸易顺差和国际收支顺差将逐步减少。2000年,出口可能出现25%的高速增
长,特别是上半年,出口可能增加40%以上。这是由于“同比”的技术性原因,去年上半年出
口增长低,甚至是负数,今年上半年必然非常之高。下面是我对2000年出口形势的判断。
中国大陆出口增长率 %
一季度 二季度 三季度 四季度 全年
1999年 --7。9 --2。3 14。5 16。9 6。1
2000年 40 30 20 10 25在我们庆幸出口突然出现的高增长,使外部需求重新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时候,所“忧
”的是:政府持续了3年的“启动内需”,究竟如何?中国目前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究竟是
内需,还是外需?“净出口”与 中国经济周期所谓“总需求”,包括内部需求(政府投资和消费,民间投资,民间消费),和外部需
求(净出口),注意:净出口不是总出口,而是总出口减去总进口。净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
贡献并不象人们想象的那样大,只是在 1990,1994 和 1997年国内经济萧条时期比较突出(
见表)。
表 净出口对中国GDP增长的贡献
年 份 消费的贡献 投资的贡献 净出口的贡献
1979 81.19 20.56 -1.75
1980 74.73 24.26 1.01
1981 95.12 -2.57 7.45
1982 55.94 30.49 13.60
1983 65.17 41.70 -6.87
1984 61.94 42.61 -4.55
1985 66.26 56.36 -22.62
1986 57.36 34.30 8.34
1987 55.04 28.82 15.54
1988 65.39 40.18 -5.57
1989 67.90 34.05 -1.95
1990 43.63 18.83 37.53
1991 60.14 36.24 3.62
1992 61.23 46.23 -7.46
1993 48.98 62.08 -11.08
1994 58.90 30.10 11.00
1995 54.26 37.33 8.41
1996 54.30 46.94 -1.24
1997 55.56 25.23 19.16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摘要》1998年计算中国外贸的波动很大。1980---1990 年,进出口总额增速的波峰为 30%,波谷为 -5。4
%,相差 35。4 个百分点,比世界平均水平高 10 个百分点。出口波动与世界水平相当,而进
口波动幅度竟然达到 66。6 个百分点,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 40 多个百分点,这是中国经济
增长大起大落所造成的。
国内经济周期对净出口的影响,比汇率贬值要大。1978年以来,国内真实总需求与潜在
能力的偏差,一直是决定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的最基本原因。净出口与国内经济周期有着逆调节
关系。在国内需求不振时净出口增加可以保持国内一定的经济速度。据宋国青的计算,1985-
---1988年,国内需求强劲,1985年出现大幅度净进口,但是国家外汇储备从1994年底的82。
2亿美圆下降到 1986年底的20。7 亿美圆,1988年即无外汇进口平抑国内物价。 1992----19
94 年,我国实际GDP的实际增长率大于潜在增长率共计8。5个百分点,应该扩大进口,但是出
于对以后外汇不足的担心,反而以汇率大幅度贬值促进出口,这种反向调节形成了改革以来最
高的通货膨胀率。1995----1997年,实际增长率低于潜在增长率共计3。8个百分点,1998年仍
旧低于潜在增长率1。7个百分点,净出口肯定增加。
表 净出口与经济周期的关系 (%)
年度 潜在GDP 实际GDP 总支出(投 总支出超过 净出口占 GDP超过
增长率 增长率 资加消费) 实际GDP 实际GDP 潜在值比例
增长率 比例 比例
1990 9.3 3.8 -0.1 -8.3 2.8 -5.7
1991 9.1 9.2 9.1 -8.3 2.9 -5.6
1992 9.5 14.2 16.4 -2.6 1.0 -1.5
1993 10.4 13.5 16.9 3.2 -2.0 1.2
1994 11.6 12.7 9.0 0.7 1.3 2.1
1995 11.3 10.5 10.1 -0.3 1.7 1.4
1996 10.9 9.7 9.1 -1.9 2.1 0.2
1997 10.6 8.8 6.6 -5.5 4.1 -1.4
87--97
10.4 9.7 9.3 -1.6 1.2 -0.5
1998 9.5 7.2 8.6 -6.2 2.9 -3.5
1999 9.0 9.7 11.5 -4.4 1.6 -2.8
资料来源: SEED 联办研究报告 1998.3.13.1999年“净出口”下降之迷
1999年国内需求并未全面启动。虽然政府投资有大幅度增加,但没有能够带动民间投资
;消费增长也不高,通货紧缩在继续,经济增长率比1998年降低了0。7个百分点,潜在增长率
仍旧大于实际增长率,经济形势没有出现趋势性的转折,这是每个人的经验判断就可以得出的
结论。1999年GDP增加7。1%,只能来自于外部需求(净出口)的增加,这是符合“经济萧条时
期净出口拉动经济”的一般规律的。但是,统计数字却给我们提供了相反的结论:
进出口总额3607亿美元,比1998年增长11.3%,;
出口总额为1949亿美元,增长6.1%,即111亿美圆;
进口总额1658亿美元,增长18.2%,即256亿美圆;
贸易顺差(净出口)291亿美元,下降145亿美元,(即256-111==145)。
外汇储备1546.75亿美元,增加97亿美元。
关于净出口问题,是理解1999年经济增长的关键。相当多的宏观经济形势分析,都简单
地根据上述统计数字,断定1999年净出口下降145亿美圆,即外部需求下降了,中国经济增长
7%,完全归功于内部需求的启动而有余。上述统计和结论肯定是完全错误的,因为它违背了人
们的基本感觉和经济基本规律。
统计数字告诉我们,1999年增加了256亿美圆进口。进口包括3部分:外商直接投资设备
进口(这部分进口国内没有付外汇),国内企业在国际市场购买的生产资料,消费资料。外商
直接投资的设备进口在1999年下降了大约40亿美圆,加到其余两部分上,则增加大约300亿美
圆的进口----在1999年国内通货紧缩形势下,这是不可能的。生产资料进口与国内投资有非常
密切的正相关关系:投资上升以后大约4个月,以钢材为代表的生产资料即大量进口。消费资
料进口与国内收入正相关。1999年国内投资和消费都没有大幅度增加,进口何以增加300亿美
圆?表 工业增长与进口额增长的关系年 份 工业增长 (%) 进口额增长 (%) 两种增长之比
(亿人民币) (亿美圆)
1985 3163 25.7 343 35.4 1.38
1986 3573 13.0 331 -3.6 -0.28
1987 4262 19.3 334 1.0 0.05
1988 5416 27.1 399 19.3 0.71
1989 6241 15.2 391 -1.8 0.12
1990 6610 5.9 330 -15.6 -2.64
1991 7703 16.5 638 93.3 5.66
1992 9506 23.4 806 26.3 1.12
注:工业增长速度与进口额增长速度均按当年价格计算其增长比例超过按可比价格
计算得出的增长比例。
资料来源:《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1992)
可以肯定,1999年进口在实际上不可能有如此大幅度上升;同时在统计上,进口的确上
升了300亿美圆。能够解释这个矛盾的关键点是:1999年对于走私的全面打击,使原本就存在
的“没有在海关登记的进口”(走私),变成了正式登记的进口。这部分进口究竟有多大?1
998年关税800亿人民币,1999年增加700亿人民币,达到1500亿人民币。这增加700亿元关税如
果都是打击走私的结果,按照海关一般破案率(17%)倒除,为4118亿人民币,500亿美圆。如
果只有一部分是打击走私的结果,也不会少于300亿美圆。
结论是:1999年净出口没有下降,而是增加了200---400亿美圆,超过绝大多数年代。我
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来自于外部需求(净出口),而不是内部需求。至于为什么内部需求迟
迟不能启动,为什么相当多的宏观经济分析,特别是那些依据经济理论的“优势”,想“通吃
一切”,到处分析经济形势的“主流经济学家”,竟然在基本判断上发生如此大的错误,值得
深思。
第二章 深层次矛盾能够解决吗?一.收入分配如何调整?上述分析为一个关键判断提供了根据:这就是,经过政府3年启动内需的努力,内需仍旧未能
够启动,1999年下半年和2000年的经济增长仍旧主要依靠外部需求,依靠世界经济和美国经济
的好转,国内价格下降和出口退税。启动内需,涉及国内利益格局的大调整,回避深层次矛盾
,是根本启动不了的。
(一) 第一个深层次矛盾,就是需求主体的变换。
之所以必须大幅度降低价格才能够启动内需,是因为中国的需求主体正在发生深刻的变
化。改革开放20年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需求主体”有3部分人:
首先是外国人,拉动中国的出口,平均每年增加15----20%,从1978年的90亿美圆增加的199
9年的2000亿美圆;其次是单位购买力,1998年在党政军机关与其所属公司全面脱钩,和废除
福利分房之后,单位购买力即趋于饱和;第三是暴富阶层,其需求在1998年全面饱和有两个标
志,一是豪华别墅积压了6000万平方米,被迫大幅度降价甩卖;二是以“三陪”为中心的地下
性产业全面过剩。估计全国“三陪小姐”有500万,每个人可以带动3个辅助就业,即是2000万
“潜在就业”人口;如果每个“三陪小姐”每年平均得到100000元小费,1年即是5000亿人民
币。如果储蓄50%,即有2500亿进入消费;如果消费乘数是4----5,就是12000元人民币的消费
,相当于GNP72000元的10---15%;1年5000亿小费转移,如果有70%进入企业成本,即降低了企
业利润,可能相当于企业的亏损额。这说明:3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已经缺乏动力,企业投资和
个人的创新不足,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依靠所谓半地下的“无烟产业”。
上述3种人的需求在1998年已经基本饱和,中国经济必须更换需求主体,依靠城乡普通居
民的需求才能够继续增长,同时必须改造供给结构。因为有钱单位和有钱人的需求,包括相当
比例的进口轿车,手机和奢侈消费品,这是对外国商 品的需求;在国内是豪华别墅,高档消
费品,贵族教育,高速公路,都是一些高质量,高成本,高附加价值,高价格的东西,这就决
定了中国的供给结构,过度追求高利润,高资本和技术密集,依靠进口原材料,高工资,低就
业。这样的由少数单位和富人带动的需求结构,和为他们服务的供给结构,从性质上讲不能带
动大众消费,不承担巨额亏损也不能转换成大众消费,社会的需求和供给出现断层。当少数人
的需求饱和以后,那些高成本豪华产品与大众无缘,相对生产过剩必然出现,靠经济总量的扩
张,难以摆脱。
所谓启动内需,就是要让另外3部分需求成为主体:一是以政府为主体的社会投资需求,
即基础设施,环境保护,教育科技,社会保障,国土整治,医疗卫生,国防公安,农村城市化
等8个方面,应该由政府进行基本投资,提高民间投资的边际收益率,吸引民间投资进入。二
是农民需求,主要是住宅,教育,农用汽车和家用电器,农民收入的提高成为关键问题。三是
城市居民需求,主要是轿车和住宅,那么城市建设,环境保护,消费信贷,住宅二级市场等都
需要配套性地解决,以降低交易成本。
与上述需求相适应的供给条件是非常苛刻的,因为广大普通居民的行为完
全不同于缺乏价格弹性的单位购买力,他们需要的是企业提供多样化,合乎质量,价格便宜
的产品。这就需要我国的产业结构和企业制度,进行有效的改造,能够提供这样的产品,也需
要必要的社会条件。社会学家孙立平指出,中国处于耐用消费品时代,正在从生活必需品向耐
用消费品转移,但第一,农民被甩在工业化之外,农民工生产万家乐,但自己不能用热水器,
建楼但是不住楼。只有消费者比生产者多,产品才能卖的出去。现在4亿人提供第二,三产业
的产品,但只有4 亿消费者,城市中3亿,加上农村中1亿富裕农民。中国有50%的人口还买不
起耐用消费品,另外有5%的暴富阶层使用进口货,产品如何不过剩?第二,制度影响预期,消
费者的选择是有制度背景的。社会保障制度与耐用消费品时代是匹配的,社会保障制度滞后,
居民预期收入减少,预期支出增加,只增加储蓄而不增加消费。
第二个深层次矛盾,就是两极分化。
收入分配,是每个人都清楚的“模糊问题”1999年,是中国少数经济学家的“世纪末”
,他们的表现最差。第一个表现,是以人民代表和学者身份,替暴富阶层讲话。某一经济学家
以“全国人民代表”的名义,公开答记者问,说启动内需不能调整社会分配关系,这是“小农
平均主义,红眼病”;不能提“社会公正”,这样会“造成历史倒退”。第二个表现,是以“
学术标准”为名搞宗派和话语霸权。某些人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屡断屡错,为了掩盖自己的错
误与无能,一方面以数学模型压人,一方面“挟洋以自重”,搞什么“财富论坛”,“国际脑
库论坛”,让外国人来谈“21世纪的中国”;又在国内搞什么“50人论坛”,带有排斥异己的
封闭型小圈子特征。他们一方面“庸俗”的很,积极在报刊电视台炒作,到企业拿课题费,到
处讲经济形势,抓热点;而每当自己预测错误,就说自己是“搞理论”的,可以对实践不负责
任。
第三个表现,是一方面宣布“经济学无道德”,一方面又回避某些关键问题的实证研究
。1998年于祖尧写了“中国暴富阶层”,我写了“权力资本化”,都是实证性的,但是被某些
经济学家所轻视,说是“没有模型”。他们的预测虽然错了,都是有根据的,我的预测即使再
对,也是没根据的。少数经济学家虽然鼓吹“经济学无道德”,他们却没有进行过什么“实证
分析”,我虽然被社会上称为
“平民经济学家”,却是非常遵循“实证性”的。比如我一再提出的收入分配,特别是灰色
收入问题,就不是一个价值判断,而是一个实证性判断。我反对腐败,主张调整收入分配,首
先不是出于道德和同情,也不是出于对某种制度的向往或者厌恶,最直接的原因却是一个非常
现实的问题:城乡居民有多少钱?能不能拉动经济增长?
中国经济学家最为回避的“实证研究”,就是收入分配。收入分配在中国究竟如何?作
为一个实际问题,每个人都清楚,因为大家都十分清楚自己的收入,对于社会总体收入分配状
况也有一个大致估计。但收入分配作为一个“学问问题”,又非常模糊,因为我国没有实名财
产制度,许多存款,股票和房地产都是假名字,国家正式统计数字不包括灰色收入,难以进行
精确的研究。世界银行估计1998年中国基尼系数为41。5,比世界平均水平39。6高1.9个百分
点,发达国家六国平均为32。7,比中国低8。8个百分点。我国10%收入最高的人占有30。9%的
国民收入,世界平均水平是31。2%,比发达国家6国高6。2个百分点。这个系数已经很高,还
没有加入灰色收入部分。
估计中国的收入分配,有几个方面:
第一, 单位正式收入。包括工资,奖金,奖金又包括货币和实物两种。小
费是服务人员在本单位为顾客提供服务得到的额外报酬。
第二,单位福利。一部分是单位所负责的社会保障,主要是住房和公费医
疗;其他如汽车,微机,手机,旅游,出国,培训等等。随着各单位收入差距拉开,这部分
收入相差越来越悬殊,主要为单位领导人支配和享用。如果是权力单位利用权力得到的,就具
有灰色收入性质。
第三,第二职业,是个人在单位之外的兼职所得,包括律师费,讲课费,稿费,编辑费
,演出费,课题费,评审费,出诊费,名人出场费等等。
第四,灰色收入。指那些法律规定不清,难以区分其合法性的收入。比如
在商业,采购,广告,贷款,报导,发稿,评审等活动中,凡是有“审批权”的地方,都有
为了得到批准,或者为了尽快得到批准,得到有利于自己的政策,而广泛进行的“寻租”活动
,手法灵活多样,除传统的回扣和请客送礼外,早已经变本加厉,加上了邀请出国考察,安排
子女亲属出国留学或者关键单位关键岗位等等。
第五,实际消费。如领导干部干部异地任职,一个人住一个楼是普遍的事,在行政开支
中占了很大一部分。其余各项在执行公务,出国,调查研究,检查评比中的实际开销,超标住
房等,数额应该比货币形态更为巨大。计划经济下一个9级干部工资249元,但是在“干部招待
所”中居然有54所房子归其使用,每月费用20000元。时至今日,难道不是大大增加的趋势吗
?
上述收入和实际享受究竟有多少,难以统计,但并不说明它不存在,不说明
可以不研究。恰恰相反,正因为它的“模糊”,又对经济,政治和社会有重大的影响,所以
才需要课题经费,下功夫研究。退一步说,不能精确研究,并不说明不能研究和判断。我们说
中国人口在12亿到13亿之间,一差就是1亿,也不妨碍作出“中国人口世界最多”这样的基本
判断。太阳究竟有多大,谁也没有量过,但是我们都知道太阳比地球大。对中国的收入分配,
政府和经济学家讳莫如深也没有用,老百姓心里是有一杆称的。他们可能不懂那些复杂的数学
模型,也没有课题费去进行“实证性研究”,但是他们有表达自己看法的方式,比如不断丰富
,不断创新,广泛流传的讽刺性的谚语,“小道消息”,就是中国老百姓智慧的反映,相信其
历史价值会超过许多经济学论文。
与丰富形象的民间谚语相比,10年来追求“与国际接轨”,培养“跨世纪学术大师”的
中国经济学界,至少在中国社会收入分配研究方面,表现得才穷智竭,缺乏基本的勇气。我见
过一本中央党校的专著,言是中央非常重视的收入分配课题,但是通篇,只是机械使用国家统
计局正式公布的家计调查,根本没有对灰色收入进行充分的估计,轻易得出“中国没有两极分
化”的结论,有些国际课题也是如此。这样的结论显然违背大多数人的基本判断和基本常识,
没有做到“经济实证”,有替暴富阶层掩盖和辩护之嫌,难怪经济学家在社会上的形象越来越
差。多亏中央领导人,外国研究者和中国老百姓,都有自己的判断力,否则岂不是要误导大家
?
林肯有一句名言:“你可以在一定时期欺骗所有的人,也可以在所有时期欺骗一部分人
,但不可能在所有时期欺骗所有的人”。经济形势的发展特别是消费需求不足,使人们发出越
来越多的疑问:老百姓为什么不消费?银行里不是有60000亿居民存款吗?经济学家的解释是
:预期收入降低,预期支出增加了,老百姓有钱不愿花。这就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问题
:改革成本不能再向居民转嫁,应该首先由国家财政承担下来,然后由全社会各个利益集团按
照其在改革中获得的收益来承担改革成本,很明显,国家应该通过打击腐败,实行实名财产(
存款,股票,房地产)制度,征收高额累进所得税和遗产税,让暴富阶层承担主要的改革成本
。
人们进一步提问:老百姓究竟是有钱不消费,还是本来就没有多少钱?中国的财富分配
究竟是一个什么样子?经济学家讳莫如深也没有用,和老百姓耍弄
“X。Y。Z。”也没有用,这次是政府部门首先披露。1999年8月份,财政部副部长高强在中
央电视台公开答记者问,解释对居民存款征收所得税一事,他说据我们估计,10% 的居民占有
66% 的存款。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如果加上股票,房地产和外逃的2000亿美圆,中国两极分
化严重得惊人。于是又有人民银行的储蓄调查出台,说70% 的储户占有42 % 的存款,否认两
极分化,这是在假名存款下统计的,不足为凭。根据南开大学陈宗胜的研究,如果加入灰色收
入,中国的基尼系数可能达到59%,这个令人吃惊的数字,应该是可信的。
温铁军指出,我们不应该被农村的假象所迷惑。近年来许多地方农民收入的增加,其实
是卖不出去的粮食和其他剩余农产品库存的增加,农民的需求并没有增加。1979----1985 年
7年,农民收入年增加速度为15。2%,在1986----1997年12年间,农民收入年增加速度下降到
4。1%。农民收入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前7年是农民货币收入的增加为主导,同时促进了消费品零售额的增加,年增加
18%,而在后12年,主要是粮食库存的增加。1997年农民粮食库存相当于5000
万元,占12年农民收入增加的一半。扣除以后农民收入年平均增加速度只有
2%。
更加严重的是不同地区农村收入差别显著。沿海地区与内地农村人均收入差别达到80%。6亿
农民在后12年可比货币收入平均每人每年只增加了7 块钱,相当于沿海农民货币收入增长的1
/50。半数以上农民收入下降,是经济增长乏力的基本原因。
中国两极分化相当严重是不争的事实,不信,可以建立实名财产制度以后再统计,但是
少数人极力反对实名财产制度,说什么是邓小平让我们发的财,建立实名财产制就是否定邓小
平路线;实名财产制度会使富人恐慌,转移财产,好象在此以前他们没有转移似的。这就正好
反证出,中国少数人掌握了大多数财产,而且来源不合法,不宜示人。最近在网上出现了揭露
某些著名经济学家家族暴富的匿名材料,如果我们这些经济学家,不想在网上被人诽谤,就应
该主动建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尽快实行实名财产制度,首先是那些“精英们”-----政府官
员,企业和金融界的领导人,大款,大腕们,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首先要向社会公布自己和
自己直系亲属的财产。“名人无隐私”,这是你作为名人的代价,必须要接受社会监督,忍受
社会舆论的质疑,炒作,非议甚至诽谤。否则,一个社会,岂不是要被少数人给“通吃完毕”
了吗?
寻租理论的遭遇
在第二职业和灰色收入非常大,又没有统计的情况下,最好的分析收入分配的思路是“
寻租理论”。“寻租”在权威性词典中被定义为“直接的非生产性寻利活动”,指利用资源并
通过政治过程获得特权,构成对他人利益的损害大于租金获得者收益的行为。寻租理论在西方
已经有30年历史,从分析关税,垄断和偷窃的福利成本入手,已经超越了经济学,进入政治学
,社会学和东方文化学的研究。但即使在美国,寻租理论也受到非常不公正的待遇。
美国经济学家塔洛克在1966年即奠定了寻租理论的基础,但是美国的权威杂志《美国经
济评论》不予刊登,使寻租理论的传播推迟了至少7年。非常奇怪的是,1974年同一杂志却刊
登了克鲁格的《寻租社会的政治经济学》,因为她对寻租的分析集中在印度和土耳其,而塔洛
克是针对美国竞选制度的,他认为独裁社会的寻租比民主国家更多,落后社会的体制就是一台
精心设计的,把租金转移给独裁者朋友和亲密支持者的机器,但是他选择美国进行研究,因为
可以得到更多的数字。为什么同样的理论,以本国为案例就不可以,以外国就可以?除去利益
集团的反对以外,塔洛克特别提到学术界自身的弊病,匿名评审制度的评审人水平和动力都不
足,往往注重论文的技术性而不是开创性,而且不愿意接受那些针对自己国家弊病的文章,新
的学术成果对于传统理论有突破和否定,如果是分析外国情况就没有问题,如果分析本国情况
,就会否定那些评审人自己。因为那些权威们不愿意承认自己曾经给学生们散布过错误观念,
这些观念导致了学生们对于本国状况的错误理解。
从塔洛克在美国的遭遇,不难估计到中国的经济学家如果要研究中国的寻租问题,会受
到多么大的压力,但是部分经济学家一直坚持研究。《战略与管理》在1998年发表两篇论文,
在国内外引起很大反响。我在1997年指出中国渐进改革的基本矛盾,是权力资本化与社会主义
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20年来中国的权力向资本的转化,经过了商业资本,生产资本和金融资
本3个阶段,其中少数人利用权力及其他资源为个人获取的利益,有30万亿人民币之多,相当
于6年的国民生产总值,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能承认,也不能规范这个权力资本化的客观
历史过程。社会学家孙立平指出中产阶级很难形成,高收入层在总收入中比例过大,不仅侵占
了低收入层的份额,也侵占了中等收入层的份额,1994年我国最高收入的1/5家庭占有全部收
入的50 %,中间的1/5家庭只占有总收入的15 %,中间阶层实际上被推到中下层的地位上。以
某种血缘关系为纽带而形成的一个集政治,经济,文化资本于一身的特殊垄断集团,善于从体
制和市场两个领域中吸纳和动员资源,中国的两极分化在未来5年还会更加严重地扩大。
根据寻租理论进行的推算,虽然没有完整的统计数字为根据,但是并不影响基本判断:中国
的收入分配差距已经十分悬殊,富人的消费已经饱和,大多数人的消费水平还相当低,农民卖
不起彩电和电话,而城市居民买不起汽车和住宅。能够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的住宅,汽车
(及其费用),通讯与电脑,教育,旅游(主要是民航),之所以启动不了,主要是因为价格
太高。前20年中国需求主体是外国人,单位和富人,他们的购买力造就的供给体制,是制造高
价豪华产品,充满暴利和多中间环节的,想要适应普通城乡居民的需求,只能大幅度降价。企
业银行和财政,都将承担巨额亏损。因此我对中国经济走势作出的判断是:由于两极分化已经
十分严重,需求主体的变化和供给体制必须改造,中国的物价,经济速度都将持续下降,社会
矛盾将突出起来,需要进行大幅度的社会资源占有和分配关系的调整。对于中国两极分化的估
计是否正确,可以从中国的消费是否能够很快启动得到证明,如果中国在未来数年不能摆脱通
货紧缩和消费萎缩,那么“两极分化”的判断就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如何调整收入分配?有些经济学家最忌讳别人谈收入分配,谈社会公平,谁要谈,他就给扣上“小农平均主
义”,“反对改革开放”的大帽子;或者以学术面孔说什么,经济学是主张效率第一的,经济
学是不讲道德的,改革开放需要牺牲一代人,经济学是讲如何做大蛋糕的,不能讲如何分蛋糕
。除去利益动机以外,一部分经济学家不愿意实证收入分配特别是灰色收入,含有非常明确的
价值取向,他们认为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通过腐败和贿赂即寻租方式,不是最优也是
次优,寻租可以减少体制改革成本。他们的错误在于忽视了寻租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变成市场
经济的障碍,在造成经济和社会危机后,甚至会导致计划经济的回归。从经济学家对于中国收
入分配的研究,非常清楚地说明经济学,至少是直接涉及经济利益关系的研究领域,是有明确
的利益导向的;既得利益者是反对进行实证性研究的,只有那些利益受损的社会集团,才会要
求进行公开的实证性研究。说经济学可以完全价值中立,尤其是经济学家可以摆脱自己的立场
和价值取向去“实证”,恐怕有自我标榜,自欺欺人的味道。
目前中国的情况是:这块蛋糕已经难以继续做大,而且是由于蛋糕分配得太不合理,使
广大居民缺乏购买力造成的。经济学是研究资源有效配置的,恰恰是分蛋糕的问题!经济学对
于各个社会集团的利益,什么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效率损失,福利损失,都是非常清楚
和形象地使用图表表现出来,而在中国却很少有人对于改革过程中利益分配进行研究。西方经
济学在中国的表现,大大不如其本身的价值,中国一部分经济学家这样表现,不仅砸自己的牌
子,也砸了西方经济学的牌子。
中国经济学家面临的最为尴尬的问题,就是如何面对渐进改革过程中的利益转移。经济
学是研究利益关系的,但是渐进改革的特点是利益转移的隐蔽性。就是说,如果你想真正把隐
蔽的利益关系公开描述出来,你就会违背渐进原则并得罪那些既得利益集团;如果你想使用经
济学来掩盖利益转移,你就背离了经济学的基本精神;既不能实证又不应掩盖,经济学在中国
可以说用处不大,但经济学又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第一“显学”,经济学家大多数名利双收,
其中矛盾昭然若揭,随着经济高速增长的阶段性大调整,经济学家出现分化,经济学面临危机
也是必然的。
1999年上半年,在通货紧缩的压力下,决策者终于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收入分配差距已
经过大,并采取收入政策,将城市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提高了30%,但仍旧难以启动内需,说明
中国收入差距的确相当悬殊了。这种从增量上调节收入分配已经难以持续,因为政府财政没有
能力。从存量上调节收入分配的关键措施是实行实名财产制度,一是将来源不明的财产没收一
部分,二是为实行高额累进个人所得税和遗产税创造条件。其他从根本上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的
办法有:以国债调动农民劳动积累,从事国土整治和农村城镇化,提高农民收入以购买工业品
,并从根本上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精简机构清除腐败;变现部分国有资产建立社会保障基金,
为下岗工人解决养老金和公费医疗。总之,不能够把公平与效率对立起来,市场效率的前提就
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公平交易;也不能永远把效率置于公平之上,这在80年代是必要的,在目前
调整社会分配关系,就应该更加注重社会公正。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的责任,就是把中国社会
的实际收入分配状况,对国内外“实证”清楚。二.行政垄断如何破除?在外部需求与内部需求之间,很明显,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仍旧在依靠外部需求,内部需
求难以启动。这个结论是我在1998年得出的,我的根据就是权力向资本转化的最基本的一个“
实证”:20年有30万亿财富转移,中国两极分化已经相当严重,不进行社会收入分配的重大调
整,内部需求难以启动。中国经济的外向度(外贸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已经达到45%,而
国内消费率太低,1981年每年下降0。6个百分点,1998年下降到47%,而国际平均消费率高达
70%。
内部需求难以启动,除去收入分配差距以外,还有价格太高的因素。经济学最基本的原
理是: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供求关系也由价格决定。高价格打击需求,低价格刺激需求,特
别在价格弹性高的产品(如住宅,汽车,通讯,耐用消费品)是如此,特别在中国需求主体从
富人和单位购买力,向普通居民家庭转移时是如此。未来能够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的5大
产业,无一不需要大幅度降低价格。
-----汽车及其收费。在WTO一节中解释。
-----电信费用。在WTO一节中解释。
-----住宅价格。下面引用我的一位朋友,北京市某房地产开发公司经理的报告。
全国商品房价格平均售价
(每平方米/元)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全国价格 703 802 1050 1209 1409 1743 1766
北京价格 1000 4000
北京市房地产价格一直高居不下,是因为有大量中央机关,和各地公司办事处,目前外
地有钱人亦大量进京。1998年北京二环一带商品房价格每平方米8000------10000元,三环60
00----7500元,亚运村6500元,方庄6500----8500元,西客站周边6000----7500元,北四环也
达到5500元,望京,丰台,海淀为2500----6500元,郊区亦达到1500---3000元。
1997年国家取消48项收费,北京市取消25项以后,住宅价格构成如下:
1)。征地及拆迁补偿费每平方米630----3000元;
2)前期工程费;
3)小区工程费;
4)房屋建安工程费每平方米1200----1700元;
5)公共配套设施费100-----800元;
6)管理费,1----5项之和的2。5%;
7)四源费(红线内),包括:自来水每平方米12元,污水处理10元;供热
30元;煤气建设29元;
8)大市政费每平方米100----400元。
9)执照费;
10)两税一费:营业税(销售收入的5%),城市维护费,教育附加(营
业税额的10%);
其余:电贴,用电权,防洪,土地使用费,土地增殖费税(增殖额30---60%),土地收
益金,手续费,契税(房价的6%),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工商统一税,
所得税,印花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投资额5%,节能型免),利润,贷款利息(6%
),登记费。27项费用合并7类:土地出让金14%,征地拆迁费15%,建筑安装费48%,公共配套
设施8%,贷款利息7%,两税一费5。5%,销售交易费包括用电2。5%。降低房价的办法是:
1)严格规范规划,制止地价炒作。炒地皮的关键是规划被随意更改,原始规划容积率为
1,更改以后可以将容积率提高几倍。在北京市,有的房地产拿到地皮的时候,已经被炒到了
每平方米2500元。
2)剔除市政公共设施费用。
3)合理拆迁。防止各个权力部门在拆迁中索取利益。
4)对于普通住宅开发,政府应该进一步减免收费。
5)鼓励居民组织住宅合作社,自己进行公开招标,组织售后服务。建筑材
料在建筑成本中占70%,以公开招标取消中间环节,可以降低建材价格15%。
对于普通居民住宅,政府减免税费可以降低价格30%,中间环节降低20%,住宅价格可以降低
50%。再加上银行的30年期,利率3%以下的贷款,住宅很快可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4.旅游价格,主要是飞机票。
民航本来已经普遍打折,旅游可以6折。但是1999年中国民航一律取消打
折,本系统可能增加了数亿元收入,但是打击了全国的旅游。这就是垄断高价的危害。
5.教育。降低学费,关键是国家进行基础投资,发展函授教育。可以用国债购买电视送
给农民家庭,通过卫星通讯系统,将大部分大学课程进行函授。大学每年集中两个月考试即可
。如此大学可以扩大4倍招生,降低1倍学费。彩电行业业可以得到大量国家定货。
大幅度降价才能启动内需,但是企业降价总是不到位,形成一种长时期小幅度降价的通
货紧缩趋势,一旦形成通货紧缩预期,消费者就更加不买东西。因此应该一次性大幅度降低价
格,特别是垄断价格,将通货紧缩预期变为通货膨胀预期。但是,巨额亏损必将由暗变明,会
冲击金融系统。这场金融风波,早晚是躲不过去的。
权力资本的形成
我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平等竞争的市场经济,但改革的“制度起点”是权力高度集
中的计划经济。以行政权力为中心,将企业隶属于中央——省——市——县四级政权之下,形
成了“条块分割”,条条是以中央各经济管理部门代表中央政府,直接拥有的中央直属企业,
主要集中在基础产业和骨干产业中,多是大型企业。与地方经济“半计划半市场”的性质不同
,中央的部门经济乃是计划经济的核心部分。在中央统一的计划经济下,部门经济从根本上说
,是为全国长远利益服务的,各部门没有独立的“部门利益”。当然“非独立的部门利益”总
是存在的,表现在各部门经常围绕计划指标讨价还价,争投资,召工,供应额度,最后由国家
计委统一协调而告一段落。
所谓“渐进改革路径”,实际是权力下放,并市场化,逐步变成资本的过程:从中央向
地方分权,财政包干制度产生了数万个财政主体;各级政府内部“分权”,各部门有了自己相
对独立的经济利益,成为一种“半计划半市场,半行政半经济”的实体。比如铁道部,石油部
实行“全行业承包”,军事工业部门转向民用生产,许多大型中央企业下放地方管理并实行承
包制,企业承包都由地方行业主管部门与其下属企业“一对一”谈判进行。从资本运营的意义
上说,中央统一管理的“国家垄断资本”,转化为各部门独立经营的“部门垄断资本”。日本
在60年代为了抵抗外国资本进入,许多行业内部及行业之间,以企业互相持股的形式,形成了
许多企业集团,有民族主义的行业垄断性质。中国改革初期形成的带有一定独立利益的“部门
垄断资本”,相对于高度集权的中央垄断资本来说,也有进步的意义。但“部门利益”一旦出
现,在自身行政权力和经济权力结合一体,所受到的计划经济的制约已经削弱,而市场经济规
则又不健全的外部环境中,就具有无孔不入的恶性发展趋势。
第一,利用其自身的指挥部门经济的行政权力,力图保持其“部门垄断性 ”
,限制竞争者的进入。如邮电部反对铁路电讯系统和军事电讯系统加入民用竞争。
第二,不断提高基础产品价格,推动全国物价总水平的上升。煤炭,石油,铁路,钢材
,建材,粮食,棉花,农业生产资料等等,由国家统一定价,统一补贴。部门利益独立,国家
财政补贴减少或取消,各部门把调高价格作为弥补亏损手段。
第三,利用价格双轨制度及审批特权牟取个人利益。
基础产品价格无法一次调整到位,在80年代社会总需求膨胀时出现“价格轮番上升的比
价复归”,基础产品价格调整无法“到位”,于是国家决定实行“价格双轨制”,允许计划内
物资采取“保量不保价”的办法,与计划外超产物资一同实行市场价格,部门管理者拥有“批
准发放平价物资”的权力。其余许多计划经济的指标,如进出口许可证,外汇额度,投资贷款
指标,建筑指标审批权,工程承包权,都具有了市场价格,应该通过公开拍卖实现其市场价值
。但是我国长期不实行这种改革,使得双轨价格之差变为部门中特权人物的“个人利益”。
第四,利用部门管理权力实行各种摊派。
公费旅游,出国,学习,研讨,培训,超标准的开会,许多是与部门权力有关。组织上
述活动的公司和单位,如果没有“主管部门”的文件和通知,是很难拉到客源的。许多有名的
企业每天都收到“评比通知书”,收取高额的费用,其中有“主管部门”盖章的通知,大概是
属于“得罪不起”而必须参加的。这种“盖章分红”的手段,已经成为部门利益的重要来源。
随着腐败现象的发展和行政效率的降低,中央部门干部的出差,参观,考察,也带有越来越多
的“游山玩水”的性质,一手拿着中央单位的出差补贴,一手享受地方单位的报销和礼品。
第五,利用“改革试点权力”牟取部门利益。
作为计划经济核心的中央经济管理部门,在市场化改革中最终会丧失部门垄断利益,但
是在改革初期他们却更多地获得了中央下放的权力,并力图保留部门垄断和“批租特权”。作
为综合性的,没有管理企业权力的中央部门,就开始争抢改革的试点权力。如国家体改委,9
0年代在批准股份制企业的过程中,忽然获得了极大的特权,与国家经贸委按照三七开,划分
了100家股份制企业的试点权。社会保障制度因为各个部门利益的协调,拖延了很长的时间。
在资金尚未落实的情况下,劳动部要管退休金,卫生部要管医疗保险,体改委另综合方案。国
有资产管理局与地方政府的
页数:259 字数:256124
我与我的经济形势分析
--------《战略中国》前言
我的“中国经济形势分析”,已经坚持了10年。开始是与中国新闻社的范东生合作,向
香港报刊投稿。范东生是范长江的儿子,可谓新闻世家,我的经济文章经过他的修改,才能成
为香港报纸需要的形式,这也是后来中国大陆报刊和书籍的流行形式。把深刻的思想和理论以
通俗的形式表达出来,的确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我是经过三年的改造才过了“通俗化”这
一关的。虽然开始被学术界所轻视,看成“下九流”,但是社会需求最终是决定供给方式的决
定性力量。我看到越来越多的理论型学者,在报刊上以通俗笔法发表文章,这实际上是被报刊
和出版社的编辑们逼出来的,因为他们要照顾读者的需要。
我和报刊合作的另一个收获是,他们根据读者的需要向我约“社会热点”的稿件,使我
的研究能够与中国社会实践,和读者的需要密切结合。再加上我不惜血本改造生产工具,在1
993年开始使用微机写文章,每年发表文章(包括转载)在200篇以上。随着知名度的提高,请
我讲座的人增加了,我一边讲课一边售书,可以将自己的著作售出一两千本,出版社亦愿意出
版我的书了。我是在一无赞助,二无课题费的情况下保持每年出版一本书的。
1990年出版《共和国第三代》,和《中国1990---2020》,提出了30年内中国的危机和反危机
问题;
1994年出版《价格财政危机与反危机》,
1996年出版《话说汇市》,
1998年出版《中国的挑战》,集中分析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1999年出版《狙击风暴》,进一步总结金融危机并提出10条防范措施。
2000年我将出版4本书,一是〈大国战略〉,二是〈人民币汇率研究〉,三是〈战略中国〉四
是我的论文集,这对于我具有很大意义。7年前我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时,中国的学术界和教
育界就改变了“规则”,片面强调与国际接轨而忽视甚至否定实践标准;片面鼓励经济学的畸
形发展;破格提拔40岁以下的,熟悉外语的年轻人,并钦定为“跨世纪学术带头人”,把我们
这些与工农兵结合10年以上的人排除在外。这是一种配合少数人以权力暴富,误导中国改革;
使学术脱离中国人民的错误政策。我本人在歧视性政策下深受其害,发誓要提出“跨世纪”的
思想和学术观点来。如果说〈人民币汇率研究〉是我15年专业研究的结晶,那么两本关于中国
“跨世纪战略调整”的书,则是我摆脱经济学单一思维,采用综合研究方法,对于90年代中国
经济的反思。
〈战略中国〉一书是总结1999年,展望2000年经济发展的年度形势分析著作,涉及通货紧
缩,股票市场,汇率,新经济,西部开发的热点话题。但既然是2000年分析,就必然具有跨世
纪的广阔背景:全球化与国家经济安全的关系,加入WTO后如何扶植战略产业;新经济与旧经
济的关系;改革中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内需与外需的关系;政府如何行使新职能并寻找低成本
的反腐败方式,经济改革与社会政治改革的关系;开发西部的地缘政治与民族
意义;等等。在现有利益格局中已经不可能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超越左右翼”,寻找
解决中国难题的新道路。必须对20年改革开放进行总结,特别是对90年代的经济发展进行反思
,进行战略性调整。这就是本书所重点研究的。
任何理论都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经济分析与预测尤其如此。我在1994年预测“人民币汇率
可以稳定到20世纪末”,已经被证实。去年我提出“跨世纪5年大牛市”,每年股票指数上升
20%,已经两年准确。未来数年是中国经济的上升周期,是改革的关键时期,同时也酝酿着新
的危机因素,主要问题是贫富差距,腐败蔓延,财政赤字和台海危机。中国大陆与台湾之间正
在进行进口武器的竞赛,国防开支的增加将扩大内需,但导致外汇储备下降;外资大量进入和
人民币贬值将缓解国际收支状况,但是5年以后外商直接投资的人民币利润可能达到巨额的程
度,在数量上相当于国家外汇储备,这就是中国外汇金融危机的可能爆发点。预测危机并提出
对策,是我的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希望能够得到各方面的关注,支持和评判。如果我
们的危机研究能够促进反危机,从而避免危机的发生,或者减少其危害,
这就是我们学术研究的最大成果和根本意义。
杨帆 2000。5。1。于北京
第一章 通货紧缩能够摆脱吗?
一. 1999年总结与2000经济10大特征
二. 内需还是外需---理解中国经济形势的关键
第二章 深层次矛盾能够解决吗?
一.收入分配如何调整?
二.行政垄断如何破除?
第三章 人民币需要贬值吗?
一. 人民币名义汇率
二. 人民币实际汇率
三. 利率平价与国内外经济平衡
四. 人民币汇率未来走势第四章 未来金融危机能够化解吗?
一.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二.中国金融发展与潜在危机因素
三.债转股能够使国有企业摆脱困境吗?
第五章 中国证券市场能够大发展吗?
一. 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
二. 证券市场结构
三. 证券市场管理
第六章 5 年牛市能够保持吗?
一. 确立股票市场的应有地位
二. 重新认识“新经济”
三. 跨世纪的中国股票市场第五章 能够承受加入WTO的冲击吗?
一. 严峻的挑战从何而来?
二. 一般产业和战略产业
三. 服务贸易
第六章 西部大开发能够实现吗?
一.历史上的中国地缘政治与环境
二.中国地缘政治战略与边疆问题
三.开发西部的思路与方案
第一章 通货紧缩能够摆脱吗?
一.1999年经济总结与2000年10大趋势
从通货膨胀到通货紧缩
中国人非常熟悉通货膨胀,并把它作为经济发展的最大敌人。的确,中国人受害于通
货膨胀太多了。历史上王莽改制,换了4次货币,每次改朝换代都伴随着战争和恶性通货膨胀
。20世纪受通货膨胀危害最大的可能是德国,在天文数字的通货膨胀率中,出现了法西斯政权
,为此,德国在战后50余年内始终把控制通货膨胀放在首位。其次是中国的国民党政权瓦解于
法币和金圆券的崩溃。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在金融方面一直有两大瓶颈制约:外
汇储备和通货膨胀。1988年的全国性抢购,居民3000亿人民币存款,1个月内提取了25亿,即
导致银行支付困难,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均和严重受挫,进一步导致1989年的政治风波。因此
我国把注意力集中于反对通货膨胀,对于相反的趋势缺乏研究和准备。许多经济学家都有这样
的看法:中国经济主要是怕过热,历来的毛病是过热,中央政府只要一放松控制,经济马上就
热起来。谁也没有估计到,两年之内刺激经济的政策超过建国以来40多年,内部需求竟然难以
启动!
1994年我国出现了改革开放20年以来最严重的通货膨胀,消费物价指数高达21。7%,中
央政府采取“软着陆”的方法还是比较温和的。我在《中国的挑战》(石油出版社1998年出版
)和《狙击风暴》(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出版)两书中,肯定1993---1996年期间“软着陆
”,并以10万字篇幅概括了“朱熔基经济政策与思想”,这就是:
------在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控制通货膨胀;
------在社会利益多元化的基础上加强中央政府经济权力;
------在经济成分多样化基础上维护国有企业;
------在金融深化过程中打击泡沫经济;
------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保持汇率稳定。
“软着陆”在1996年取得成功,保证了国内政治和经济稳定,又因为提前紧缩而幸免于
卷入亚洲金融危机,于是产生了乐观情绪,认为中国经济进入了“低物价,高增长的历史最好
时期”,没有及时启动经济;在1997年A股市场暴涨时,打击过度,没有能够利用历史机遇将
国有企业重组上市;在防范金融风险时过度加强了行政控制。在中国目前的体制下,信息失真
严重包围着领导人,技术官员和经济学家的刚性思维和教条主义太多,在思维上都难以应付跨
世纪的“非线性”战略转折。
由于各种原因产生的盲目乐观,妨碍了中国人对于通货紧缩的预期和对策。
1998年以来出台刺激经济的宏观政策,比建国50年的总和还要多,在力争保八的口号下,完
成GDP增长7。8%,1999年国内生产总值达83190亿元,增长7.1%。第一产业增加值14405亿元
,增长2.8%;第二产业增加值40763亿元,增长8.5%;第三产业增加值28022亿元,增长6.9
%。全年粮食总产量为5亿吨左右,减少1%。前11个月,亏损企业亏损额降低12.8%。全年社
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140亿元,增长6.8%,实际增长10%。全年出口总额为1950亿美元,比去年
增长6%;进口总额1650亿美元,增长18%左右,顺差300亿美元。商品零售价格下降2.9%,居民
消费价格下降1.3%,通货紧缩仍在持续。
一种观点认为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不同,不仅仅是货币现象。通货膨胀可以通过紧缩货币
解决,而通货紧缩却不能通过扩张货币解决,好象可以使用绳子拉车却不能推车。从实质经济
方面解释通货紧缩,其原因是:物价水平下降是由于商品和劳务供大于求,以及由此导致的投
资边际收益率下降和经济衰退;新产品因为技术进步滞后而难以产生,实体经济领域中有利可
图的投资机会减少。银行不良资产增加普遍出现“慎贷”,导致货币供应量下降。是生产下降
和投资萎缩导致了货币的紧缩,而不是货币紧缩导致生产下降;增加货币供应只是治理通货紧
缩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另一种观点仍旧把通货紧缩看成是货币现象,是流通中的货币数量不足引起物价下降。中国
的消费物价指数从1997年10月开始,已经连续下降了30个月,而且还会持续下降,通货紧缩的
趋势是明显的。有人提出不同的标准以否认通货紧缩的存在,他们认为必须同时出现经济增长
率和货币发行量的绝对下降,才算是通货紧缩,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但是,未来数年我国经济
增长率出现相对下降,是非常可能的,相应货币发行量的增长速度也会下降。
关于通货紧缩的理论,一种观点认为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不同,不仅仅是货币现象。通
货膨胀可以通过紧缩货币解决,而通货紧缩却不能通过扩张货币解决,好象可以使用绳子拉车
却不能推车。从实质经济方面解释通货紧缩,其原因是:
物价水平下降是由于商品和劳务供大于求,以及由此导致的投资边际收益率下降和经济衰退
;新产品因为技术进步滞后而难以产生,实体经济领域中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减少。银行不良
资产增加普遍出现“慎贷”,导致货币供应量下降。是生产下降和投资萎缩导致了货币的紧缩
,而不是货币紧缩导致生产下降;增加货币供应只是治理通货紧缩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
另一种观点仍旧把通货紧缩看成是货币现象,是流通中的货币数量不足引起物价下降。有人
提出不同的标准以否认通货紧缩的存在,他们认为必须同时出现经济增长率和货币发行量的绝
对下降,才算是通货紧缩,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但是,未来数年我国经济增长率出现相对下降
,是非常可能的,相应货币发行量的增长速度也会下降。通货紧缩即使以广义的“3条标准”
衡量,也将持续下去。物价将持续下降。自1997。10月份以来我国消费物价指数已经下降30个
月,在我国的消费物价指数中,粮食和粮食产品包括肉类占60%左右,我国目前粮食过剩,进
口美国农产品后,粮食价格可能进一步降低。房租将有大幅度上升,统计在居民消费物价指数
中。商品房价将会下降,但是在物价中没有统计。真正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物价,不是消费物
价指数,而是未来我预计能够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产业:住宅,汽车(包括各种费用),通讯
,教育和旅游(关键是民航),都需要大幅度降价而不是涨价。1999年经济形势
1.总体态势
-----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国内生产总值83190亿元,比去年增长7.1%。
-----物价持续下降,通货紧缩趋势依然存在。全年商品零售价格下降2.9%,居民消费价
格下降1.3%。
-----下岗失业继续增加。国企下岗职工达到1200万,492万下岗职工再就业,801万未实
现再就业。城镇失业率正式统计为3。1%,实际达到10%。
------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工业增加值为34850亿元,增长8.8%。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改善
。
------农业生产在调整中实现了结构转变。粮食、棉花、糖料播种面积下降,经济作物
的产量增加幅度较大。农民人均纯收入2205元,增长4%左右。
-----乡镇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
2.因素与结构
----固定资产投资22000多亿元,增长7.8%,比1998年下降6.4个百分点,更新改造投资
增长1%;房地产开发投资2591.6亿元,增长17.9%。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1140亿元,增长6.8%,考虑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城镇消费增
长快于农村。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不平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859元,实际增长9.3%;农民
收入实际增长4%。
-----外贸增长超过预期。东南亚经济复苏,我国出口综合退税率达到15%以上,全年共办理
出口退税628亿元,比上年增长43.6%,增退191亿元,有效地促进了出口的增加。对韩国出口
68.6亿美元,增长24.8%;对日本出口288.4亿美元,增长9.8%。1998年,我国对这些国家
的出口均为负增长,降幅在6.7%~31.3%间不等。对香港出口11月当月增长了42%,对美国、
欧盟、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出口形势一直较好,1-11月分别增长17.4%、8.5%、
17.4%和16%。
------外商投资下降。我国批准外商投资企业17100家,比1998年下降13。8%,合同外资
金额412。38亿美圆,下降21。3%,实际利用外资403。98亿美圆,下降11。4%。据透露,改革
开放以来,外商在我国投资总额已达3000亿美元。中国外商投资企业由第一家北京航空食品有
限公司开始,20年之后的今天,已发展到34万家,累计投资总额已达3000亿美元。外商投资企
业进出口总额已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一半左右,在外商投资企业的就业人数约占我国非农业劳
动人口的10%。
亚洲金融危机对于香港的冲击,暴露了国内大量“短期外债”,影响了我国的海外信誉
。11月15日,中美签署了关于中国加入WTO的双边协议。
-----货币流动性增强。1999年末广义货币M2余额为11.9万亿元,增长14.7%,增幅下降
0.6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增长余额为45837亿元,增长17.7%,比上年末提高6个百分点。流
通中的现金M0余额13456亿元,比上年增长20.1%,提高10个百分点。全年现金投放2251亿元
。全部金融机构的贷款余额为93734亿元,增长12.5%,各项贷款累计增加10846亿元。全部金
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108779亿元,增长13.7%,增幅与上月基本持平。货币流动性的增加与
降息和开征利息税有关。
-----货币流通速度有明显的下降趋势,说明了单位货币所支撑的实体经济在下降,符号
经济的活跃还没有转换为实际经济的活跃。
------财政收入高速增长,结构趋于合理。税收10311亿元,比上年增收1219亿元,增长13.
4%,税收占GDP的比重由11.6%增加到12.4%。其中,海关税收大幅度增长,净缴中央财政1589
.6亿元,比年初计划超收710亿元,增幅达80.8%。中央级税收收入5785亿元,增长14.9%;地
方级税收收入4527亿元,增长11.5%,增收458亿元;国内增值税、消费税“两税”收入完成4
846亿元,比上年增长6.4%,增收290亿元。证券交易印花税收入245亿元,增长19.4%。
3.政策及效应分析
-----财政拉动投资的效果递减。1998年8月财政部向国有商业银行增发1000亿元国债,用于
农林水利、交通通信、环境保护、城乡电网改造、粮食仓库和城市公用事业等基础设施建设。
1999年上半年发行国债3400亿元,8月30日又增发600亿元国债用于固定资产投入,使国债发行
总额达到4000亿元。
1999年财政收入突破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5%。1999年实际GDP增加7。1%,物价下降2%,名义
GDP增加5%。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高于名义GDP的增长。1998年我国国内税收增加了13%,名义
GDP增加了6。6%,实际税率(实际税负/GDP)提高了0。8%,边际税负为20%,减少了利润份额
,降低了利润预期。1998年我国宏观税负为12。4%,加上预算外收入大约25%。我国税收来源
的97% ;工商企业,以流转税为主,税收在价格之内,最后由消费者承担,而且无论穷富平均
承担。在通货膨胀时期可以收得到,在通货紧缩时期就难以收到。
民间投资持续不振。
-----作为经济景气的先导指标民间投资,在1999年下半年竟然下降,与国家投资增加3
0---40%,形成鲜明对比。我国社会总投资每年20000亿人民币以上,其中政府直接投资不过2
000亿,只占1/10,因此扩大政府投资的关键是能够改善投资环境,提高民间投资的边际收益
率,以有效带动民间投资。但是民间投资没有能够有效增加,1999年下半年,固定资产投资甚
至下降。投资不振的原因是:大多数传统商品的有效供给大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新的经济热
点难以
产生,企业预期利润率下降;企业债务缠身,面临资产重组、破产、减员增效等内部调整压
力,无心进行新的固定资产投资;市场准入制度门槛过高,新兴行业社会资源被强制性分配给
少数低效垄断企业,其它经济类型企业投资无门,传统行业无法激起大多数企业投资热情;银
行慎贷,其他金融机构受到整顿,资本市场不完善,企业得不到有效的融资服务;目前税收体
制对于企业投资极其不利。过大的政府规模占用经济资源,对私人部门具有挤出效应;并增加
政府机构之间的互相扯皮,办事效率下降,最终降低企业效率;少数人暴富在我国社会主义意
识形态下难以取得合法性而大量外逃,是我国渐进改革的基本矛盾,是民间投资持续不振的最
深层次矛盾。
-----制度性调整对原有收入分配关系和预期行为造成的冲击,加重了通货紧缩。首先,
大量下岗和失业使原来的工资成本转变为国有企业的利润,虽对国有企业解困创造了条件,但
不利于启动消费;其次,福利房的货币化吸纳了大量居民储蓄,居民用于购买其它产品的资金
大幅度下降;第三,民间信用的堵塞妨碍了民间投资的启动;第四,以粮食和棉花价格实行优
质优价为代表的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在短期内会影响农民货币收入的提高;第五,社会保障措施
出台滞后,增加了居民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第六,房地产、电信、航空、教育等部门
的垄断高价对其它商品价格产生替代作用。
------收入政策效果明显。提高公务员、事业单位职工、离退休职工、下岗职工工资和福利
待遇,8400多万人年增加1000亿元以上,按70%的消费倾向计算,加薪对GDP的直接拉动1%,
-----债转股是1999年国企改革的重要举措,它减少了国有企业的利息成本支出,免除了
还本付息之忧,国企是解困了,但是,它产生的奖懒罚勤效果无法衡量。存量资本处理固然很
重要,更重要的是如何防止新的不良资产的增加,要解决这个问题,恐怕只有加速金融体制的
改革与发展。
2000年发展趋势
1. 国有企业改革完善方针。
截至1998年底,国有控股企业中国家资本金所占比重为63.9%,部分行业中国家资本金所
占比重更高,如煤炭采选业国家资本金比重为94.5%、石油和天然气采选业为97.4%、有色金属
矿采选业为81.9%、非金属矿采选业为79.4%、纺织业为65.1%、橡胶制品业为65.1%、黑色金属
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为79.8%、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为66.4%、自来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为8
7.3%。在控股企业中,1998年底,国有参股企业共有3732户,总资产3850.94亿元,国家资本
金344.65亿元,占参股企业全部资本金的25%。
1999年中共中央14届5中全会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决定,再次明确了国有
企业改革的市场化方向。
----以“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为总原则,在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对国有
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提高国有企业的整体素质。极少数必须由国家垄断经营的企业,在努力
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时,国家给以必要支持;竞争性领域中具有一定实力的企业,要吸引多方投
资加快发展;产品有市场但负担过重,经营困难的企业,通过兼并,联合进行资产重组和结构
调整,盘活资产存量;产品没有市场,长期亏损,扭亏无望和资源枯竭的企业,以及浪费资源
,技术落后,质量低劣,污染严重的小煤矿,小炼油,小水泥,小玻璃,小火电等,要实行关
闭。放开搞活中小企业,采取改组,联合,兼备,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多种
形式,不搞一个模式。
-----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符合上市公司条件的国有企业,可通过境外资本市场筹集资
本金,并适当提高公众流通股的比重。有些企业可以通过债务重组,具备条件后上市。允许国
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按规定参与股票配售。选择一些信誉好,发展潜力大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
在不影响国家控股的前提下,适当减持部分国有股,所得资金由国家用于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
展。要完善股票发行,上市制度,进一步推动证券市场健康发展。
----国有经济需要控制的行业和领域包括:涉及国家安全的,自然垄断的,
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在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中的重要骨干产业。国家有关部门将国
有部门划分为6大领域,通信,铁路,银行,证券,期货,保险,航空,新闻,出版,电力,
烟草,核工业等领域的购并将受到限制。
但社会总体反映比较失望。比较大的金融措施如“债转股”,和启动股市,都着眼于为
国有企业融资解困,这种集中社会资源向国有企业倾斜,而不是彻底改革国有企业体制的办法
,已经引起了很大争论和担心,估计国有企业仍旧将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问题和产生金融风险
的根源。
政府在2000年的主要目标是:
----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除煤炭、军工等少数行业努力减亏外,机械
、冶金、石油和化工、轻工、纺织、建材、烟草、有色、电子、电力、黄金、医药等行业要整
体扭亏为盈,或者继续增加盈利;大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整体扭亏
为盈或继续增加盈利;大多数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工业亏损企业扭亏为盈或消除亏损;
----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特别是520户国家重点企业中的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符合条件的都要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标准,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
,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目标是:全国工业增加值增长8%至9%;社会消费
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9%左右;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800亿元以上。2000年债转股工作
的重点是抓好组织落实,要在上半年内签完债转股项目的协议。
-----努力将国有企业推向国际,通过将国企海外上市来实现。2000年将进一步做好石油
、石化、海洋石油和宝钢、铝业、电讯等企业集团海外上市融资的筹备工作,择机上市,促进
大企业、大集团跨国筹资和战略性重组。此外,还将会同有关部门,帮助具备偿债能力、经过
评估符合条件的国有大型企业发行企业债券。
2. 政府继续鼓励股票市场发展。(见后面章节)
3. 消费保持一定水平,难以实现升级。
政府准备以货币形式补贴没有分配的房子的人,并大幅度提高房租,进一步放宽消费信
贷条件,开辟住房二级市场以鼓励居民家庭购买住宅。减持一部分国有股为3000万老工人解决
社会保障---关于这个问题我和其他一些经济学家已经呼吁了5年,终于得到决策层认可。消费
难以启动的根本原因是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将在下节分析。
4. 货币政策效果有限。
1999年我国1年期储蓄存款利率降低到2。25%,并征收利息税20%,相当
于存款利率降低到1。18%。降低利率有3个作用:刺激消费,股票市场和住宅消费信贷,都因
为制度条件,收入条件的限制和居民预期支出增加等原因,而难以奏效。
在地方金融机构连续出现支付困难的时候,中央银行准备向地方金融机构贷款,保证居民提
款,维持金融稳定,同时刺激消费。但中央银行基础货币发行的3条渠道都不畅通:第一,以
财政赤字向银行透支,已经被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立法禁止;第二,购买外汇。由于1998年以来
人民币贬值预期促使资本大量外逃,国家收购的外汇减少,人民币基础货币就发不出来;第三
,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再贷款,因为商业银行本身行为的市场化,出现“慎贷”。相当比例的
基础货币压在农业发展银行,收购粮食,不能产生乘数效应。再加上债务链条增加,货币流通
速度放慢,货币政策难以奏效。中央货币当局对于2000年的货币政策仍旧保持谨慎提法:“积
极的财政政策,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预计2000年的货币供应量比1999年还要低。5. 大规模发行国债与增加税收并存的财政政策。
中央政府最大的措施是增加国债发行。1998年发行6591亿,包括2700亿
为国有银行补充资本金,也包括增加的1500亿特种国债,建设项目4800个:投资520亿修理长
江大坝,修建了容纳448亿斤的粮仓,公路8000公里,铁路1900公里,农村电网。1999年国债
发行4600亿元, 包括为基础设施建设和资产重组筹集资金而发行的600亿元特种债券。2000年
国债发行仍会增加,主要用于“开发西部大战略”。以多余的500亿斤粮食支援西部,在西部
“退耕还林”。总体来说,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一样,也是“积极”不起来的,因为税收的增
加,抵消了国债的扩张作用。
6.以未来国内市场换取外资进入。
2000年我国有希望加入WTO,外商投资会大幅度增加。目前国际证券投资比直接投资有更
大幅度的增加,我国如果能够以政策鼓励证券投资,扩大外商投资的领域,外资每年可进入4
00亿美圆。我国外债还本付息每年已经达到200----300亿美圆,估计在3---5年左右可以依靠
吸引外资保持国际收支的平衡。进口会由于降低关税而增加,进口的增长速度会继续超过出口
,净出口将减少,直至出现贸易逆差,净出口作为国民经济总需求的刺激因素将逐步消失。依
靠外资刺激经济的成本,将在5年以后集中付出,届时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人民币利润已经积
累到大约20000亿人民币,相当于我国国家外汇储备,如果在突发事件下突然集中要求兑换,
就相当于国际投机资本对于泰国固定汇率的冲击。
7.出口将有更大幅度的增加。
出口增加的根本原因,是国际经济形势趋于乐观,亚洲经济继续回升,日本,韩国和香港
经济都有明显好转,日圆升值;美国经济继续繁荣。由于美圆开始贬值,中国出口可能增加2
0---25%,人民币名义汇率在2000年不会贬值。
世界经济增长 (%)
1997 1998 1999 2000(预计)
美国经济增长率(%) 4。5 4。3 4。2 3。5
国际经济增长率(%) 4。4 3。6 4。2 3。88.国内经济预测上调增长速度,通货紧缩将持续。
11月份社会科学院预测2000年经济增长7。5%左右,12月中旬国家计委宏观经济课题组提高到
8%。中国证券市场设计中心认为,2000年上半年难以期望走出通货紧缩,总需求和宏观经济都
不会出现实质性的复苏。国家的货币政策仍旧避免使用“积极的货币政策”或“扩张性货币政
策”的提法,说明货币政策将维持目前的倾向,不会采取通货膨胀的措施刺激经济发展。财政
政策将继续通过发行国债刺激投资需求,但是在减少税收方面没有大的动作。这样可能出现的
效应是:政府增加支出的扩张效应被增加税收的紧缩效应所抵消,同时政府投资没有带动非政
府投资的增加,使得投资的增加逐步减慢。2000年的物价水平仍旧难以回升,就是说通货紧缩
将持续。国际内贸局对610种主要商品供求关系的分析,供求平衡的占132种,供过于求的478
种,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9.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将继续。
中国正式加入WTO,某些影响将逐步出现。一些资本密集型部门及保护程度比较高的部门
,如电子,汽车,化学,制药,机械,通讯设备制造等可能受到较大冲击。在服务贸易方面,
将逐步实行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外资将在银行,保险,商业,批发,零售,建筑
,运输,通讯,法律,会计等行业占据一定市场份额。在一定时期会造成传统产业的企业困难
和失业增加,同时会增加对高技术人才和年轻人的就业需求,而且会赋予高报酬,进一步拉开
高技术专业人才,高级管理人才与一般职业的收入差距。
10.政府将鼓励中小企业和民间投资。
政府投资未能够有效带动民间投资的一个原因是我国中小企业处境非常困难。中小企业
就业份额占我国工业就业的85%,商业零售的90%。1997年乡镇企业增加值占GNP的30%,出口交
货值占40%,税收占26%,农民纯收入的26%来自乡镇企业。但是在1997年乡镇企业亏损面达到
15%,比上一年增加7个百分点。不公平的政策环境,不规范的竞争秩序使得中小企业资金困难
,负担过重。
各级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民间投资,包括对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担保,降低市场准入
的门栏,可望有一定的发展。二.内需还是外需-----理解中国经济形势的关键出口突然增长:中国经济增长“柳暗花明”
我国出口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即直线滑落,1998年仅增长0。5%,1999年上半年为
负增长。下半年突然大幅度增长,全年增长6。1%。2000年1月份,出口比1999年1月增加了47
%,为168亿美圆,进口增加54。4%,为153亿美圆;外贸顺差15亿美圆。一般贸易增加70%,加
工贸易增加30%。
出口大幅度增加的原因是:第一,政府提高出口退税率2个百分点,使综合退税率达到15%;第
二,国内通货紧缩,消费品零售物价指数降低3个百分点。此两项因素使得人民币实际汇率贬
值到1:9以上,由于出口退税是以财政手段刺激出口结构,所以比总量估计,力度要大。第三
,亚洲经济迅速恢复,这从出口增加的地区也可以看得出来。1999年上半年我国出口负增长,
只有浙江出口增加了30%,这是因为浙江家族企业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已经具有非常高的国
际竞争能力和稳定性,不受国内经济调整的影响。这次是广东出口增加了63。2%,高于全国平
均水平15个百分点。这很可能是香港经济,亚洲经济恢复的结果。中国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坚
持人民币不贬值的政策,承担了出口两年下降的损失,但对于稳定亚洲经济局面,促进危机各
国改善国际收支逆差,有关键的作用。亚洲各国经济的经济迅速恢复,反过来拉动了中国的出
口,出现了“双赢”局面。第四,美国经济持续繁荣。美国是我国最大的出口市场。我国对1
0个主要贸易伙伴出口的增长率均超过20%,机电产品,服装,纺织,塑料制品等劳动密集型产
品均快速增长。
2000年的美国经济,亚洲经济和世界经济,总体状况不会比1999年差,甚至可能更好。
我国面临加入WTO,将全面取消国有企业对于外贸经营权的垄断,国内企业将扩大向海外
的投资。我国劳动密集型和一部分资本密集型产品已经具备了国际竞争能力,随着改革开放的
深化,这部分比较优势必然更加发挥出来;同时我国将增加对国际特别是美国,高科技产品特
别是服务贸易的进口。美国商品贸易的逆差扩大到年3000亿美圆,但是我预计,贸易保护主义
将会受到抑制,发达国家将以服务贸易的顺差弥补商品贸易的逆差,比如美国的服务贸易顺差
已经达到1000亿美圆,估计数年后将弥补商品贸易顺差。
在这种国际交换格局下,可以预见,中国大陆可能出现进出口同时增加,引进外资和海
外投资同时增加,贸易顺差和国际收支顺差将逐步减少。2000年,出口可能出现25%的高速增
长,特别是上半年,出口可能增加40%以上。这是由于“同比”的技术性原因,去年上半年出
口增长低,甚至是负数,今年上半年必然非常之高。下面是我对2000年出口形势的判断。
中国大陆出口增长率 %
一季度 二季度 三季度 四季度 全年
1999年 --7。9 --2。3 14。5 16。9 6。1
2000年 40 30 20 10 25在我们庆幸出口突然出现的高增长,使外部需求重新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时候,所“忧
”的是:政府持续了3年的“启动内需”,究竟如何?中国目前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究竟是
内需,还是外需?“净出口”与 中国经济周期所谓“总需求”,包括内部需求(政府投资和消费,民间投资,民间消费),和外部需
求(净出口),注意:净出口不是总出口,而是总出口减去总进口。净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
贡献并不象人们想象的那样大,只是在 1990,1994 和 1997年国内经济萧条时期比较突出(
见表)。
表 净出口对中国GDP增长的贡献
年 份 消费的贡献 投资的贡献 净出口的贡献
1979 81.19 20.56 -1.75
1980 74.73 24.26 1.01
1981 95.12 -2.57 7.45
1982 55.94 30.49 13.60
1983 65.17 41.70 -6.87
1984 61.94 42.61 -4.55
1985 66.26 56.36 -22.62
1986 57.36 34.30 8.34
1987 55.04 28.82 15.54
1988 65.39 40.18 -5.57
1989 67.90 34.05 -1.95
1990 43.63 18.83 37.53
1991 60.14 36.24 3.62
1992 61.23 46.23 -7.46
1993 48.98 62.08 -11.08
1994 58.90 30.10 11.00
1995 54.26 37.33 8.41
1996 54.30 46.94 -1.24
1997 55.56 25.23 19.16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摘要》1998年计算中国外贸的波动很大。1980---1990 年,进出口总额增速的波峰为 30%,波谷为 -5。4
%,相差 35。4 个百分点,比世界平均水平高 10 个百分点。出口波动与世界水平相当,而进
口波动幅度竟然达到 66。6 个百分点,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 40 多个百分点,这是中国经济
增长大起大落所造成的。
国内经济周期对净出口的影响,比汇率贬值要大。1978年以来,国内真实总需求与潜在
能力的偏差,一直是决定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的最基本原因。净出口与国内经济周期有着逆调节
关系。在国内需求不振时净出口增加可以保持国内一定的经济速度。据宋国青的计算,1985-
---1988年,国内需求强劲,1985年出现大幅度净进口,但是国家外汇储备从1994年底的82。
2亿美圆下降到 1986年底的20。7 亿美圆,1988年即无外汇进口平抑国内物价。 1992----19
94 年,我国实际GDP的实际增长率大于潜在增长率共计8。5个百分点,应该扩大进口,但是出
于对以后外汇不足的担心,反而以汇率大幅度贬值促进出口,这种反向调节形成了改革以来最
高的通货膨胀率。1995----1997年,实际增长率低于潜在增长率共计3。8个百分点,1998年仍
旧低于潜在增长率1。7个百分点,净出口肯定增加。
表 净出口与经济周期的关系 (%)
年度 潜在GDP 实际GDP 总支出(投 总支出超过 净出口占 GDP超过
增长率 增长率 资加消费) 实际GDP 实际GDP 潜在值比例
增长率 比例 比例
1990 9.3 3.8 -0.1 -8.3 2.8 -5.7
1991 9.1 9.2 9.1 -8.3 2.9 -5.6
1992 9.5 14.2 16.4 -2.6 1.0 -1.5
1993 10.4 13.5 16.9 3.2 -2.0 1.2
1994 11.6 12.7 9.0 0.7 1.3 2.1
1995 11.3 10.5 10.1 -0.3 1.7 1.4
1996 10.9 9.7 9.1 -1.9 2.1 0.2
1997 10.6 8.8 6.6 -5.5 4.1 -1.4
87--97
10.4 9.7 9.3 -1.6 1.2 -0.5
1998 9.5 7.2 8.6 -6.2 2.9 -3.5
1999 9.0 9.7 11.5 -4.4 1.6 -2.8
资料来源: SEED 联办研究报告 1998.3.13.1999年“净出口”下降之迷
1999年国内需求并未全面启动。虽然政府投资有大幅度增加,但没有能够带动民间投资
;消费增长也不高,通货紧缩在继续,经济增长率比1998年降低了0。7个百分点,潜在增长率
仍旧大于实际增长率,经济形势没有出现趋势性的转折,这是每个人的经验判断就可以得出的
结论。1999年GDP增加7。1%,只能来自于外部需求(净出口)的增加,这是符合“经济萧条时
期净出口拉动经济”的一般规律的。但是,统计数字却给我们提供了相反的结论:
进出口总额3607亿美元,比1998年增长11.3%,;
出口总额为1949亿美元,增长6.1%,即111亿美圆;
进口总额1658亿美元,增长18.2%,即256亿美圆;
贸易顺差(净出口)291亿美元,下降145亿美元,(即256-111==145)。
外汇储备1546.75亿美元,增加97亿美元。
关于净出口问题,是理解1999年经济增长的关键。相当多的宏观经济形势分析,都简单
地根据上述统计数字,断定1999年净出口下降145亿美圆,即外部需求下降了,中国经济增长
7%,完全归功于内部需求的启动而有余。上述统计和结论肯定是完全错误的,因为它违背了人
们的基本感觉和经济基本规律。
统计数字告诉我们,1999年增加了256亿美圆进口。进口包括3部分:外商直接投资设备
进口(这部分进口国内没有付外汇),国内企业在国际市场购买的生产资料,消费资料。外商
直接投资的设备进口在1999年下降了大约40亿美圆,加到其余两部分上,则增加大约300亿美
圆的进口----在1999年国内通货紧缩形势下,这是不可能的。生产资料进口与国内投资有非常
密切的正相关关系:投资上升以后大约4个月,以钢材为代表的生产资料即大量进口。消费资
料进口与国内收入正相关。1999年国内投资和消费都没有大幅度增加,进口何以增加300亿美
圆?表 工业增长与进口额增长的关系年 份 工业增长 (%) 进口额增长 (%) 两种增长之比
(亿人民币) (亿美圆)
1985 3163 25.7 343 35.4 1.38
1986 3573 13.0 331 -3.6 -0.28
1987 4262 19.3 334 1.0 0.05
1988 5416 27.1 399 19.3 0.71
1989 6241 15.2 391 -1.8 0.12
1990 6610 5.9 330 -15.6 -2.64
1991 7703 16.5 638 93.3 5.66
1992 9506 23.4 806 26.3 1.12
注:工业增长速度与进口额增长速度均按当年价格计算其增长比例超过按可比价格
计算得出的增长比例。
资料来源:《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1992)
可以肯定,1999年进口在实际上不可能有如此大幅度上升;同时在统计上,进口的确上
升了300亿美圆。能够解释这个矛盾的关键点是:1999年对于走私的全面打击,使原本就存在
的“没有在海关登记的进口”(走私),变成了正式登记的进口。这部分进口究竟有多大?1
998年关税800亿人民币,1999年增加700亿人民币,达到1500亿人民币。这增加700亿元关税如
果都是打击走私的结果,按照海关一般破案率(17%)倒除,为4118亿人民币,500亿美圆。如
果只有一部分是打击走私的结果,也不会少于300亿美圆。
结论是:1999年净出口没有下降,而是增加了200---400亿美圆,超过绝大多数年代。我
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来自于外部需求(净出口),而不是内部需求。至于为什么内部需求迟
迟不能启动,为什么相当多的宏观经济分析,特别是那些依据经济理论的“优势”,想“通吃
一切”,到处分析经济形势的“主流经济学家”,竟然在基本判断上发生如此大的错误,值得
深思。
第二章 深层次矛盾能够解决吗?一.收入分配如何调整?上述分析为一个关键判断提供了根据:这就是,经过政府3年启动内需的努力,内需仍旧未能
够启动,1999年下半年和2000年的经济增长仍旧主要依靠外部需求,依靠世界经济和美国经济
的好转,国内价格下降和出口退税。启动内需,涉及国内利益格局的大调整,回避深层次矛盾
,是根本启动不了的。
(一) 第一个深层次矛盾,就是需求主体的变换。
之所以必须大幅度降低价格才能够启动内需,是因为中国的需求主体正在发生深刻的变
化。改革开放20年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需求主体”有3部分人:
首先是外国人,拉动中国的出口,平均每年增加15----20%,从1978年的90亿美圆增加的199
9年的2000亿美圆;其次是单位购买力,1998年在党政军机关与其所属公司全面脱钩,和废除
福利分房之后,单位购买力即趋于饱和;第三是暴富阶层,其需求在1998年全面饱和有两个标
志,一是豪华别墅积压了6000万平方米,被迫大幅度降价甩卖;二是以“三陪”为中心的地下
性产业全面过剩。估计全国“三陪小姐”有500万,每个人可以带动3个辅助就业,即是2000万
“潜在就业”人口;如果每个“三陪小姐”每年平均得到100000元小费,1年即是5000亿人民
币。如果储蓄50%,即有2500亿进入消费;如果消费乘数是4----5,就是12000元人民币的消费
,相当于GNP72000元的10---15%;1年5000亿小费转移,如果有70%进入企业成本,即降低了企
业利润,可能相当于企业的亏损额。这说明:3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已经缺乏动力,企业投资和
个人的创新不足,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依靠所谓半地下的“无烟产业”。
上述3种人的需求在1998年已经基本饱和,中国经济必须更换需求主体,依靠城乡普通居
民的需求才能够继续增长,同时必须改造供给结构。因为有钱单位和有钱人的需求,包括相当
比例的进口轿车,手机和奢侈消费品,这是对外国商 品的需求;在国内是豪华别墅,高档消
费品,贵族教育,高速公路,都是一些高质量,高成本,高附加价值,高价格的东西,这就决
定了中国的供给结构,过度追求高利润,高资本和技术密集,依靠进口原材料,高工资,低就
业。这样的由少数单位和富人带动的需求结构,和为他们服务的供给结构,从性质上讲不能带
动大众消费,不承担巨额亏损也不能转换成大众消费,社会的需求和供给出现断层。当少数人
的需求饱和以后,那些高成本豪华产品与大众无缘,相对生产过剩必然出现,靠经济总量的扩
张,难以摆脱。
所谓启动内需,就是要让另外3部分需求成为主体:一是以政府为主体的社会投资需求,
即基础设施,环境保护,教育科技,社会保障,国土整治,医疗卫生,国防公安,农村城市化
等8个方面,应该由政府进行基本投资,提高民间投资的边际收益率,吸引民间投资进入。二
是农民需求,主要是住宅,教育,农用汽车和家用电器,农民收入的提高成为关键问题。三是
城市居民需求,主要是轿车和住宅,那么城市建设,环境保护,消费信贷,住宅二级市场等都
需要配套性地解决,以降低交易成本。
与上述需求相适应的供给条件是非常苛刻的,因为广大普通居民的行为完
全不同于缺乏价格弹性的单位购买力,他们需要的是企业提供多样化,合乎质量,价格便宜
的产品。这就需要我国的产业结构和企业制度,进行有效的改造,能够提供这样的产品,也需
要必要的社会条件。社会学家孙立平指出,中国处于耐用消费品时代,正在从生活必需品向耐
用消费品转移,但第一,农民被甩在工业化之外,农民工生产万家乐,但自己不能用热水器,
建楼但是不住楼。只有消费者比生产者多,产品才能卖的出去。现在4亿人提供第二,三产业
的产品,但只有4 亿消费者,城市中3亿,加上农村中1亿富裕农民。中国有50%的人口还买不
起耐用消费品,另外有5%的暴富阶层使用进口货,产品如何不过剩?第二,制度影响预期,消
费者的选择是有制度背景的。社会保障制度与耐用消费品时代是匹配的,社会保障制度滞后,
居民预期收入减少,预期支出增加,只增加储蓄而不增加消费。
第二个深层次矛盾,就是两极分化。
收入分配,是每个人都清楚的“模糊问题”1999年,是中国少数经济学家的“世纪末”
,他们的表现最差。第一个表现,是以人民代表和学者身份,替暴富阶层讲话。某一经济学家
以“全国人民代表”的名义,公开答记者问,说启动内需不能调整社会分配关系,这是“小农
平均主义,红眼病”;不能提“社会公正”,这样会“造成历史倒退”。第二个表现,是以“
学术标准”为名搞宗派和话语霸权。某些人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屡断屡错,为了掩盖自己的错
误与无能,一方面以数学模型压人,一方面“挟洋以自重”,搞什么“财富论坛”,“国际脑
库论坛”,让外国人来谈“21世纪的中国”;又在国内搞什么“50人论坛”,带有排斥异己的
封闭型小圈子特征。他们一方面“庸俗”的很,积极在报刊电视台炒作,到企业拿课题费,到
处讲经济形势,抓热点;而每当自己预测错误,就说自己是“搞理论”的,可以对实践不负责
任。
第三个表现,是一方面宣布“经济学无道德”,一方面又回避某些关键问题的实证研究
。1998年于祖尧写了“中国暴富阶层”,我写了“权力资本化”,都是实证性的,但是被某些
经济学家所轻视,说是“没有模型”。他们的预测虽然错了,都是有根据的,我的预测即使再
对,也是没根据的。少数经济学家虽然鼓吹“经济学无道德”,他们却没有进行过什么“实证
分析”,我虽然被社会上称为
“平民经济学家”,却是非常遵循“实证性”的。比如我一再提出的收入分配,特别是灰色
收入问题,就不是一个价值判断,而是一个实证性判断。我反对腐败,主张调整收入分配,首
先不是出于道德和同情,也不是出于对某种制度的向往或者厌恶,最直接的原因却是一个非常
现实的问题:城乡居民有多少钱?能不能拉动经济增长?
中国经济学家最为回避的“实证研究”,就是收入分配。收入分配在中国究竟如何?作
为一个实际问题,每个人都清楚,因为大家都十分清楚自己的收入,对于社会总体收入分配状
况也有一个大致估计。但收入分配作为一个“学问问题”,又非常模糊,因为我国没有实名财
产制度,许多存款,股票和房地产都是假名字,国家正式统计数字不包括灰色收入,难以进行
精确的研究。世界银行估计1998年中国基尼系数为41。5,比世界平均水平39。6高1.9个百分
点,发达国家六国平均为32。7,比中国低8。8个百分点。我国10%收入最高的人占有30。9%的
国民收入,世界平均水平是31。2%,比发达国家6国高6。2个百分点。这个系数已经很高,还
没有加入灰色收入部分。
估计中国的收入分配,有几个方面:
第一, 单位正式收入。包括工资,奖金,奖金又包括货币和实物两种。小
费是服务人员在本单位为顾客提供服务得到的额外报酬。
第二,单位福利。一部分是单位所负责的社会保障,主要是住房和公费医
疗;其他如汽车,微机,手机,旅游,出国,培训等等。随着各单位收入差距拉开,这部分
收入相差越来越悬殊,主要为单位领导人支配和享用。如果是权力单位利用权力得到的,就具
有灰色收入性质。
第三,第二职业,是个人在单位之外的兼职所得,包括律师费,讲课费,稿费,编辑费
,演出费,课题费,评审费,出诊费,名人出场费等等。
第四,灰色收入。指那些法律规定不清,难以区分其合法性的收入。比如
在商业,采购,广告,贷款,报导,发稿,评审等活动中,凡是有“审批权”的地方,都有
为了得到批准,或者为了尽快得到批准,得到有利于自己的政策,而广泛进行的“寻租”活动
,手法灵活多样,除传统的回扣和请客送礼外,早已经变本加厉,加上了邀请出国考察,安排
子女亲属出国留学或者关键单位关键岗位等等。
第五,实际消费。如领导干部干部异地任职,一个人住一个楼是普遍的事,在行政开支
中占了很大一部分。其余各项在执行公务,出国,调查研究,检查评比中的实际开销,超标住
房等,数额应该比货币形态更为巨大。计划经济下一个9级干部工资249元,但是在“干部招待
所”中居然有54所房子归其使用,每月费用20000元。时至今日,难道不是大大增加的趋势吗
?
上述收入和实际享受究竟有多少,难以统计,但并不说明它不存在,不说明
可以不研究。恰恰相反,正因为它的“模糊”,又对经济,政治和社会有重大的影响,所以
才需要课题经费,下功夫研究。退一步说,不能精确研究,并不说明不能研究和判断。我们说
中国人口在12亿到13亿之间,一差就是1亿,也不妨碍作出“中国人口世界最多”这样的基本
判断。太阳究竟有多大,谁也没有量过,但是我们都知道太阳比地球大。对中国的收入分配,
政府和经济学家讳莫如深也没有用,老百姓心里是有一杆称的。他们可能不懂那些复杂的数学
模型,也没有课题费去进行“实证性研究”,但是他们有表达自己看法的方式,比如不断丰富
,不断创新,广泛流传的讽刺性的谚语,“小道消息”,就是中国老百姓智慧的反映,相信其
历史价值会超过许多经济学论文。
与丰富形象的民间谚语相比,10年来追求“与国际接轨”,培养“跨世纪学术大师”的
中国经济学界,至少在中国社会收入分配研究方面,表现得才穷智竭,缺乏基本的勇气。我见
过一本中央党校的专著,言是中央非常重视的收入分配课题,但是通篇,只是机械使用国家统
计局正式公布的家计调查,根本没有对灰色收入进行充分的估计,轻易得出“中国没有两极分
化”的结论,有些国际课题也是如此。这样的结论显然违背大多数人的基本判断和基本常识,
没有做到“经济实证”,有替暴富阶层掩盖和辩护之嫌,难怪经济学家在社会上的形象越来越
差。多亏中央领导人,外国研究者和中国老百姓,都有自己的判断力,否则岂不是要误导大家
?
林肯有一句名言:“你可以在一定时期欺骗所有的人,也可以在所有时期欺骗一部分人
,但不可能在所有时期欺骗所有的人”。经济形势的发展特别是消费需求不足,使人们发出越
来越多的疑问:老百姓为什么不消费?银行里不是有60000亿居民存款吗?经济学家的解释是
:预期收入降低,预期支出增加了,老百姓有钱不愿花。这就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问题
:改革成本不能再向居民转嫁,应该首先由国家财政承担下来,然后由全社会各个利益集团按
照其在改革中获得的收益来承担改革成本,很明显,国家应该通过打击腐败,实行实名财产(
存款,股票,房地产)制度,征收高额累进所得税和遗产税,让暴富阶层承担主要的改革成本
。
人们进一步提问:老百姓究竟是有钱不消费,还是本来就没有多少钱?中国的财富分配
究竟是一个什么样子?经济学家讳莫如深也没有用,和老百姓耍弄
“X。Y。Z。”也没有用,这次是政府部门首先披露。1999年8月份,财政部副部长高强在中
央电视台公开答记者问,解释对居民存款征收所得税一事,他说据我们估计,10% 的居民占有
66% 的存款。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如果加上股票,房地产和外逃的2000亿美圆,中国两极分
化严重得惊人。于是又有人民银行的储蓄调查出台,说70% 的储户占有42 % 的存款,否认两
极分化,这是在假名存款下统计的,不足为凭。根据南开大学陈宗胜的研究,如果加入灰色收
入,中国的基尼系数可能达到59%,这个令人吃惊的数字,应该是可信的。
温铁军指出,我们不应该被农村的假象所迷惑。近年来许多地方农民收入的增加,其实
是卖不出去的粮食和其他剩余农产品库存的增加,农民的需求并没有增加。1979----1985 年
7年,农民收入年增加速度为15。2%,在1986----1997年12年间,农民收入年增加速度下降到
4。1%。农民收入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前7年是农民货币收入的增加为主导,同时促进了消费品零售额的增加,年增加
18%,而在后12年,主要是粮食库存的增加。1997年农民粮食库存相当于5000
万元,占12年农民收入增加的一半。扣除以后农民收入年平均增加速度只有
2%。
更加严重的是不同地区农村收入差别显著。沿海地区与内地农村人均收入差别达到80%。6亿
农民在后12年可比货币收入平均每人每年只增加了7 块钱,相当于沿海农民货币收入增长的1
/50。半数以上农民收入下降,是经济增长乏力的基本原因。
中国两极分化相当严重是不争的事实,不信,可以建立实名财产制度以后再统计,但是
少数人极力反对实名财产制度,说什么是邓小平让我们发的财,建立实名财产制就是否定邓小
平路线;实名财产制度会使富人恐慌,转移财产,好象在此以前他们没有转移似的。这就正好
反证出,中国少数人掌握了大多数财产,而且来源不合法,不宜示人。最近在网上出现了揭露
某些著名经济学家家族暴富的匿名材料,如果我们这些经济学家,不想在网上被人诽谤,就应
该主动建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尽快实行实名财产制度,首先是那些“精英们”-----政府官
员,企业和金融界的领导人,大款,大腕们,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首先要向社会公布自己和
自己直系亲属的财产。“名人无隐私”,这是你作为名人的代价,必须要接受社会监督,忍受
社会舆论的质疑,炒作,非议甚至诽谤。否则,一个社会,岂不是要被少数人给“通吃完毕”
了吗?
寻租理论的遭遇
在第二职业和灰色收入非常大,又没有统计的情况下,最好的分析收入分配的思路是“
寻租理论”。“寻租”在权威性词典中被定义为“直接的非生产性寻利活动”,指利用资源并
通过政治过程获得特权,构成对他人利益的损害大于租金获得者收益的行为。寻租理论在西方
已经有30年历史,从分析关税,垄断和偷窃的福利成本入手,已经超越了经济学,进入政治学
,社会学和东方文化学的研究。但即使在美国,寻租理论也受到非常不公正的待遇。
美国经济学家塔洛克在1966年即奠定了寻租理论的基础,但是美国的权威杂志《美国经
济评论》不予刊登,使寻租理论的传播推迟了至少7年。非常奇怪的是,1974年同一杂志却刊
登了克鲁格的《寻租社会的政治经济学》,因为她对寻租的分析集中在印度和土耳其,而塔洛
克是针对美国竞选制度的,他认为独裁社会的寻租比民主国家更多,落后社会的体制就是一台
精心设计的,把租金转移给独裁者朋友和亲密支持者的机器,但是他选择美国进行研究,因为
可以得到更多的数字。为什么同样的理论,以本国为案例就不可以,以外国就可以?除去利益
集团的反对以外,塔洛克特别提到学术界自身的弊病,匿名评审制度的评审人水平和动力都不
足,往往注重论文的技术性而不是开创性,而且不愿意接受那些针对自己国家弊病的文章,新
的学术成果对于传统理论有突破和否定,如果是分析外国情况就没有问题,如果分析本国情况
,就会否定那些评审人自己。因为那些权威们不愿意承认自己曾经给学生们散布过错误观念,
这些观念导致了学生们对于本国状况的错误理解。
从塔洛克在美国的遭遇,不难估计到中国的经济学家如果要研究中国的寻租问题,会受
到多么大的压力,但是部分经济学家一直坚持研究。《战略与管理》在1998年发表两篇论文,
在国内外引起很大反响。我在1997年指出中国渐进改革的基本矛盾,是权力资本化与社会主义
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20年来中国的权力向资本的转化,经过了商业资本,生产资本和金融资
本3个阶段,其中少数人利用权力及其他资源为个人获取的利益,有30万亿人民币之多,相当
于6年的国民生产总值,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能承认,也不能规范这个权力资本化的客观
历史过程。社会学家孙立平指出中产阶级很难形成,高收入层在总收入中比例过大,不仅侵占
了低收入层的份额,也侵占了中等收入层的份额,1994年我国最高收入的1/5家庭占有全部收
入的50 %,中间的1/5家庭只占有总收入的15 %,中间阶层实际上被推到中下层的地位上。以
某种血缘关系为纽带而形成的一个集政治,经济,文化资本于一身的特殊垄断集团,善于从体
制和市场两个领域中吸纳和动员资源,中国的两极分化在未来5年还会更加严重地扩大。
根据寻租理论进行的推算,虽然没有完整的统计数字为根据,但是并不影响基本判断:中国
的收入分配差距已经十分悬殊,富人的消费已经饱和,大多数人的消费水平还相当低,农民卖
不起彩电和电话,而城市居民买不起汽车和住宅。能够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的住宅,汽车
(及其费用),通讯与电脑,教育,旅游(主要是民航),之所以启动不了,主要是因为价格
太高。前20年中国需求主体是外国人,单位和富人,他们的购买力造就的供给体制,是制造高
价豪华产品,充满暴利和多中间环节的,想要适应普通城乡居民的需求,只能大幅度降价。企
业银行和财政,都将承担巨额亏损。因此我对中国经济走势作出的判断是:由于两极分化已经
十分严重,需求主体的变化和供给体制必须改造,中国的物价,经济速度都将持续下降,社会
矛盾将突出起来,需要进行大幅度的社会资源占有和分配关系的调整。对于中国两极分化的估
计是否正确,可以从中国的消费是否能够很快启动得到证明,如果中国在未来数年不能摆脱通
货紧缩和消费萎缩,那么“两极分化”的判断就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如何调整收入分配?有些经济学家最忌讳别人谈收入分配,谈社会公平,谁要谈,他就给扣上“小农平均主
义”,“反对改革开放”的大帽子;或者以学术面孔说什么,经济学是主张效率第一的,经济
学是不讲道德的,改革开放需要牺牲一代人,经济学是讲如何做大蛋糕的,不能讲如何分蛋糕
。除去利益动机以外,一部分经济学家不愿意实证收入分配特别是灰色收入,含有非常明确的
价值取向,他们认为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通过腐败和贿赂即寻租方式,不是最优也是
次优,寻租可以减少体制改革成本。他们的错误在于忽视了寻租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变成市场
经济的障碍,在造成经济和社会危机后,甚至会导致计划经济的回归。从经济学家对于中国收
入分配的研究,非常清楚地说明经济学,至少是直接涉及经济利益关系的研究领域,是有明确
的利益导向的;既得利益者是反对进行实证性研究的,只有那些利益受损的社会集团,才会要
求进行公开的实证性研究。说经济学可以完全价值中立,尤其是经济学家可以摆脱自己的立场
和价值取向去“实证”,恐怕有自我标榜,自欺欺人的味道。
目前中国的情况是:这块蛋糕已经难以继续做大,而且是由于蛋糕分配得太不合理,使
广大居民缺乏购买力造成的。经济学是研究资源有效配置的,恰恰是分蛋糕的问题!经济学对
于各个社会集团的利益,什么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效率损失,福利损失,都是非常清楚
和形象地使用图表表现出来,而在中国却很少有人对于改革过程中利益分配进行研究。西方经
济学在中国的表现,大大不如其本身的价值,中国一部分经济学家这样表现,不仅砸自己的牌
子,也砸了西方经济学的牌子。
中国经济学家面临的最为尴尬的问题,就是如何面对渐进改革过程中的利益转移。经济
学是研究利益关系的,但是渐进改革的特点是利益转移的隐蔽性。就是说,如果你想真正把隐
蔽的利益关系公开描述出来,你就会违背渐进原则并得罪那些既得利益集团;如果你想使用经
济学来掩盖利益转移,你就背离了经济学的基本精神;既不能实证又不应掩盖,经济学在中国
可以说用处不大,但经济学又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第一“显学”,经济学家大多数名利双收,
其中矛盾昭然若揭,随着经济高速增长的阶段性大调整,经济学家出现分化,经济学面临危机
也是必然的。
1999年上半年,在通货紧缩的压力下,决策者终于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收入分配差距已
经过大,并采取收入政策,将城市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提高了30%,但仍旧难以启动内需,说明
中国收入差距的确相当悬殊了。这种从增量上调节收入分配已经难以持续,因为政府财政没有
能力。从存量上调节收入分配的关键措施是实行实名财产制度,一是将来源不明的财产没收一
部分,二是为实行高额累进个人所得税和遗产税创造条件。其他从根本上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的
办法有:以国债调动农民劳动积累,从事国土整治和农村城镇化,提高农民收入以购买工业品
,并从根本上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精简机构清除腐败;变现部分国有资产建立社会保障基金,
为下岗工人解决养老金和公费医疗。总之,不能够把公平与效率对立起来,市场效率的前提就
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公平交易;也不能永远把效率置于公平之上,这在80年代是必要的,在目前
调整社会分配关系,就应该更加注重社会公正。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的责任,就是把中国社会
的实际收入分配状况,对国内外“实证”清楚。二.行政垄断如何破除?在外部需求与内部需求之间,很明显,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仍旧在依靠外部需求,内部需
求难以启动。这个结论是我在1998年得出的,我的根据就是权力向资本转化的最基本的一个“
实证”:20年有30万亿财富转移,中国两极分化已经相当严重,不进行社会收入分配的重大调
整,内部需求难以启动。中国经济的外向度(外贸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已经达到45%,而
国内消费率太低,1981年每年下降0。6个百分点,1998年下降到47%,而国际平均消费率高达
70%。
内部需求难以启动,除去收入分配差距以外,还有价格太高的因素。经济学最基本的原
理是: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供求关系也由价格决定。高价格打击需求,低价格刺激需求,特
别在价格弹性高的产品(如住宅,汽车,通讯,耐用消费品)是如此,特别在中国需求主体从
富人和单位购买力,向普通居民家庭转移时是如此。未来能够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的5大
产业,无一不需要大幅度降低价格。
-----汽车及其收费。在WTO一节中解释。
-----电信费用。在WTO一节中解释。
-----住宅价格。下面引用我的一位朋友,北京市某房地产开发公司经理的报告。
全国商品房价格平均售价
(每平方米/元)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全国价格 703 802 1050 1209 1409 1743 1766
北京价格 1000 4000
北京市房地产价格一直高居不下,是因为有大量中央机关,和各地公司办事处,目前外
地有钱人亦大量进京。1998年北京二环一带商品房价格每平方米8000------10000元,三环60
00----7500元,亚运村6500元,方庄6500----8500元,西客站周边6000----7500元,北四环也
达到5500元,望京,丰台,海淀为2500----6500元,郊区亦达到1500---3000元。
1997年国家取消48项收费,北京市取消25项以后,住宅价格构成如下:
1)。征地及拆迁补偿费每平方米630----3000元;
2)前期工程费;
3)小区工程费;
4)房屋建安工程费每平方米1200----1700元;
5)公共配套设施费100-----800元;
6)管理费,1----5项之和的2。5%;
7)四源费(红线内),包括:自来水每平方米12元,污水处理10元;供热
30元;煤气建设29元;
8)大市政费每平方米100----400元。
9)执照费;
10)两税一费:营业税(销售收入的5%),城市维护费,教育附加(营
业税额的10%);
其余:电贴,用电权,防洪,土地使用费,土地增殖费税(增殖额30---60%),土地收
益金,手续费,契税(房价的6%),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工商统一税,
所得税,印花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投资额5%,节能型免),利润,贷款利息(6%
),登记费。27项费用合并7类:土地出让金14%,征地拆迁费15%,建筑安装费48%,公共配套
设施8%,贷款利息7%,两税一费5。5%,销售交易费包括用电2。5%。降低房价的办法是:
1)严格规范规划,制止地价炒作。炒地皮的关键是规划被随意更改,原始规划容积率为
1,更改以后可以将容积率提高几倍。在北京市,有的房地产拿到地皮的时候,已经被炒到了
每平方米2500元。
2)剔除市政公共设施费用。
3)合理拆迁。防止各个权力部门在拆迁中索取利益。
4)对于普通住宅开发,政府应该进一步减免收费。
5)鼓励居民组织住宅合作社,自己进行公开招标,组织售后服务。建筑材
料在建筑成本中占70%,以公开招标取消中间环节,可以降低建材价格15%。
对于普通居民住宅,政府减免税费可以降低价格30%,中间环节降低20%,住宅价格可以降低
50%。再加上银行的30年期,利率3%以下的贷款,住宅很快可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4.旅游价格,主要是飞机票。
民航本来已经普遍打折,旅游可以6折。但是1999年中国民航一律取消打
折,本系统可能增加了数亿元收入,但是打击了全国的旅游。这就是垄断高价的危害。
5.教育。降低学费,关键是国家进行基础投资,发展函授教育。可以用国债购买电视送
给农民家庭,通过卫星通讯系统,将大部分大学课程进行函授。大学每年集中两个月考试即可
。如此大学可以扩大4倍招生,降低1倍学费。彩电行业业可以得到大量国家定货。
大幅度降价才能启动内需,但是企业降价总是不到位,形成一种长时期小幅度降价的通
货紧缩趋势,一旦形成通货紧缩预期,消费者就更加不买东西。因此应该一次性大幅度降低价
格,特别是垄断价格,将通货紧缩预期变为通货膨胀预期。但是,巨额亏损必将由暗变明,会
冲击金融系统。这场金融风波,早晚是躲不过去的。
权力资本的形成
我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平等竞争的市场经济,但改革的“制度起点”是权力高度集
中的计划经济。以行政权力为中心,将企业隶属于中央——省——市——县四级政权之下,形
成了“条块分割”,条条是以中央各经济管理部门代表中央政府,直接拥有的中央直属企业,
主要集中在基础产业和骨干产业中,多是大型企业。与地方经济“半计划半市场”的性质不同
,中央的部门经济乃是计划经济的核心部分。在中央统一的计划经济下,部门经济从根本上说
,是为全国长远利益服务的,各部门没有独立的“部门利益”。当然“非独立的部门利益”总
是存在的,表现在各部门经常围绕计划指标讨价还价,争投资,召工,供应额度,最后由国家
计委统一协调而告一段落。
所谓“渐进改革路径”,实际是权力下放,并市场化,逐步变成资本的过程:从中央向
地方分权,财政包干制度产生了数万个财政主体;各级政府内部“分权”,各部门有了自己相
对独立的经济利益,成为一种“半计划半市场,半行政半经济”的实体。比如铁道部,石油部
实行“全行业承包”,军事工业部门转向民用生产,许多大型中央企业下放地方管理并实行承
包制,企业承包都由地方行业主管部门与其下属企业“一对一”谈判进行。从资本运营的意义
上说,中央统一管理的“国家垄断资本”,转化为各部门独立经营的“部门垄断资本”。日本
在60年代为了抵抗外国资本进入,许多行业内部及行业之间,以企业互相持股的形式,形成了
许多企业集团,有民族主义的行业垄断性质。中国改革初期形成的带有一定独立利益的“部门
垄断资本”,相对于高度集权的中央垄断资本来说,也有进步的意义。但“部门利益”一旦出
现,在自身行政权力和经济权力结合一体,所受到的计划经济的制约已经削弱,而市场经济规
则又不健全的外部环境中,就具有无孔不入的恶性发展趋势。
第一,利用其自身的指挥部门经济的行政权力,力图保持其“部门垄断性 ”
,限制竞争者的进入。如邮电部反对铁路电讯系统和军事电讯系统加入民用竞争。
第二,不断提高基础产品价格,推动全国物价总水平的上升。煤炭,石油,铁路,钢材
,建材,粮食,棉花,农业生产资料等等,由国家统一定价,统一补贴。部门利益独立,国家
财政补贴减少或取消,各部门把调高价格作为弥补亏损手段。
第三,利用价格双轨制度及审批特权牟取个人利益。
基础产品价格无法一次调整到位,在80年代社会总需求膨胀时出现“价格轮番上升的比
价复归”,基础产品价格调整无法“到位”,于是国家决定实行“价格双轨制”,允许计划内
物资采取“保量不保价”的办法,与计划外超产物资一同实行市场价格,部门管理者拥有“批
准发放平价物资”的权力。其余许多计划经济的指标,如进出口许可证,外汇额度,投资贷款
指标,建筑指标审批权,工程承包权,都具有了市场价格,应该通过公开拍卖实现其市场价值
。但是我国长期不实行这种改革,使得双轨价格之差变为部门中特权人物的“个人利益”。
第四,利用部门管理权力实行各种摊派。
公费旅游,出国,学习,研讨,培训,超标准的开会,许多是与部门权力有关。组织上
述活动的公司和单位,如果没有“主管部门”的文件和通知,是很难拉到客源的。许多有名的
企业每天都收到“评比通知书”,收取高额的费用,其中有“主管部门”盖章的通知,大概是
属于“得罪不起”而必须参加的。这种“盖章分红”的手段,已经成为部门利益的重要来源。
随着腐败现象的发展和行政效率的降低,中央部门干部的出差,参观,考察,也带有越来越多
的“游山玩水”的性质,一手拿着中央单位的出差补贴,一手享受地方单位的报销和礼品。
第五,利用“改革试点权力”牟取部门利益。
作为计划经济核心的中央经济管理部门,在市场化改革中最终会丧失部门垄断利益,但
是在改革初期他们却更多地获得了中央下放的权力,并力图保留部门垄断和“批租特权”。作
为综合性的,没有管理企业权力的中央部门,就开始争抢改革的试点权力。如国家体改委,9
0年代在批准股份制企业的过程中,忽然获得了极大的特权,与国家经贸委按照三七开,划分
了100家股份制企业的试点权。社会保障制度因为各个部门利益的协调,拖延了很长的时间。
在资金尚未落实的情况下,劳动部要管退休金,卫生部要管医疗保险,体改委另综合方案。国
有资产管理局与地方政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