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践性教学研究.doc

约40页DOC格式手机打开展开

高职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践性教学研究,目录目录1“”研究报告11.引言11.1课题的提出11.1.1学生入学时计算机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学习兴趣差异较大11.1.2教学手段落后或单一,教学效果差、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21.1.3教学内容多,教学时数少,学生操作能力不强21...
编号:45-90507大小:289.50K
分类: 论文>其他论文

内容介绍

此文档由会员 csfujixie 发布

高职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践性教学研究


目录
目录 1
“高职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践性教学研究”研究报告 1
1.引言 1
1.1课题的提出 1
1.1.1学生入学时计算机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学习兴趣差异较大 1
1.1.2教学手段落后或单一,教学效果差、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2
1.1.3教学内容多,教学时数少,学生操作能力不强 2
1.1.4教材内容滞后,缺乏与之配套的实验、实训教材,没有高职特色 2
1.1.5评价方式单一,不能有效地对学生的水平进行评价 3
1.1.6机房建设与管理还不够完善,学生学习资源还不够充足 3
1.2国内同类课题研究现状 3
1.3课题组所在院校课题研究现状 3
2.课题的界定 4
2.1实践性教学 4
2.2分层教学 4
2.3现场教学 5
2.4教学模式 5
3.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5
4.课题研究的内容、目标及价值 6
4.1研究内容 6
4.2研究目标: 6
4.3研究价值 7
5.课题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7
5.1研究方法 7
5.1.1问题筛选 8
5.1.2理论优选 8
5.2.3实施和反思 8
5.2课题研究的过程 8
5.2.1准备阶段(2004年3月-2004年8月) 8
5.2.2实施阶段(2004年9月-2006年7月) 9
5.2.3总结阶段(2006年8月-2007年9月) 9
6.课题研究中基于课程实践性教学方面的探索与创新 10
6.1《计算机应用基础》课进行分层教学研究 10
6.1.1学生的差异性分析 10
6.1.2分层教学的具体实施,首先以2004年新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实验: 11
6.1.3分层教学的成果比较 14
6.1.4分层教学的效果 15
6.2教学模式的改革,实现现场教学,促进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15
6.2.1新型教学模式的特点 15
6.2.2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环境是实现新型教学模式的基本保障 16
6.2.3采用多媒体网络系统环境教学的优势 17
6.3教学方法改革,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21
6.3.1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6.3.2采用“问题驱动”的上机实践,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
6.3.3指导学生养成自学习惯,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24
6.3.4利用网络资源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5
6.4教学内容的改革,突出高职的教学特色,满足新时期就业要求 25
6.4.1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内容的原则 25
6.4.2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基本思路 27
6.4.3教学内容改革,与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内容整合 27
6.4.4适应学生特点、精心组织教材,编写适合本院特点的电子教案和制作课件 27
6.5考试方式改革—实现无纸化考试,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28
6.5.1传统考试方式存在的问题 29
6.5.2无纸化考试的必要性 29
6.5.3无纸化考试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30
6.5.4无纸化考试在控制教学质量中的作用 31
7.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特色与创新 32
8.本课题研究的突破性进展 32
8.1分层教学模式的研究。 32
8.2现场教学模式的实现。 32
8.3无纸上化考试系统的建立和广泛使用,使教学质量评价更加科学。 33
8.4教学、考核与技能鉴定接轨。 33
8.5院级“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课建设。 33
9.学术价值的自我评价 33
9.1本课题的研究实现了“能力本位”的高职的办学思想 33
9.2分层教学模式对各个学科都有实际意义。 34
9.3课堂走进机房,进行现场教学,是突出实践性教学的必然要求。 34
9.4无纸化考试,更能准确、科学地反映学生与老师教与学的质量。 34
9.5教学内容与技能鉴定考核接轨,突出了计算机教学的实用性。 34
10.研究成效(研究成果的社会影响) 34
10.1打造出《计算机应用基础》院级精品课,全面提升了教学质量。 34
10.2 参与学生的素质显著提高 35
10.3 课题组教师综合素质明显增强 35
10.3.1教育理论素养得以提升。 35
10.3.2教学教研能力有了提高。 36
11.课题研究中存在的几点不足及后续研究展望 36
11.1对实践性教学理论认识有待进一步深化。 36
11.2 教师在教学技术上创造性的探索与扬弃有待进一步强化。 37
11.3本课题的研究应该与时俱进,更加系统、全面地进行研究。 37
12.附件 37
13.参考文献 37