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农民外出就业动因的社会学分析.doc
约25页DOC格式手机打开展开
当代中国农民外出就业动因的社会学分析,页数:13字数:14240一、问题的提出 农民外出就业问题一直是当代中国研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自198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学界始终关注的焦点问题。 从国际学术界来看,这一问题也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它早就引起了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人口学家的关...
内容介绍
此文档由会员 cnlula 发布
当代中国农民外出就业动因的社会学分析
页数:13 字数:14240
当代中国农民外出就业动因的社会学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农民外出就业问题一直是当代中国研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自198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学界始终关注的焦点问题。 从国际学术界来看,这一问题也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它早就引起了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人口学家的关注,尤其在寻求解释农民外出就业的动因方面,曾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理论解释,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拉文斯坦(E.G.Ravenstein)等人提出的"推--拉"理论、刘易斯(W.A.Lewis)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舒尔茨(J.W.Schultz)的"三态论"、钱钠里(H.B.Chenery)和塞尔昆(M.Syrquin)的"多国模型"论等。这些理论解释大多是站在经济学的立场,从宏观层面来进行的,并在一定意义上对这一问题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当前,我国农民外出就业的途径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指就在本村本乡转移到乡镇企业或个体私营企业、工商贸服务业,即"离土不离乡",也称"本地就业";二是指到本乡以外的其它地区从事打工、经商、服务、种植等活动,即"离土又离乡",也称"异地就业"。从198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人口大规模的这种外出就业活动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并日益成为当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社会经济现象,也是引起全社会普遍关注的一种重要社会现象。那么,如何从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出发来解释当代中国农民外出就业行为或现象呢?笔者认为,对于像这样一个并非纯经济现象的解答,仅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模式(如上述四种流行的经济学理论)来解释是远远不够的。在这一方面,国外社会学家曾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运用吉登斯(A.Giddens)的结构化(structuration)理论来进行解释,他们认为,农村人口的外出或转移既不仅仅是制度性安排的阻碍或推动,也并非简单地只是个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理性选择,而是主体与结构二重化的过程(Gugler and Flanagan,1978;Wright and Martin ,1987)。
页数:13 字数:14240
当代中国农民外出就业动因的社会学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农民外出就业问题一直是当代中国研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自198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学界始终关注的焦点问题。 从国际学术界来看,这一问题也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它早就引起了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人口学家的关注,尤其在寻求解释农民外出就业的动因方面,曾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理论解释,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拉文斯坦(E.G.Ravenstein)等人提出的"推--拉"理论、刘易斯(W.A.Lewis)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舒尔茨(J.W.Schultz)的"三态论"、钱钠里(H.B.Chenery)和塞尔昆(M.Syrquin)的"多国模型"论等。这些理论解释大多是站在经济学的立场,从宏观层面来进行的,并在一定意义上对这一问题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当前,我国农民外出就业的途径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指就在本村本乡转移到乡镇企业或个体私营企业、工商贸服务业,即"离土不离乡",也称"本地就业";二是指到本乡以外的其它地区从事打工、经商、服务、种植等活动,即"离土又离乡",也称"异地就业"。从198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人口大规模的这种外出就业活动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并日益成为当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社会经济现象,也是引起全社会普遍关注的一种重要社会现象。那么,如何从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出发来解释当代中国农民外出就业行为或现象呢?笔者认为,对于像这样一个并非纯经济现象的解答,仅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模式(如上述四种流行的经济学理论)来解释是远远不够的。在这一方面,国外社会学家曾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运用吉登斯(A.Giddens)的结构化(structuration)理论来进行解释,他们认为,农村人口的外出或转移既不仅仅是制度性安排的阻碍或推动,也并非简单地只是个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理性选择,而是主体与结构二重化的过程(Gugler and Flanagan,1978;Wright and Martin ,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