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经济合作的协调机制研究.doc

约50页DOC格式手机打开展开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经济合作的协调机制研究,51页共计28976字摘要随着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深,由地方政府自发形成的区域合作协调机制在长期的经济交往中逐步形成,并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行政区经济”和“政绩合法性”等因素的影响,现有的协调机制已越来越无法适应区域利益帕累托改进的需求。在推进区域合作中,由于投入的成本已高出了潜在...
编号:68-73369大小:535.00K
分类: 论文>管理学论文

内容介绍

此文档由会员 bfxqt 发布

51页共计28976字
摘要
随着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深,由地方政府自发形成的区域合作协调机制在长期的经济交往中逐步形成,并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行政区经济”和“政绩合法性”等因素的影响,现有的协调机制已越来越无法适应区域利益帕累托改进的需求。在推进区域合作中,由于投入的成本已高出了潜在的预期收益,在某些领域的合作正在遇到越来越大的阻力。所以,进行制度创新以获得潜在制度利益就成为了长三角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这种背景下,本文将通过研究和借鉴国内外各种区域合作机制的实践经验,在深入分析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现有区域合作机制所发挥的作用和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合作中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机遇,研究提出本区域内以政府行政引导为基础,多种协调力量参与的开放式、创新性的合作机制框架结构,并提出下一步完善区域合作协调机制的有关建议。
全文共分五个部分:
第一章绪论,阐述本文选题背景和意义,研究思路和方法,并对相关理论进行综述。在这章里首先对西方区域协作理论进行梳理,主要阐述了城市联盟/网络理论、新区域主义理论和区域管治理论等多个主要理论的观点。然后着重收集整理了国内区域公共管理领域实证研究的成果。
第二章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经济合作的必要性。首先对长三角地区的地理概念作了界定,即本文研究的长三角地区是以上海为核心城市,包括江苏省的无锡、苏州、扬州、南京、南通、泰州、常州、镇江八个地级市,浙江省的宁波、舟山、杭州、绍兴、湖州、嘉兴、台州七个地级市,总共16个城市。并通过城市间相互作用的模型论证15个城市与区域内核心城市有着很强的经济关联度。通过分析长三角地区的发展现状,发现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引出建立区域协调机制的必要性。
第三章长三角区域内现有的协调机制与问题。通过分析长三角区域内现有的这些区域协调机制的运行模式,依次为国家层面、省市层面、城市层面、次都市圈层面和其他机制。总结各自的优点和不足,为构建新型的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合作协调机制提供实证基础。
第四章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经济合作协调机制的创新。在这章中,重点介绍了超国家层面的协调模式(欧盟)、国家层面的协调模式(英国)、都市圈层面的协调模式(多伦多、纽约和东京都)。然后在借鉴这些协调模式的基础上,设计出符合当前长三角城市群发展需求的协调机制。这一章的创新点在于:1、提出建立包含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专业机构—公众在内的多元化协调机制,为不同层级地方政府间利对话、交流、碰撞、直至走向融合构筑一个协调的平台;2、提出建立多方筹资成立的区域公共发展基金为长三角地区较大投入的公共项目提供资金保障。3、在区域协调的常设机构下设立了专业委员会,使市场的诉求找到一个有效的途径进入政府的决策机制中。
第五章是结论和建议。在这章中总结出三点结论:第一,推进区域合作的机制结构必须合理。第二,要有责任明确的区域合作推进常设机构。第三,要使市场力量更多的介入到区域协调机制中来。同时,还提出了保证这套创新性的城市合作制度正常运作的两项建议。一是进一步完善行政契约保障,二是尽快启动立法保障。
目录
第一章 绪 论 1
第一节 选题的意义和研究的方法 1
一、选题的意义 1
二、研究思路和方法 1
(一)分析思路 1
(二)研究方法 2
第二节 理论综述 2
一、国外研究的成果 3
(一)城市网络/联盟理论 3
(二)新区域主义理论 3
(三)区域管治 4
二、国内的研究视角 6
第二章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经济合作的必要性 7
第一节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概念和经济关联 7
一、地理概念 7
二、经济关联 7
第二节 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和问题 8
一、经济发展与关联度现状 8
(一)经济发展现状 9
(二)关联度现状 10
二、存在问题 12
第三章 长三角区域内现有的协调机制及其问题 16
第一节 长三角区域内现有的协调机制 16
一、国家层面的区域协调 16
二、省(市)层面的区域协调 16
三、城市层面的区域协调 17
四、次都市圈的区域协调 17
(一)南京区域经济协调会 17
(二)浙东经济合作区市长联席会议 18
(三)杭州都市经济圈合作发展协调会 18
五、其他区域协调的机制 18
第二节 现有协调机制存在的问题 19
第四章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经济合作协调机制的创新 21
第一节 国外区域协调机制的经验和借鉴 21
一、超国家层面的协调 21
二、国家层面的协调 22
三、都市圈层面的协调 24
(一)多伦多大都市区政府 24
(二)东京都的集权政府 24
(三)纽约区域规划协会 25
四、以上区域协调机制的特点归纳 25
第二节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区域协调机制的创新 26
一、构建的原则 26
二、机制的框架设计 27
三、机制的运行流程和模式 30
(一)整合地方工作机制 31
(二)调整区域合作机制 31
(三)强化区域合作组织 31
(四)健全实施体制 31
(五)建立有效的协调手段 31
第五章 结论和建议 33
第一节 结论 33
第二节 建议 34
一、进一步完善行政契约保障 34
(一)使参与订立行政契约的主体更加多元化 34
(二)使行政契约的缔结程序和形式进一步法制化 35
(三)引入行政契约的责任条款和争端解决机制 35
二、尽快启动立法保障 35
(一)立法的主体设计 35
(二)立法形式的设计 35
参考文献 37
致谢 39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40


关 键 词:长三角城市群、协调机制、经济合作、合作框架
参考文献
1.豆建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与实践,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2.黎 鹏,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3.张兆安,大都市圈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兼论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4.景体华,2004~2005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5.孙海鸣、赵晓雷等,2003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国内及国际区域合作,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6.陈晓云等,2006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发展报告,上海三联书店,2007。
7.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办公室,走过十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十周年纪事,文汇出版社,2007。
8.[美]埃德加.M.胡佛,区域经济学导论,商务印书馆,1990。
9. 王川兰,竞争与依存中的区域合作行政——基于长江三角洲都市圈的实证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10.高汝熹、吴晓隽、车春鹏,2007中国都市圈评价报告,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1.当代上海研究所,长江三角洲发展报告2006,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2.豆建民,我国区域经济合作障碍及其对策分析,经济问题探索,2004年第11期。
13.豆建民,中国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及其合作成效分析,经济问题探索,2003年第9期。
14.左学金等,创建长三角城市群发展协调组织机构的设计构想,长三角观察第5期,2006。
16. 陈瑞莲,论区域公共管理研究的缘起与发展,政治学研究,2003年第10期。
17. 陶希东、黄丽,美国大都市区规划管理经验及启示,城市问题,2005年第一期。
18. 何渊,行政协议:行政程序法的新疆域,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一期。
19.Liesbet Hooghe,The European Commission And Integration Of Europe:Images of Governance,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development,Dec 2003.
20.Framing the bottleneck of constructing legitimate institutions,journal of European public policy oct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